感恩书院吧 关注:2贴子:32
  • 6回复贴,共1
感恩书院坐落在赞皇县孤山村南台庄东北角,总占地约250多平方米,书院屋内是一个类似于课堂的大厅。   “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孤山村是石家庄赞皇县一个偏远山村,虽远离闹市但不甘步文化之后尘,该村八户(郭喜志、郭志群、郭永志、郭振山、白国锋、郝俊凤、姜心曲、姜素爱)朴实善良农民人家,在山乡义务宣传文化、弘扬孝道。   2009年腊月开始,在本村郭喜志等乡亲的支持下,在群众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出义工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一年多的时间。   2010年腊月14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道德爱心的集体场所——“感恩书院”在赞皇孤山村宣告竣工。


1楼2011-12-30 13:57回复
    书院命名感恩书院,是由郭喜志取的。他说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想通过书院感动别人,让人们学会报答,让村民更懂得尊老爱幼。   “农村文化低,村里一些人不懂得孝敬老人,不会教育孩子的现象很多,想通过这个书院改变村里的风气。”感恩书院的创建发起人姜新曲对记者说。


    2楼2011-12-30 13:58
    回复
      据悉,该书院的发起人村民姜新曲十分喜欢看央视的百家讲坛。   2009年冬季的一天,她和几名比较要好的村民坐在一起聊天,其间,姜新曲提出一个想法,在村里建一个百家讲坛。这个提议得到在场村民的一致赞成。   随后,八个村民便每家拿出1000元,村书记听说此事后,拿出1000元,一名村里50多岁的老人听说后也捐出1000元。前前后后,总共有150多村民为书院进行了捐款,总共募得3万多元。   建成后,也得到一些石市商户的捐助,一名商户为书院捐赠了一个价值3000多元的空调,但书院目前还缺少桌椅,每次讲课,凳子都需要向一些地方借,相关书籍也十分缺乏。


      3楼2011-12-30 13:58
      回复
         2010年腊月,陈大惠老师来到感恩书院参加开幕形式,受到全村村民的热情接待。其后,陈大惠老师与全村村民升起院内那面鲜红的国旗,并进行了演讲。   2011年4月,书院来了200多人来听课,均是来自本村及周边七八个村的村民。书院屋顶上立起大喇叭,屋内、院子里坐满了人。他们邀请了河北广播电台王莺、省教育厅陈晓青、石家庄市邮政学院张彦丽、张彦青、县老干部局王增芹等来此演讲传播传统化文化知识。   2011年8月13日,百余名村民在认真听取石家庄学院吴国斌老师,为他们讲授传统文化。
        


        4楼2011-12-30 13:58
        回复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8月13日下午,吴国斌老师结合现实社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述了道德爱心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   “诸事不顺皆不孝”、“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不如禽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等传统文化精髓名言,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群众。   天气闷热,六十多岁的大妈,从自己家里煮好绿豆汤,端到现场,为大家解暑止渴;石家庄鹿泉书法协会李少朋捐来1000本弟子规及四副书法条幅;秦皇岛中国家庭官方网站董事长唐嘉祖捐来200册图书;赞皇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彦芳捐来现金2000元……   2011年8月19日11时许,赞皇县孤山村感恩书院门前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聚集到书院门口,迎接着即将到达书院的一份“爱心大礼”。“这是100把椅子,还有一台家里的旧电脑。”一位中年男子说,看过《燕赵晚报》的报道之后,他被深深感动。“听说你们还缺不少椅子,我就过来送一些单位淘汰下来的旧椅子,都很结实。”


          5楼2011-12-30 13:58
          回复
            郭喜志:“书院不是我们某个人的,它属于全体人民的,谁能让书院作用发挥更好,就是谁的。”他们希望更多的博学之士来此讲座,让更多的村民学到文化知识。   南台八贤”之一的姜新曲说,他们建造书院的事情被报道后,不少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纷纷向书院捐款捐物,很多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对此,她代表孤山村村民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现在书院的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了,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思想。”


            6楼2011-12-30 13:59
            回复
              很开心的是感恩书院坐落在我的家乡


              9楼2012-04-11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