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中建使馆
其实,要找外交官生活、工作艰苦的例子,不用到非洲,也不用去美洲,在中国的周边地区随处都可以找到。中国驻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8个使馆,都是在苏联解体以后新建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建馆初期的条件,那就是“一个比一个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亚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等国,局势动荡,时不时真刀真枪地干仗,坦克、装甲车在首都的大街上对射的场面也不鲜见,暗杀更是犹如家常便饭。
1992年春天,中国陆续与这些从苏联刚刚独立出来的国家签署了建交协定,第一批中国外交官就在战火的伴随下踏上了这片土地。肩负建立大使馆神圣使命的外 交官抵达目的地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个安全的落脚之地。据一位当时在这里工作的同志回忆:“这里哪有什么星级饭店,能找到一个有水有电的地方就算不错 了。白天还好过些,到了晚上,街上一片漆黑,偶尔还能听到枪声,真挺吓人的。”由于当地条件的限制,选定使馆房舍很难达到我们的要求。比如,中国驻阿塞拜 疆使馆在1999年以前,一直是在巴库的一个旅馆里办公,由于没有独门独户的院子,国旗只能插在一个房间的窗户上。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中亚、外高加索 地区的使馆馆舍不管是临时的还是长久的,总算有了着落,但大部分外交官还是不得不在当地居民区里临时租房,用的是房东的家具,睡的是房东的床,说不定房东 手里还有一把钥匙,随时都有破门而入的可能,乞丐、醉鬼半夜敲门就更是家常便饭。这位外交官对记者说,那时候就盼着有机会到莫斯科出差,一是可以顺便采购 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二是可以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