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吧 关注:35贴子:468
  • 8回复贴,共1

【转帖】 虎类行为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领域与家域  




  所谓领域,也就是“生活地盘”。这是几乎每一种食肉类猛兽(甚至许多种食草类和灵长类动物)都拥有的。成年虎一般为独栖,各自保持相对分离的领域。  

  在不同地区,由于食料多少不等,植被面积和种类不同,领域的面积也因此大小不同。  

  在印度和尼泊尔,由于被捕食动物的密度较高,雄虎的家域较小,一般在50~1000km2;据说印度冷季(雨季)时,食草类动物向四处散开,虎的领域随之扩大,直径达25-33公里,即面积约750-1000平方公里;而热季(旱季)水源缺乏,兽类均集中在水源附近,虎的领域也随之大为缩小。  

  虎在马来亚的领域更小。在虎的数量比较集中的丁加奴和吉兰丹二州,平均每10平方英里(约25.6平方公里)可有一只虎,而在其它虎的数量较少的州,领域面积可超过20平方英里。  

  而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东北虎雄虎的家域大者可达500~4000km2。有人研究过西伯利亚虎的领域,根据虎在雪地上的的足迹,认为雄虎的领域,小的约为3300平方公里,大的可达4200平方公里(约60×70公里)。一只雌虎带两只小虎的领域也可达3000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虎的领域比南方大得多。据说东北虎冬季的猎食领域在500-900平方公里之间。    

  虎的家域具有一定重叠,一般来说,家域越大(如东北虎),其重叠也越多。雄虎的家域一般不重叠,雄虎会排斥其他雄虎进入自己的家域,因为这样有利于保证其对雌虎的交配权。对于雄虎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雌虎,一般来说,每一雄虎的家域中通常包括2个以上雌虎的家域。  

  雌雄虎都各有自己的领域,平时互不往来,只在发情季节才互相找到一起,配后又分手,各返“家园”。即使个别雄虎能多勾留一些时间,甚至等到幼仔出生,但迟早要分居。印度通克地区的狩猎官,他自己射杀过158只虎,另外他也在场看见别人射杀650只虎,在总共808次射虎场合中,他只见过三次雌雄虎同在一起。  

  雄虎保卫自己的领域极其认真,发现其它雄虎擅自侵入,如果是有意争夺领域,必将拼死搏斗。研究马来虎的专家洛克说,1951年某日,丁加奴州某处曾有二虎为争夺领域大战了一整天,从早晨在山顶上打起,一直打到山下,至午后四时许,最终有一只虎战死在河边。他说,保卫领域一般只限于雄虎之间。如有雌虎闯入,即使不在发情季节,也不致打起来,但也不互相趋近。如果不是有意侵占领域而只是借道穿过,多半不致打起来。  

  虎没有固定巢穴。为了觅食,它不可能在一处久呆,因为其它大小各种兽类闻其声或见其影,早就逃之夭夭了。因此,虎即使在自己的领域内,也必须经常移动。大概也有一定移动规律,有时略呈三角形,有时呈不规则圆形。在一处猎获后,连吃带休息,可能停留一至三日,然后移至第二处,再捕猎,再停留二、三日,然后再移至第三处。如此循环,依面积的大小及食物的多少,很可能在9-12日内进行一个循环。但如果总是猎不到食,这个循环规律也就破了。  

  一般来说,东北虎在其家域内的活动路线比较稳定,它们经常重复此行地利用自己较固定的游走路线,雄虎表现得更为明显。东北虎家域的大小不尽相同,这取决于虎的性别、年龄、是否有幼虎以及幼虎的数量,也取决于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因为有蹄类是虎的基本食物。带有不足1岁小虎的雌东北虎的最小家域面积为10~30 km2,随着幼虎的不断长大,带仔雌虎的家域面积也会不断扩大。通常成年雄东北虎的家域面积为600~800km2,成年雌东北虎为300~500 km2。在虎的家域中有一个核心,在这里虎保持优势并且其经常的游走路线也集中在这里。家域没有明显的边界。同性的虎之间家域是分开的,成年的雄虎和未带仔的雌虎独居。但是雄虎的家域内常常包容了雌虎的家域。定居的虎之间一般不会发生边界冲突,但是无定居的雄虎和有领地的定居雄虎之间有争斗和因争斗而死亡的情况。雄虎的家域内包容1只、2只或更多只雌虎的家域。不同性别的虎个体甚至可以在家域的核心区内共存,它们利用共同的资源,经常发生接触。有固定活动范围的单配偶家庭或1只雄虎与1~2只雌虎(可能会更多一些)的组合是东北虎种群的基本结构。  

  东北虎喜欢在山脊(山梁)和河流的台地活动,并且经常利用斜坡。在冬季,东北虎喜欢走雪较少的地段;在谷地,在有运材车路的地段,也经常有东北虎经过。东北虎喜欢选择山的南坡和山脊上长时间卧息。对5只东北虎的观察发现,雄虎中有24%、雌虎中有49%将卧息地选择在隐蔽处(在多石的凹槽内,倒木中间)。虎也经常重复利用这些隐蔽处。虎在一昼夜内长时间卧息的次数一般是1次,当时有时也能达到5次。在10km游走路线内雄虎经常短时间卧息,可以达15次,而雌虎则达9次。虎的昼夜移动情况不尽相同,取决于是否狩猎成功、是否吃过食物等。雄虎昼夜行进的距离平均为9.6km,最高为41km;雌虎昼夜行进的距离平均为7km,最高为22km。在南方,华南虎有时也喜欢在高草丛中卧息。  

  个别的虎,放弃原有的领域而往远处迁徙,这可有三种情况。一种就是领域中实在缺食,多日找不到食物,不得已只好往别处觅食,随行随觅,结果越走越远。第二种是与别的虎互相恶斗,斗败了而被逐出自己的领域,只得迁往远处,另找地盘。如晋南、陇东和青海南部都曾一度有虎,估计便是上述原因之一。远行的虎多半没有好下场,不仅是人生地不熟,容易暴露行踪,而且由于饥不择食,与人类真接冲突的机会必然大为增加,如进入陇东的那只虎,跑到荒凉的会宁乡下,终于被乡民把它禁闭在土穴里,用烟熏死。还有第三种情况:追逐兽群而长途跋涉。曾有记载说:1945年虎追逐着从阿穆达里亚河三角洲来的,沿海海岸通过的野猪群,一直走出1000公里左右。 


1楼2006-09-22 20:46回复
    标记行为 






      虎在其领地内有显著的标记行为。基本属于独栖的虎,其家域内散布着气味标志以表明它对该区域的占有,这种气味标志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措施,即使有时争斗仍然发生。 

      尿和粪的标记功能最为显著,虎喜欢在突兀的物体上用尿做标记,如山岩、树干、独立木等,在地面的雪被上也常发现虎的尿斑。虎也喜欢在干草或灌木上撒尿、排粪等进行标记。雌雄两性都会定期加强气味标记,在与邻近虎接触可能性较多的地方,气味标记的频率相对较高。一只虎可以通过气味辨别某一气味标记是谁留下的;使邻近的虎还是外来的虎;是雄虎还是雌虎;如果是雌虎,其是否已经发情。 

      另外,虎也用肉眼可见的信号标记作为化学信号标记的补充,这些肉眼可见的信号会引起注意,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虎的另一个最常见的标记形式是抓挠雪地或者土地表面,留下抓痕。最短的抓痕间距仅有几十米。 

      在游走路线上转变方向或是遇见其他虎的足迹、人类足迹或活动痕迹时,虎常常做清晰的标记。虎常常在和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分的地方做标记(如倾倒的树,形态特别的树或石头,道路上一个突出的斜坡,原木锯面等)。虎对用作标记的树种也有选择。在远东地区,东北虎最喜欢在白桦上做标记,其次是椴树和松树。在112个观察到的标记中,白桦为63个(占56.2%),椴树为16个(占14.3%),而松树为14个(占12.5%)。 

      雄虎较之于雌虎更常做标记。在交配期雄虎的标记行为也增加。在有竞争者存在的情况下,雄虎之间的标记行为更为明显。在家域的核心区标记行为更为明显。 

      靠近被标记的地带时,虎通常会显著地改变行进方向。


    2楼2006-09-22 20:47
    回复
      野生虎的性格 






        既然如此,那野外的虎怎么竟如此凶神恶煞呢?简单一句话,是环境养成的。也就是说,是生存竞争的结果。环境越艰难,生存竞争便越激烈,它们的性格和行为也就越凶猛,不这样就难以生存。 
         
        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地区的几个不同亚种在性格和行为上也有若干差别。撇开个体的特殊性不说,一般的说,在性情的猛烈,胆量的大小,动作的灵敏以及猎食的本领等各方面,可以认为孟加拉虎居首位,华南虎次之,东北虎又次之。论体形,东北虎固然最大,体力也可能数它最强,但比起南方同类来,它的性情比较温和,胆量比较小,动作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也较差。如果真打起来,东北虎未必打是过个子较小的南方同类,但东北虎在智力方面,一点也不次于南方各亚种。 
         
        相比之下,东北虎所处的环境最“优越”,日子最好过。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远离人寰,人口稀疏;2、森林茂密,利于隐蔽;3、当地野性各类众多,数量也比较多,故猎食也较易;4、唯我独尊,没有强敌,即使是大棕熊也敌不过它;5、种群密度较低,个体领域广大。这几点使得东北虎的性格在各亚种虎中比较温和。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以上各点,使得它的竞争能力较差,冒险性和胆量也相对降低。 
         
        其次,华南虎居住在华中、华东、华南各地的荒野山区,也是兽中之王,没有敌手,但有两大不利因素。1、南方人口远较长白山、小兴安岭(以及西伯利亚、朝鲜北部)为多,即使在较偏僻的山林地区,也不是距离人寰甚远,因此受到人类的威胁和压力也远远大于东北地区。2、南方的野性种类虽多,数量却不算多,不但人类大量猎取,还有较多的食肉类竞争者(特别是豹和豺狗),使得华南虎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不得不去冒险盗食家畜。这些因素促进了华南虎的斗争与猎食的本能,胆量变大,性格变得更猛。 
         
        孟加拉虎的生境多样,不管是湿热多雨、草深苇密的沼泽性地区;还是干燥酷热的灌木丛地区;或者是河流纵横、丘陵起伏的热带雨林地区;甚或是比较凉爽的有茂密森林或竹林的高山区,生境虽截然不同,但都是生活在生存竞争极其激烈的条件下,激烈程度是下述两种原因造成的。 
         
      1、 大自然中有强劲的对手,为了应付对手,孟加拉虎不能不变得更机警,更灵活,更勇敢和更残忍。例如,成群的野象和野牛(包括印度野牛、爪哇野牛和野水牛),既是孟加拉虎的猎食对象(幼象和牛犊),又是一种巨大的危险,一个运气不好,就可能送命。至于河流中的鳄鱼,丛林中的大蟒,对幼虎都是经常的威胁。而林中的金钱豹、黑豹和豺狗群也都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2、 孟加拉虎的最大打击来自“大猎家”们。从上世纪末以来,孟加拉虎狩猎一直居于世界狩猎运动的王座,不但吸引着各国许多的狩猎家不断前去逐猎,更要命的是那些印度封建贵族(各土邦的王公大君),纷纷以猎取孟加拉虎为显世扬名的捷径,互相比关干,形成风尚。他们拥有大量的猎狗,必要时还可动用成队的驯象,结果是孟加拉虎遭殃。根据确实纪录,仅仅拉贾斯坦邦(印度西部)的一些土王们就猎取了将近2600头孟加拉猛虎。其它各邦以及尼泊尔的情况也差不多。而且还有甚者,例如中央邦的苏尔古嘎大君,一生共猎杀孟加拉虎1157头(据1976年9月号美国地理杂志)。孟加拉虎长年累月受到猎人的追逐,在沉重打击和严酷的锻炼下,使得它们的后代变得更机警,更顽强,而这种锻炼却是东北虎所缺乏的。不难理解,同属孟加拉亚种,由于产地不同,受到的环境压力的大小也不同,因而对各地孟加拉虎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有所差别的。


      10楼2006-09-22 22:10
      回复
        吃人虎的分布 







          那样的恐怖似乎以印度为最严重。(据印度政府的公布数字,1902年被虎咬死的人数为1046人。)其它国家,其它地区也不是没有,但时间如此之长,害人如此之多,确实无可比拟。不但地广人稀,野牲较多的地区(如西伯利亚、东北、中亚细亚)根本不会有这类事,即使在地域较小、虎较多,人口亦较稠密的地区,也决不会如此严重。例如在马来亚,洛克说吃人虎大多数在吃不到10个人之前就被打死了,顶多也过不去20个人。他仅听说战前有过一只吃过36个人的虎,但此说没有得到证实。据洛克分析其理由说:(1)马来人的斗争性较强,对虎不是怕得束手无策,而是要斗个你死我活。(2)马来西亚拥有较多的狩猎专家。(3)更重要的是,马来半岛的吃人虎,活动范围较小,容易破获。例如:丁加奴州有一只“克玛斯克吃人兽”,从1950年9月至1951年7月共吃12人,其活动范围总共约390平方公里,而前述的印度“朝戈尔吃人兽”,其活动范围竟达3900平方公里左右,二者相差竟达10倍。 
           
          阿布拉莫夫(1962)说:自1917年以来,苏联远东地区还未曾有过虎吃人的报告。 
           
          比较一下我国产的几个亚种,华南虎比东北虎伤人较多,也确实有过“吃人兽”。西双版纳的虎(孟加拉虎)似乎更厉害。如靠近缅甸边界的打洛地区,据1953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国境线上的售货员》)“老虎曾在这里吃过很多的人”。但究竟吃过多少人,虎有没有被打死,却缺乏具体说明。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报道。例如说湖北南漳长坪区,1954-1955年曾有10人“被咬伤后夺出虎口”。贵州桐梓三区,1955-1956年闹虎灾,“死伤十七,八人”。 
           
          上述情况证明,国内确实有吃人虎。 
           
          至于为什么唯独印度的吃人虎那样多和那样猖狂,国际间有下述解释:印度西北边区和内地从前常闹严重的传染病,一下子可能死许多人,来不及火葬便弃尸荒野,结果被虎豹豺狼所食,这也是造成印度吃人虎、吃人豹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迷信的原因,土人们明明知道吃人虎藏在那里,也不敢去报告,因为他们迷信虎身上附有冤鬼,谁要是报告,下一次就轮到吃他了。


        11楼2006-09-22 22:11
        回复
          虎吃人的原因 







            虎怎样会变成“吃人兽”的呢?一些著名的狩猎家一语破的地说:“虎一旦失去怕人的天性,便开始吃人。”也就是说,虎同其它一切大小野兽一样,天性是怕人的。如果失去这个天性,它就敢于袭击人并吃人了。 

            虎是怎样失去这个怕人的天性的呢?总括起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受伤,二是年老。专门捕猎印度吃人虎的美国狩猎家柯尔贝特(印度的柯尔贝特国家公园便以他的名为名,是虎的保护区之一)进一步分析说:吃人虎,十分之九是因为受伤,仅十分之一是因为年老。受伤和年老的后果(例如跛足、断齿、瞎一只眼、动作迟缓、机能衰退等等)都使虎不能再正常猎食野牲,最后迫于饥饿,只得铤而走险,竟然攻击一向畏惧的大敌――人。攻击结果,往往使虎发现,猎人比猎食其它野牲更容易!这样才导致它很快失去怕人的天性,终于变成一只专门吃人的吃人兽。 
             
            问题是由吃人母虎养大的小虎,成年后是否也会成为吃人兽?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派人的不同看法。一派认为,小虎虽然协同母虎攻击过人,长大后,身强力壮,尽可以猎食野牲,不需要,也不见得仍吃人。另一派认为,小虎既失去怕人的天性,并尝过人味,很可能成为吃人兽。 
             
            马来西亚狩猎处处长奥里纳德更进一步把吃人虎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永久性或经常性的吃人虎。它们由于年老体衰或受伤,只能靠猎食人类为生,不能再猎食任何野牲。这种虎易于发现,也易于对付。 
             
            第二类是一时性、或间断性的吃人虎。他举例说:有一只健壮的雄虎,一年内先后咬死八个人,最后被他开枪射死,解剖后,发现其头部和肩部肌肉里有大型霰弹的裂痕。这说明虎受伤后,饥饿迫使它冒险吃人。虎康复后,体力复原,又可从事正常猎食。可是,它已失掉怕人的天性,每当野性不足时,或饥饿难忍而又遇有机会时,就要间或猎食人。这种虎最难对付。 
             
            洛克也举例说:马来西亚丁加奴州有一只吃人虎,一年光景咬杀五个人。第一个人于1947年12月13日被咬死。隔了半年,1948年6月15日这只虎才咬杀第二个人。隔五天后,6月20日它又咬死第三个人。再过两个多月,9月8日该虎又吃第四个人,12月17日又吃掉第五个人。按推断,其中间断两、三个月,这只虎必然以猎食野牲度日,只是间或遇到机会时才袭人。这只虎于1948年12月31日被击毙。 
             
            当虎因受伤或年老而失去犬齿二枚以上时,它就难以再猎食强壮而皮厚的野牲(如野猪、黑鹿),因而有可能转变其攻击目标,包括人在内。如前述“查姆巴瓦吃人兽”,死后解剖,发现其右颚人下两犬齿均已失去。 
             
            虎受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同类斗殴,或被异类(如雄象、野牛、野猪或鳄鱼)所伤害。据柯尔贝特的意见,特别是受豪猪的损害。豪猪的刺,坚硬且难脱落。虎中刺后,一方面疼痛难忍,怒不可遏,另一方面因无法正常猎食,饥火中烧,因此最易铤而走险。柯尔贝特举“穆克特萨尔吃人兽”为例。这只年轻的雌虎由于企图扑食一只豪猪,结果被刺瞎一只眼,且患严重口疮,前掌和前肢共钉入50枚刺,一时几乎寸步难移,只得躺在深草里养伤。一妇人不幸从近旁走过,那狂怒的雌虎跃身猛的一掌将好击死,它自己也吓得跑出一英里以外躲起来。两日后,有一樵夫走过近旁,也被它咬死。饥饿难忍的虎受到人血气味的引诱,克服疑惧,终于尝试了人肉。又过一天,它遂主动攻击第三个人。这只母虎先后害掉24条人命,最后才被射杀。 
             
            印度的情况是如此,在马来亚却不然。洛克检查过30具虎尸,从未发现有受过豪猪伤害的痕迹。华南有无此种情况,沿缺乏研究,估计恐怕很少,北方自更不在话下。 
             
            其它伤害人的理由还有:(1)被猎人所伤,与人拚命,或当时逃脱,以后蓄意报复;(2)被人逼迫过紧,自觉没有生路,横下一条心,坚决反扑;(3)在进食时或休息时,突然被人闯见,因惊慌失措而扑人;(4)在逐偶时和抚育幼仔时,脾气不正常。


          12楼2006-09-22 22:12
          回复
            东北虎的食性 




              东北虎捕食的对象主要是野猪、马鹿、狍子、麝等有蹄类动物。东北虎的基本猎物是野猪。在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各个季节,虎的食物中野猪所占的比例不小于一半,平均约60%。马鹿仅占虎的猎物的1/4。 

              东北虎在移动路线上的捕猎频率不尽相同,可能间隔几百米捕猎一次或间隔数十千米捕猎一次。雄虎平均每行进18km有一次捕猎,雌虎平均行进12km有一次捕猎。 

              东北虎的捕猎成功率取决于它与猎物的距离,虎的位置比猎物高还是低,雪被的厚度,猎物的种类等。一般来说,虎要成功地捕猎,它与野猪的距离不超过30m,而与马鹿的距离不超过20m。虎与野猪和马鹿的距离不超过15m时,捕猎成功率可达75%。虎的捕猎成功率还取决于它是悄悄接近一个猎物还是一群猎物。据观察,虎对野猪的捕猎成功率(33次捕猎中成功率为54.5%)要高于马鹿(38次捕猎中成功率为28.9%)。 

              东北虎有时在捕获猎物的地方吃掉猎物,有时也将猎物移走。在38次观察中有18次(47.4%)虎在原地吃掉猎物,而有20次(52.6%)虎将猎物从捕获地移走,移动的距离从13m到650m。虎守着猎获物的时间从几小时到3~4昼夜。仅有20%的情况猎物被吃掉的部分不足一半。带仔的雌虎一家则通常几乎会将猎物全部吃完。


            14楼2006-09-22 22:12
            回复
              以上贴子转至"老虎"吧!


              16楼2006-09-25 15:18
              回复
                好东西 ....顶...


                17楼2007-10-19 09:34
                回复


                  18楼2011-10-05 1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