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铁骑吧 关注:75贴子:1,993
  • 8回复贴,共1

土地利用规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配置及其所反映的土地利用基本状况,通常用各类用地的区位表示。
土地利用政策:是指政圌府为了土地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根据法律规定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利用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所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如计划和规划)手段的综合。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具有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能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系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耕地动态平衡:依据地区内现有耕地资源的数量,综合考虑耕地需求状况与后备土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分析耕地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耕地数量满足人口对作物需求的平衡状况。
土地整理: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及某种既定用途下,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采取一些列措施,使土地资源在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的基础上,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
土地复垦:采取工程、生物技术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自圌然圌灾圌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等活动。
土地开发:狭义土地开发仅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广义土地开发系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是盘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土地利用制度: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城镇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



IP属地:河北1楼2012-01-04 11:55回复

    3. 社会效益分析—在农村,主要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提高农民居民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在城市,通过存量土地的消化利用,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速存量土地资产和重组,促进国企改革和国民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的效益;
    3、土地估价的方法。土地规划与地价的关系及影响
    答: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路线价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价格在建设项目总体造价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人们不仅仅关心目前土地利用结构下的土地价格现状,更为重要的是对未来地价的预期和判断。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
    首先,对地价的影响最大的是对土地使用性质控制。其次,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对地价有直接影响。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绿地率等几项主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就越高,地价也相应提高;反之,如果土地开发强度不足,亦即土地利用不充分,或因土地用途确定不当而导致开发强度不足,都会减弱土地的使用价值,降低地价水平。
    4、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答:(1)指数法,也就是综合定量的方法;(2)确定权重的方法:有经验法(或称为特尔斐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等。
    5、地租地价理论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答:(1)通过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以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2)通过规划,修建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3)通过规划,确定土地用途以影响地价的变化,“规划即地价”。(4)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用地,使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位于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用地远离城市中心区,农业用地配置于郊区,集约经营度高的用地(果园、蔬地等)配置于近郊,大田作物用地配置于远郊。
    6、工业用地选址
    1.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1)对于多数农产品、矿产品的初步加工工业(如轧花厂、榨油厂、制糖厂、洗煤厂、选矿厂等)一般趋向接近原料地即所谓原料指向,因为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的失重程度很大,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量数倍甚至十几倍于成品数量。
    (2)对原料失重程度小,甚至增重,成品不便运输或运输过程损耗大,不便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如硫圌酸厂、玻璃厂、家具厂、食品厂、日用消费品厂、专门设备制造厂和一部分炼油厂等,一般多靠近消费地建厂,即所谓消费地指向。
    (3)许多耗电大工业的厂,如铝、镁、钛冶炼厂、铁合金厂、电石厂、人造纤维厂等,应选择在动力基地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的大型水电站附近,即所谓能源指向。
    (4)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厂,如纺织厂等,资金有机构成低,工资开支占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厂址应选在劳动力充裕、待业人员多的地点,即所谓劳动力指向。
    (5)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如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为了创造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设置的城市近邻处,即所谓技术指向。
    2.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使企业的生产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达到最小。
    “绝对利益”原则是指,一地区以自行生产那些凡低于其他地区生产成本的所有产品而无须调入为有利。
    “比较利益”原则是指一地区集中生产那些在该地区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来运出,以换取那些虽比其他地区生产成本为低但在该地区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调人则更有利。
    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厂区占地外形应能满足厂房和各种建筑物布置的要求。
    (2)厂区地形力求平坦而略有坡度(不超过5%~10%)以减少土地平衡的土方圌工程量,便于地面排水。
    


    IP属地:河北3楼2012-01-04 11:55
    回复
      好好背书,天天向上


      IP属地:河南来自掌上百度7楼2012-01-04 13:33
      回复
        好好背书,天天向上


        IP属地:河南来自掌上百度8楼2012-01-04 13:33
        回复
          笑嘻嘻,你的头像丑爆了


          IP属地:重庆9楼2012-01-04 15:02
          回复
            回复9楼:

            这么可爱,哪里丑……还丑爆了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1-05 01:05
            回复
              亲,你最可爱了,9楼22222不解释


              IP属地:广东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01-05 02:26
              回复
                伴随免疫,机体感染蠕虫后,产生的免疫力仅对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对体内成虫不产生影响,体内成虫消失,免疫也消失………完爆楼主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01-05 12:01
                回复
                  回复12楼:免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2-01-05 2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