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配置及其所反映的土地利用基本状况,通常用各类用地的区位表示。
土地利用政策:是指政圌府为了土地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根据法律规定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利用结构、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所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如计划和规划)手段的综合。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具有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基本农田系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能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系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耕地动态平衡:依据地区内现有耕地资源的数量,综合考虑耕地需求状况与后备土地资源的供应能力,分析耕地资源的余缺状况,合理协调耕地数量满足人口对作物需求的平衡状况。
土地整理: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及某种既定用途下,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采取一些列措施,使土地资源在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的基础上,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
土地复垦:采取工程、生物技术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自圌然圌灾圌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等活动。
土地开发:狭义土地开发仅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广义土地开发系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利用和对已利用土地追加投资和劳动,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是盘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土地利用制度: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城镇化: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城镇化率=国家(地区)城镇人口/国家(地区)总人口*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