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瑄-ZZ自winstonchao.com
十年前的《千秋家国梦》,把年幼的我吸引到电视机前,我还不知道天地之间有个赵文瑄。五年前的《孙中山》,眼里梦里全是那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余音且绕梁三日。带着那同样天真的理想主义发愤用功,希望用分数证明自己亦是经世济国之材。回味佳作之余,我依然有着糊涂的斤斤计较:该把多少彩声献给国父的化身,又有多少该给那写故事的人?
直到今年,看了《她从海上来》,不幸中了胡妖仙之蛊,admin哥站在帖子边,对着我的满口“胡言”,伫立涕泣久之。这才好似当头棒喝,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也就只配追着Winston跑:他演孙中山,我就把各种有关国父的书渐次吃完;他演胡兰成,我不但谙熟了《今生今世》的句法,对几年前读过而尚不懂得的张爱玲,也突然起了震撼;他演周萍,我跑到清华旧图书馆——当年曹禺先生写《雷雨》的地方,痴坐而叹……于是寒假赶紧回家,带着小学生般的虔敬“恶补功课”,《喜宴》、《红玫瑰白玫瑰》、《大明宫词》、《国宝》……如一道道大菜,细细玩味来。
品赏的时候,似傻如狂。有时一气地看完整部剧,比如《国宝》,因为悬着的心难有着落;有时偏又故意放慢脚步,比如《她从海上来》,因为实在不舍得用匆匆破坏这样缓慢的精致——不仅台词是咳珠唾玉,先生的每一次扬眉每一抹笑容,后面也都是珠玑文章……我意犹未尽却别无他法,只好把新闻影评采访统统找来读,边读边摇头:怎么先生的好处就只写出了这一点?半壁江山尚埋在云端。难耐手痒,自己也要补上一份心得报告——
先说说《孙中山》。我对孙先生的景仰之心,始于初中历史课。但彼时的景仰,是站在大山脚下仰脸看峰时的崇敬;彼时的激动,也是少年人对于“民主共和”,对于“革命”这两个词语本能的热血沸腾。这样空洞的亲近,很难谈得上什么思想性。正是winston,把国父从我心目中的神位拉回人间,逐渐血肉丰满,可亲可爱到似乎可以凝视他炯炯有神的眼睛,触摸他漂亮的八字胡。记得winston说过,每拍完一部戏,他的容貌都会随剧中人的性格气质有些变化,真是这样。演完国父,很多人注意到winston的目光变得特别精神,可我却另有发现:那有神的目光中,更添了一丝天真之态。这该是winston理解的孙逸仙了吧!那样深邃的天真,我在有关国父的其他影视作品中,从未见过:辛亥革命成功,他在美国的大街上疯子一样地挥舞手中报纸,眼里是那样天真的开心;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日本,庆龄搬个小板凳给他讲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他手托着腮,眼里是那样天真的专心;程天斗犯罪,他叮嘱胡汉民不可逼供,“给他吃硬饼干,不给他水喝,这样他就很难受了”,眼里又是那样天真的好心……这样的亲而不隔,让我猛然觉醒,洞见了一个活泼的灵魂。我难以抵御这种天真的进攻,假期行遍广州、中山、南京、上海去访孙先生的足迹,回到北京又到香山碧云寺。寺里有株大槐树,当年快要死了,孙中山为它除石浇水,得以存活至今。对草木尚且如此,何况对人?闭上眼睛,那扶树浇灌的天真身影,就在眼前了——竟是winston版的孙中山……
《孙中山》改变了我对伟人的理解,《她从海上来》则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知。我是傅雷(迅雨)先生的忠实读者,从小成长在中国“士”的正统文学气氛下。文字要体系严密,文章是要拿来经世济国,这些对于我都简直是一种天经地义。因此以前读张爱玲,只看到了她的冷,读不出她的好。文瑄演绎胡兰成,这才为我点了眼、开了光。 “把时代解散掉,把思想的大帽子轰掉”,“兰成”富有磁性的声音,猛烈地冲击着我的文学观,让我窥见了张爱玲书房里的“兵气”,让我感受到汉语言灵动的美。他这样让人五雷轰顶,却依然可以是不愠不火的简静神态:一面是“我胡村,我乡下”的韶华胜极,一面是“酒肠跳荡,剑气纵横”的挥手豪气。去攀张楼的傻,君子如响的钟灵,无可选择的娇憨风流:“兰你”的气质让空气里的文章浓得可以挤出来;“只想放声唱歌”时眼角充满带喜的笑意,看到“张爱”照片时独自发呆,提及英娣与他离婚时眉梢又露出孩子般的委屈……“兰你”是这样复杂而立体,又是这样简单而透明。他的身上真有古代月亮“蒙蒙的光”,引得夜下踽踽独行的人,好奇地走上前探个究竟——我在这光亮中读完了《今生今世》,又读《中国文学史话》,流连忘返。真是该死的爱屋及乌!我爱了“兰你”,对文学也要失去自己原先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落得满口胡言,成天像吃了胡的馋唾水了!不过我是心甘情愿地痴傻呆笨,任“胡妖仙”作祟。就这样我已经病入膏肓,早忘了银幕上的他原来是文瑄——他就是兰成嘛。
十年前的《千秋家国梦》,把年幼的我吸引到电视机前,我还不知道天地之间有个赵文瑄。五年前的《孙中山》,眼里梦里全是那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余音且绕梁三日。带着那同样天真的理想主义发愤用功,希望用分数证明自己亦是经世济国之材。回味佳作之余,我依然有着糊涂的斤斤计较:该把多少彩声献给国父的化身,又有多少该给那写故事的人?
直到今年,看了《她从海上来》,不幸中了胡妖仙之蛊,admin哥站在帖子边,对着我的满口“胡言”,伫立涕泣久之。这才好似当头棒喝,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也就只配追着Winston跑:他演孙中山,我就把各种有关国父的书渐次吃完;他演胡兰成,我不但谙熟了《今生今世》的句法,对几年前读过而尚不懂得的张爱玲,也突然起了震撼;他演周萍,我跑到清华旧图书馆——当年曹禺先生写《雷雨》的地方,痴坐而叹……于是寒假赶紧回家,带着小学生般的虔敬“恶补功课”,《喜宴》、《红玫瑰白玫瑰》、《大明宫词》、《国宝》……如一道道大菜,细细玩味来。
品赏的时候,似傻如狂。有时一气地看完整部剧,比如《国宝》,因为悬着的心难有着落;有时偏又故意放慢脚步,比如《她从海上来》,因为实在不舍得用匆匆破坏这样缓慢的精致——不仅台词是咳珠唾玉,先生的每一次扬眉每一抹笑容,后面也都是珠玑文章……我意犹未尽却别无他法,只好把新闻影评采访统统找来读,边读边摇头:怎么先生的好处就只写出了这一点?半壁江山尚埋在云端。难耐手痒,自己也要补上一份心得报告——
先说说《孙中山》。我对孙先生的景仰之心,始于初中历史课。但彼时的景仰,是站在大山脚下仰脸看峰时的崇敬;彼时的激动,也是少年人对于“民主共和”,对于“革命”这两个词语本能的热血沸腾。这样空洞的亲近,很难谈得上什么思想性。正是winston,把国父从我心目中的神位拉回人间,逐渐血肉丰满,可亲可爱到似乎可以凝视他炯炯有神的眼睛,触摸他漂亮的八字胡。记得winston说过,每拍完一部戏,他的容貌都会随剧中人的性格气质有些变化,真是这样。演完国父,很多人注意到winston的目光变得特别精神,可我却另有发现:那有神的目光中,更添了一丝天真之态。这该是winston理解的孙逸仙了吧!那样深邃的天真,我在有关国父的其他影视作品中,从未见过:辛亥革命成功,他在美国的大街上疯子一样地挥舞手中报纸,眼里是那样天真的开心;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日本,庆龄搬个小板凳给他讲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他手托着腮,眼里是那样天真的专心;程天斗犯罪,他叮嘱胡汉民不可逼供,“给他吃硬饼干,不给他水喝,这样他就很难受了”,眼里又是那样天真的好心……这样的亲而不隔,让我猛然觉醒,洞见了一个活泼的灵魂。我难以抵御这种天真的进攻,假期行遍广州、中山、南京、上海去访孙先生的足迹,回到北京又到香山碧云寺。寺里有株大槐树,当年快要死了,孙中山为它除石浇水,得以存活至今。对草木尚且如此,何况对人?闭上眼睛,那扶树浇灌的天真身影,就在眼前了——竟是winston版的孙中山……
《孙中山》改变了我对伟人的理解,《她从海上来》则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知。我是傅雷(迅雨)先生的忠实读者,从小成长在中国“士”的正统文学气氛下。文字要体系严密,文章是要拿来经世济国,这些对于我都简直是一种天经地义。因此以前读张爱玲,只看到了她的冷,读不出她的好。文瑄演绎胡兰成,这才为我点了眼、开了光。 “把时代解散掉,把思想的大帽子轰掉”,“兰成”富有磁性的声音,猛烈地冲击着我的文学观,让我窥见了张爱玲书房里的“兵气”,让我感受到汉语言灵动的美。他这样让人五雷轰顶,却依然可以是不愠不火的简静神态:一面是“我胡村,我乡下”的韶华胜极,一面是“酒肠跳荡,剑气纵横”的挥手豪气。去攀张楼的傻,君子如响的钟灵,无可选择的娇憨风流:“兰你”的气质让空气里的文章浓得可以挤出来;“只想放声唱歌”时眼角充满带喜的笑意,看到“张爱”照片时独自发呆,提及英娣与他离婚时眉梢又露出孩子般的委屈……“兰你”是这样复杂而立体,又是这样简单而透明。他的身上真有古代月亮“蒙蒙的光”,引得夜下踽踽独行的人,好奇地走上前探个究竟——我在这光亮中读完了《今生今世》,又读《中国文学史话》,流连忘返。真是该死的爱屋及乌!我爱了“兰你”,对文学也要失去自己原先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落得满口胡言,成天像吃了胡的馋唾水了!不过我是心甘情愿地痴傻呆笨,任“胡妖仙”作祟。就这样我已经病入膏肓,早忘了银幕上的他原来是文瑄——他就是兰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