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高帝纪》) 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 1.用作助词。 (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为 1.动词:(1)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以 1.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