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后宫吧 关注:37,323贴子:2,519,318

【京城|京郊|阳明书院】--书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d:任怨°
姓名:任怨
身份:平民
店铺还是别院:算是店铺
店名/院名:阳明书院
地段: (须填写明朝存在的地名) 京郊
经营项目:(申请别院不必填写)书院


1楼2012-01-09 09:50回复



    2楼2012-01-09 20:16
    回复
      2025-05-15 01:03:30
      广告
      刚下了几滴雨居然又放晴了,本来想借着雨水缓和闷热,没想到闷热未解反倒变成潮热了。
      在书桌前摇着扇子,松了松领口,从壶里倒茶自家熬得凉茶,信手翻了几页书。


      3楼2012-01-09 21:23
      回复
        书院里静的只剩翻书声,扇子打出的风带着夏季特有的炎热。温温热热的扑面而来,索性放下扇子,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这百年来,书院由于岁贡变得红红火火起来,不少学子抛弃官学奔赴书院。这书院虽取了阳明之名,却没有阳明之实。不过自己倒偏好这清静,不用讲学就能拿银子,还能有个地方安静的看会儿书,何乐而不为。
        一盏茶闭,一卷墨庄漫录也看到了末页。盖上书,手覆在书皮上,闭眼养身了一刻。站起来,舒展腰身,踱步到庭外,春花已败,唯留浓绿,娇艳不在,平添刚毅。
        躲在廊檐的阴子里,手摸着腰带上垂下来的香囊穗子,一缕缕顺齐了。这艳阳天虽好,只不知何时能来场及时雨,一解繁页的干燥苦闷。


        4楼2012-01-09 21:46
        回复
          一路思忖着这番王府讲学的那些事宜,眼看着天色又像是要有一场风雨变故。随着轿身的晃荡悠悠然从轿帘的缝隙间瞅到了几个挥洒淋漓的墨字,伸手抬帘细看,几枝盛叶下,阳明书院。
          停了轿挥手让轿夫先自回去,自个儿迈步踏入,寥寥一些人等高等阔论,却亦是许久不见的情景。当下并不张扬,只是做一名书生状循着空处慢慢抬目看着些书卷墨宝,也是怡然自得。竟颇生了些恰如当年的意气。


          5楼2012-01-09 22:02
          回复
            大晴天里夹着把雨伞进门,脚步有些乱,心也有些乱。世情人情乱心,所求偏偏求不得,求不得时生执念,将平素静心潜研的自在境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放了伞,笼袖落座:“小常,茶!”酷暑天里遍体生寒,心寒,欺骗是错,可自私也是错。当年自己不过是个平民穷小子,又怎配她名门美娇娥,何必生恨,还是执念!往事易成伤,不如放下。
            眼瞧着门外一人面生,书院建起以来,常来常往的也就那几个人,甚少有生面孔,转向小常,抬手一指:“去看看,若是来理贤论道的,就请进来,若是求学的,你与他聊聊就好”
            


            6楼2012-01-09 22:08
            回复
              打量先生的脸色,心里不情愿这宁静被打破。跑去后面冲了书院里最好的茶,端着奉上。心里尴尬的打趣自己,这讲书做得和侍童一般了。
              赶紧放下茶盏走到门前,多看了几眼生人,这般衣着打扮应该不是一般人。
              “请问先生有何贵干?”


              7楼2012-01-09 22:18
              回复
                【眼见着那些宣纸上的字词联章,神思悠然便似看到了那些落笔者的风华正茂。儒生从来都有着儒生的心性,无论如何谦礼,心底里却莫不如是的带着些张狂。】
                【耳畔闻了阁内的语声,略笑了笑。却看着面前之人和声道。】
                “这里是书院,我自然是为了寻书,寻人,寻功名。”


                8楼2012-01-09 22:29
                回复
                  2025-05-15 00:57:30
                  广告
                  隔着小小的院埕听见那句话,放下茶盏起身走到门口,和善一笑,寻常仕子之礼行过,并未表明身份:“圣人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里虽是一书院而已,不过往来或有自命可比竹林风骨者,不耻言功名利禄,或有位高权重者,不喜后辈恃才轻狂追求功名权势,阁下倘若真是求学举子,这一句说的不谨慎了”
                  在门口做了个请的手势,在前引路,示意屋内相谈。这人眉目清俊,行止儒雅中似乎带着种难以言说的气度,不由对其产生了兴趣。


                  9楼2012-01-09 22:45
                  回复
                    看见先生居然亲自出来,看来这人所言触动了先生。又打量了一遍来人,让开了路,跟在两人后面。
                    庭院艳阳高照,不自觉抬手这了一下,紧赶几步不如堂内。内心叹口气,好不容易得来的休闲午后,又被这些闲人打扰了。


                    10楼2012-01-09 22:49
                    回复
                      【与之一礼过后,几分言语果然非同寻常,如此倒说的是自己那话儿错了。随之入内,却是不急,目光掠过堂中一应物事,笔砚见其心,山水得其性。宇寻确也曾有过自在求学,遨游山海的心性。只是从来命不遂人愿,其实也确是自己汲汲于功名,执念于世务,或真做不得书生眼里治国平天下的那分人物。】
                      【然而身在其位,就须得为其忧心。人各自有命数,许多事纵然强求不来,可临到头时,总有人要知其不可为而为,旁人说的道理,殊知自己不曾说起过?一时许多乱想,竟而失神,略微一怔,回身只是笑道】
                      “功名不过是印鉴所为的标尺,如水载舟,水至而船高。君子慎独,是秉持自己的不邪之心,若真要因畏人言而求谨慎,不免常有戚戚之念。”


                      11楼2012-01-10 09:31
                      回复
                        闻得如水载舟一句,对其不免又高看一眼。让小常去泡一壶好茶来。
                        曾数以名利一事试人,标榜清高者面斥之,唯恐背了贱德而贵货的名,此种人行事未免迂于道而悖于情。也有自命坦荡者,直言欲乃人之本性,况追名逐利不过顺了世情,一番道理讲得煌煌然,其实不过是从物如流的庸人。
                        心中赞赏,坐上一揖:“子曰人有五仪,阁下方才言秉持不邪之心,正是笃行信道的君子所为,当为天下士子效法。不过……”带着笑容看他,“君子之行亦有云,思虑通明而辞不专,在下不过山野之人,不必谨言慎行,阁下取意载舟之水,自然有心直挂云帆济沧海,那就不可不小心了些,大明朝的官场呀,呵呵……智圆行方总没有错”
                        托着茶盏,眯了眼睛继续闲谈,话中不免带着对时局的不满:“亚圣言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庙堂之事,不论也罢”


                        12楼2012-01-10 20:21
                        回复
                          【抬臂接过茶盏,神思却犹在其言。不曾料这番在这书院中能听到这分言语,自己虽身在庙堂,原来却颇少再有做书生时的感悟。此人之言竟似可洞穿人心般,然而他说不论也罢,语声里带着些不满,反而教自己这当局者有了些心气。】
                          “阁下腹中学识,正是非比寻常。不知可曾...呵呵,寻过功名否?”
                          “在其位则谋其政。若纯以儒生之见,自是要恪守言行,所求君子之坦荡,而亦不齿那些矫揉造作之态。可若是这官场,阁下此时不在其位,焉知那些大人们整日为何事所忧心,又能为何事所快活。大抵也只好凭着圣人之言,妄自猜度。”
                          【言毕也只好心里苦笑,其实许多时候仍是如他所说,须得智圆行方,方能成道。然而口中说的,却始终不过是“仁义道德”这四个字。】


                          14楼2012-01-10 23:55
                          回复
                            端着茶杯笑,杯中荡起了涟漪,这个人真正不能以普通儒生相看,首先能有这般言论,自然是“入世”之人,身在世局中,自然需执权衡之子。不过,其心中却也对崇礼明德的儒家正统大道多有向往。
                            相视而笑,且笑且言:“倚身寒窗,岂能只为修身,不过是以经历印证古人所言,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呵呵呵,钻穴隙一类事,我不行。倘若论潜心研习典籍,那你们不行,朝野风气浮躁,不恒其德不守其志不秉其礼者太多,佛家有大小乘之分,修持己身是为小乘,渡化世人方为大乘,如此看来,开间书院也不坏嘛”
                            话说的不谦虚,也不想谦虚,不过是坦诚直言:“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而耳,你我皆非身居要职,那么不妨随口一说。朝中的大人们,大抵分三种,为公者,为私者,为公不偏兼而谋私者。以此三种论,寻常人都喜做前后两种而厌恶当中一种,因为不管是否私下作何打算,始终要博一个美名,动为天下道行为天下法谁都喜欢,由此,弘治朝政治不可谓不清明,不过需知,一则水至清则无鱼,二则,呵呵……再下虽位卑,亦不敢两耳不闻窗外事,闲时也看看抄录的邸报,发现但凡有损于社稷之事,总是地方上的错,呵呵,实在是巧了”


                            15楼2012-01-11 21:52
                            回复
                              2025-05-15 00:51:30
                              广告
                              【默默一边品着杯中茶味,一边听着此人分说,口中越生甘味,心中越是不由不生出些敬服之意。】
                              “我听闻,‘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于朝。’不知阁下对此欲作何解?纵然朝纲浮躁,天下之状未遂士子之心,呵,于是儒生都要自命清高,遗世独立,百姓所赖者何?”
                              【言辞振振,一时浑然忘我,似乎只是以心中执念与人相争,所争者不过一篇文章,一联字词。听其转而说起朝中事务,却当真是心下苦笑,不由得便展露于面容之上。】
                              “那些个庙堂中的大人,呵。江山社稷,说起时哪一个读过圣贤之书的孺子不曾胸襟万丈?然而放到眼前时,终究不如父母妻儿离得近。只是有时两相权衡,或可兼得,或就全无,这时才有空暇去想那些英名豪气。真能够从一而终的,殊为不易。今日之世,百姓黎民可得苟安,也便再好不过了。偶有些白璧微瑕,自然是有人顺势而为,无关大局,也就乐得太平。”
                              【摇摇头,忽而又放下手中杯盏,叹了一声,道。】
                              “只是,善恶自有定数,天道酬勤这句话,既然有之,那便总该有其定理。总需要有人,去为天下人去行事。”


                              16楼2012-01-11 22: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