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岁之前
群里又开始讨论寒假聚会的事情了,今年我却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心态。我为了赶上16号在家里,选择15号到家,而恰巧聚会是15号,我想不打酱油也是没用的。
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马上就要满20岁了,那个一直被我遥望的20岁。我终究还是要成为那个我口中的奔三的孩子了。
于是,突然想起去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实我是听过好几次了,却至今也没真正听完过,我其实只是去听阮莞罢了。但其中的好多插曲确实循环了无数次了。记得曾试图给某娃传过其中的一个插曲,我当时把歌名改成了《……》,那是我真的特别喜欢的一段伴奏,却不想彼此面对那个歌名。其实歌名是《爱了散了》,尽管最终因为网速没能发出去,但竟还是“如我吉言”,就真的爱了散了。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突然去看三毛的《雨季不再来》,我似乎每次都是这样子,在期末的时候做一些明显和期末不搭调的事情来,曾经是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现在是看《雨季不再来》。
或许,也总会有一天,我会停下来静静地翻看我走过的那段岁月,以另一种姿态写着、想着,怀念着、纪念着。
《雨季不再来》我还是没看完,原因很简单,后来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就不想看手机,我安静不下来。但我还是承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所执着追求的世界是不需要等待谁去认同的,我理解,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即使很普通,却仍旧是不能被理解的;这就如同我不能理解很多人同样在追求的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一样。
一直以来,我执着地用自己的文字去为自己的世界开一扇窗;但最终我还是要承认,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开一扇窗,无论怎么开,始终是要比门槛高的。于是,我是不应该奢求路过的人迈过窗台走进我所追求的世界。
本来这几天打算写很多东西的,除了现在的这点东西,还有拖了很久很久的《寻找云之端》,我担心《寻找云之端》就像我去年的这个时候想要写的《王筝,一种信仰;风筝,一种幸福》一样,拖了一年之后只能不了了之;但最终却连这个《写在20岁之前》是否能写完都成了未知数。
对于我的文字,我仍旧是自信的,只是,有时候真的是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我着急也只是在折磨自己。本来是有好多好多想要写的,却在真正想要写出来的时候,全部忘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我是习惯告别的,每次在我或主动或被动地要去告别一段时光的时候,我总会想着去写点什么,就算会很乱,但至少会给将来一个机会去更好地了解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段岁月。
曾经,我一直囔囔着我是未成年,然后又囔囔着可以永远18岁就好了,最终,我还是要告别未成年,告别18岁,告别我生命里的前20年。我也开始不去囔囔着说关于我的年龄我想怎样怎样,我始终是一直在改变,无论我当时是否承认,事后我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要承认的。就如三毛说的,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切,只是需要时间。
而我同样相信,人总是会改变的,这一切,需要的也只是时间。
那些自己曾经以为不会改变的信誓旦旦、矢志不渝,在一段岁月之后回过头去看,只能惭愧地承认,自己一直在改变,而那些信誓旦旦、矢志不渝,骗的只是自己,却骗不了时间。
其实这一点一直在自己身上发生,我却一直不愿意承认那种改变有什么不可取的地方,我一直把他当作曾经的懵懂与稚嫩。可当年纪越来越大,大到要告别我生命里的前20年的时候,当大到很多事情都无意识地被加上责任两个字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那些改变是我不能用任何伟大的借口去逃避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