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海北吧 关注:118贴子:773
  • 3回复贴,共1

海伦六中简介(原海北一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海伦六中坐落在绥化古镇海北,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有着良好的地源优势,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六层教学楼是海北最高最壮观的建筑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是古镇海北一道亮丽的景观。
学校始建于1952年,已经走过了50多年风雨历程,经过一代代海北一中人不懈的努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是海伦市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100人,教职工164人。2009市委市政府为布局调整将学校更名为海伦六中,纳入市直管理。
教 师 队 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9人,高中66人,初中83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68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06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市级骨干教师3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地级优秀教师5人。近几年,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工作,尤其在校本培训工作上成效显著,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他们都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成为海伦六中生存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办 学 方 向
学校有着明确的办学方向,从2005年开始学校就制定了五年规划,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管理求生存,以研促教,以质强校,努力创造一流的办学环境,一年起步,三年发展,五年腾飞,打造一所品牌学校。
学 校 建 设
学校于2002年11月份搬入新的教学楼,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园校貌有了明显改观。虽说有了新的教学楼,但内部设施及环境建设仍然是空白,这样,2003年—2004年学校想尽千方百计筹资近百万元,铺设了3000平方米水泥,球类运动场地,焊制南北两个大门,修建180延长米的砖围墙,新建了两个微机室和一个多功能电教室,改造了两个语音室,安装了先进的校长评估系统和校园程控电话及校园广播,购置500套学生教师桌椅及其它教学设备。2005年,学校又投资30多万元,铺设4000平方米的水泥操场,维修学生食堂,焊制自行车棚,花坛,进一步完善了内外部文化设施。2006年,楼内安装二层窗户,重新进行了校园绿化,安装了校园网,教师办公室实现了信息化。2007年,新建成5200平方米的综合楼,重新规划和设计两座楼的文化设施建设,换了原教学楼的楼盖.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海伦六中的硬件建设已达到了一定标准,在全市是一流的,为海伦六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楼2012-01-14 15:24回复
    一九六二年学校又更名为海北初级中学,这个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学校在现在学校位置,新建校舍21间,有12个教学班,820多在校生,办学条件也有了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特别值得一提是学校先后分来几个大学生,如哈师大生物系毕业的方振权教师,黑大数学系毕业的赵发老师,黑大化学系毕业的刘成均教师等。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师资力量大增,海北中学声望也越来越高。
    一九六八年学校才更名为海北中学,69年学校设立高中班。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对教育事业是一场浩劫,海北中学也不例外,也同样经历了一场洗礼。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甚至一些教师受到迫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即使在那样状况下,广大教职工虽身处困境,仍能坚守岗位,教书育人,为海北中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九七七年是崭新的一年,粉碎了“四人帮”,教育事业得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海北中学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高考制度的恢复,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件快事,海北一中人励精图治,求真务实,辛勤耕耘,形成了奋发向上的校风,认真严谨的教风和刻苦努力的学风,学校高考成绩突出,一批学生考入上级各类高校,终于圆了大学梦。如穆建波、韩志民、刘志亮等都考入全国名牌大学,现在都工作在国家重要部门。另外,在这一年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了一幢860平方米的二层办公楼,班级增到20个,学生数近千人,学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海伦市海北一中
    海伦市海北一中创建于一九五二年秋,系海伦二中设在海北的一个分校,有两个教学班,教师12人,在校生135人,张文达同志,负责管理,当时没有校舍,临时租用民房18间,地址在东门路南300米处。到一九五四年才独立建校,成立海北中学领导班子,校长张文达,未成立党支部。学校创建初期,县委县政府把学校命名为海北初级中学,有教职工36人,6个教学班,校舍由东门迁到现在的校址,有校舍60余间,大礼堂一座。当时校舍都是破旧的草房,基本没有什么教学设施,有的也十分简陋,可以说教学条件极其艰苦,但学样领导与教职工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潜心教育,培育英才,掀开了海北一中崭新的一页。
    一九五八年八月,学校改名为稻香中学,有教职工70人,12个教学班,600多名在校生。此时正值我国贫困时期,学校也一样,经费紧缺,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况且学校正在发展时期,教师多,学生多,困难重重。特别是一批来自各地的青年教师,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积极投身到农村教育这块崭新的天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创业奉献,为海北中学的发展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2楼2012-01-14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