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祥吧 关注:3贴子:205
  • 6回复贴,共1

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安城墙内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地方名叫教场门,顾名思义,大概是当年八旗兵、绿营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门”没有看到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场门”三个字出现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后面还挂着另两个字“饸饹”。

  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荞麦亩产不高,但制成的饸饹却很惹人爱,色泽黑亮,入口筋顽,越嚼越香。因而几十年前西安的巷子里就有一句俚语“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饸饹能待客,可不是谁在自家小厨房捣腾一阵子就能做出来的,象羊肉泡、葫芦头一样,也得到市面上专营的“老字号”才能品到正宗风味,上面说到的教场门饸饹就曾经是古城最有名的一家。

  问了一些烹饪界老人,对教场门饸饹比较肯定的一种说法是出现于清末,是由渭南吕家村一位姓孟的老人创出的牌子,其后人孟兆武少承家传,练就了一手做饸饹的绝技,1932年,他先在当时西安市最热闹的南院门第一市场售卖,后来又迁到教场门,此后几十年,在西安饮食市场中自成一家,名气大噪。据内行讲,孟氏做饸饹选料很考究,主要用关中千阳、陇县、白水、长武、蒲城诸县的新鲜荞麦现磨现做,饸饹的制做过程笔者曾经看过几次,主要分和面、煮条、拌油等程序,这些也无甚稀奇,唯一有趣的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制青石水,选一块鸡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烧红,放入凉水中一激,“嗞喇”一声,青石水就成了,舀一小碗徐徐洒入面盆再揉和成面团。据说加入这青石水,饸饹由此就筋韧耐嚼了。我看那从火苗上取下的圆溜溜的石块轻轻滑入水中,瞬间爆出无数翻滚的小水珠,雾气蒸腾,当时就想,这简直就是给饸饹注入了灵魂嘛!

  借其它物性以使食物入口筋滑的方法,在北方很多地方都存在。记得当年在部队时,驻兵榆林毛乌素沙漠,于营中常吃一种黄面饸饹,入口不仅滑爽,而且有一种油香味,当时只糊里糊涂地听老兵讲加了什么“沙毫”,即是沙漠中大量生长的一种野草的籽实,许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东西提炼出的“沙棘”油,其价令人咋舌。闲言少叙。再说制饸饹的另一环节。压床子。是把一个象粗木条凳似的木架子架在大铁锅上,一个漏斗状的圆孔对着锅,将荞面一块块抟成团塞入圆孔用力下压成条条细丝入锅,行话是“锅开压、锅开打”。“打”就是一煮开就打断长条收上来。这床子如今在西安的食肆上已难看见,偶能见到,就有外国人拍照,本地人围观,以看稀罕,这用具简直可以进饮食文物博物馆了。这饸饹分热凉两种吃法,一般是夏季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浑身一颤,好象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冬季多是热吃,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和热骨头汤,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丝和紫菜,吃起来汤鲜面筋,通体舒畅。

  前面说教场门的饸饹有名时用了“曾经”二字,就是想在这里说如今教场门的饸饹几个字在一般西安人的口中已鲜有提及了。不过,对于好吃此物者而言,却不必发愁,西安食肆上售卖者越来越多,从西安饭庄、五一饭店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店到街头的小吃铺,什么黑荞饸饹、苦荞饸饹还真不少,若得空尝上一碗,你会发现,这饸饹的臊子和调料汁子还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也难怪,如今物阜民丰,人的嘴就谗了、尖了,这一谗一尖,不定又会促成几个新的饸饹“老字号”冒出来呢!



1楼2006-10-02 21:56回复
    西安城墙内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地方名叫教场门,顾名思义,大概是当年八旗兵、绿营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门”没有看到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场门”三个字出现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后面还挂着另两个字“饸饹”。

      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荞麦亩产不高,但制成的饸饹却很惹人爱,色泽黑亮,入口筋顽,越嚼越香。因而几十年前西安的巷子里就有一句俚语“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饸饹能待客,可不是谁在自家小厨房捣腾一阵子就能做出来的,象羊肉泡、葫芦头一样,也得到市面上专营的“老字号”才能品到正宗风味,上面说到的教场门饸饹就曾经是古城最有名的一家。 

      问了一些烹饪界老人,对教场门饸饹比较肯定的一种说法是出现于清末,是由渭南吕家村一位姓孟的老人创出的牌子,其后人孟兆武少承家传,练就了一手做饸饹的绝技,1932年,他先在当时西安市最热闹的南院门第一市场售卖,后来又迁到教场门,此后几十年,在西安饮食市场中自成一家,名气大噪。据内行讲,孟氏做饸饹选料很考究,主要用关中千阳、陇县、白水、长武、蒲城诸县的新鲜荞麦现磨现做,饸饹的制做过程笔者曾经看过几次,主要分和面、煮条、拌油等程序,这些也无甚稀奇,唯一有趣的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制青石水,选一块鸡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烧红,放入凉水中一激,“嗞喇”一声,青石水就成了,舀一小碗徐徐洒入面盆再揉和成面团。据说加入这青石水,饸饹由此就筋韧耐嚼了。我看那从火苗上取下的圆溜溜的石块轻轻滑入水中,瞬间爆出无数翻滚的小水珠,雾气蒸腾,当时就想,这简直就是给饸饹注入了灵魂嘛! 

      借其它物性以使食物入口筋滑的方法,在北方很多地方都存在。记得当年在部队时,驻兵榆林毛乌素沙漠,于营中常吃一种黄面饸饹,入口不仅滑爽,而且有一种油香味,当时只糊里糊涂地听老兵讲加了什么“沙毫”,即是沙漠中大量生长的一种野草的籽实,许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东西提炼出的“沙棘”油,其价令人咋舌。闲言少叙。再说制饸饹的另一环节。压床子。是把一个象粗木条凳似的木架子架在大铁锅上,一个漏斗状的圆孔对着锅,将荞面一块块抟成团塞入圆孔用力下压成条条细丝入锅,行话是“锅开压、锅开打”。“打”就是一煮开就打断长条收上来。这床子如今在西安的食肆上已难看见,偶能见到,就有外国人拍照,本地人围观,以看稀罕,这用具简直可以进饮食文物博物馆了。这饸饹分热凉两种吃法,一般是夏季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浑身一颤,好象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冬季多是热吃,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和热骨头汤,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丝和紫菜,吃起来汤鲜面筋,通体舒畅。 

      前面说教场门的饸饹有名时用了“曾经”二字,就是想在这里说如今教场门的饸饹几个字在一般西安人的口中已鲜有提及了。不过,对于好吃此物者而言,却不必发愁,西安食肆上售卖者越来越多,从西安饭庄、五一饭店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店到街头的小吃铺,什么黑荞饸饹、苦荞饸饹还真不少,若得空尝上一碗,你会发现,这饸饹的臊子和调料汁子还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也难怪,如今物阜民丰,人的嘴就谗了、尖了,这一谗一尖,不定又会促成几个新的饸饹“老字号”冒出来呢!


    2楼2006-10-02 21:57
    回复
      饸子
      名称: 饸子 
      产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描述
      文字
      Title 饸子 
      满族风味食品。每年早春,牡丹江地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蒜科野生植物,俗称“小根蒜”。将挖回的小根蒜洗净剁碎,再打几个鸡蛋做馅,用白面做皮包成半圆形的饺子,用平底锅烙熟,便是清香可口的饸子。野生小根蒜无污染,如今牡丹江一带居民仍喜欢吃这种传统食品,而且还有用猪羊肉或其他材料做馅的,其风味更为特异。


      5楼2006-10-02 22:10
      回复
          主料:面粉 

          辅料:牛肉馅、韭菜末、鸡蛋、姜末 

          调料:盐、料酒、鸡精、黄酱、花椒粉、炒芝麻、香油 

          烹制方法 

          1、将牛肉馅放入器皿中,加入盐、黄酱、花椒粉、鸡精、芝麻、鸡蛋、料酒、香油、姜末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加入韭菜末调制成馅待用; 

          2、将面粉入盆,沸水烫面,放凉后搓成条,揪剂子擀成大圆片,将每个圆片放在手中,放入馅,将皮的一面掀起,馅在中间两边合起,用小碗沿着半圆的边切下来,使饸子边整齐; 

          3、坐平锅点火,放入适量油,把?子放入锅中用小火烙至两面金黄色,倒入少许水加盖焖一下至熟即可。 

          特点:鲜嫩适口,馅香味美。


        6楼2006-10-02 22:24
        回复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饸子上家转


          7楼2006-10-02 22:24
          回复
            烫面烙饸子 
            --------------------------------------------------------------------------------
             
            05年05月09日 
            主料:面粉。 
            辅料:牛肉馅、韭菜末、鸡蛋、姜末。
            调料:盐、料酒、鸡精、黄酱、花椒粉、炒芝麻、香油、食用油。


            做法 
            1.将牛肉馅放入器皿中,加入盐、黄酱、花椒粉、鸡精、芝麻、鸡蛋、料酒、香油、姜末,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再加入韭菜末调制成馅待用; 
            2.将面粉入盆,沸水烫面,放凉后搓成条,揪剂子擀成大圆片,将每个圆片放在手中,放入馅,将皮的一面掀起,馅在中间两边合起,即成馅饸子状; 
            3.坐平锅点火,放入适量油,把饸子放入锅中用小火烙至两面金黄色,倒入少许水加盖焖一下至熟即可。


            8楼2006-10-02 22:25
            回复
              大年初三吃饸子(合子)

                天津市民俗:初一的饺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往家转。说的是一种叫做“合子(饸子)”的好吃的东西,按照字典里的说法是“类似馅饼的一种食品。”觉得这种解释十分模糊,不够清晰。对合子的描述我想这样解更贴切一些:用二片面皮或别的二片东西做皮,中间夹上馅,或煎或炸做成的,很像两片嘴唇或张或闭夹着什么。这种吃法在南方不多见,似乎北方比较多。恰逢春节,为迎合民俗“初三合子往家转”的说法,我们隆重推出传统食品“韭菜合子”,下面将详述这种美食的做法,“摩拳擦掌”的朋友们准备好哦,韭菜合子制作全程大放送马上开始喽!

              “合子(饸子)”的“馅” 




              加打散的鸡蛋




              榨取放在馅中的花椒油




              和面、擀剂子,作面皮




              用勺子将打散的鸡蛋,撒在馅里2-3勺。




              将另外一张面皮盖在上面,用手将边沿按紧








              平底锅倒入少量油(防止粘锅底),开中小火。 




              将面饼放入锅中。开着盖,大约1分钟左右,借助铲子,将面饼翻面3-4次。


              9楼2006-10-02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