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吧 关注:753贴子:3,596
  • 6回复贴,共1

两曲轻轻的悲歌 ——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剧对孔明人生悲

收藏回复

  • 218.6.246.*
 两曲轻轻的悲歌 
——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剧对孔明人生悲剧的描述 


(转) 

那一天,我熬夜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星落秋风”一段。 

孔明死了,白花花的纸钱漫天飞扬,撕心的歌响起来: 

“苍天啊,你为何急匆匆将他交与秋风 

大地啊,你为何急匆匆将他揽入怀中 

情愿以死,换他的生,好率咱将士再出征 

鞠躬尽瘁谁能比,一身洁白谁能及 

苍天你太不公啊,大地你太绝情 

只留下八阵兵图和瑶琴…… 

蜀国交付于何人 

生生痛死蜀人心——” 

我冰凉冰凉的眼泪流下来,捂着嘴,浑身都软了。其时,四周很静,静得天地间只剩了我一个人,空空荡荡地活着。 

关了电视再翻开小说,再熟悉不过的文字逐一跃入眼帘,“孔明笑曰”,“孔明笑曰”,“孔明笑曰”……不知为何,忽然便有了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我漫无目的地寻遍天涯,直到不经意地一回首,才明白自己在寻找什么。 

我在寻找“悲剧”。 

我在寻找心灵深处,脆弱地几乎不可碰触的那种忧伤。 

孔明死了,他死的时候我明白我爱上了他,我竟然如此深切而痴迷地,爱上了他——并因此超越了那无法超越的时空,我们相隔一千八百年。 

风“哗哗”地吹动着书页,这令我记起小说中的“孔明之死”。罗贯中对此描写得非常简单,甚至流于平淡,不过“众将近前视之,(孔明)已薨矣”而已,后面又加了一句“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升天”,虽被悲伤浸渍,我却还觉不够。 

但是又想,换了是我写的话,我也会轻轻地将这一段带过,我没有足够勇气和胆力来面对这种残忍,况且这悲哀实在太重,文字在它面前显得过于贫瘠。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罗贯中也是这么想的么? 

只知道他应该也是深深地眷念着孔明的,否则他不会付出全部的才情,毫无保留地倾上所有美德,塑造了“诸葛亮”——这个足以流传千古的形象。罗贯中笔下文字十分真实,我能够看出,他的小说其实是一种倾诉,波澜壮阔,风云变幻,他慢慢述说,一往而情深。 

无论在小说里,在电视剧中,孔明都该被看作是“悲剧性人物”;他的生命,也当被认为是个“悲剧”。读到,或是看到“秋风五丈原”时,人们总免不了长叹几声,暗自伤怀。但是,就在对这一“悲剧”的建构上,小说与电视却有着极大的不同——这篇文章,便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悲剧的端倪,当自孔明“出祁山”始。 

小说中,因为对孔明有着无限的爱重和敬慕,罗贯中并没有改以伤感忧郁的笔调对此进行刻画描写;相反,他将“六出祁山”视为英雄伟业,并坚持把孔明形象的灿烂光辉维持到了最后一刻。也就是说,罗贯中并不以为“伐魏”标志着孔明事业的下滑——我甚至认为,沉入写作之时,他可能会将“悲剧结局”给忘了(!),只一味地以其激昂高蹈的笔法描写着他的“神人”他的“贤相”——伐魏之举从大局上看,每每无功而返,无甚建树;但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令人惊叹的“胜利”(当然这其实只能算是“小胜”),“大败”被隐在后台作了背景,凸现出来的,是孔明层出不穷的计谋,笑傲群雄的智慧,儒雅俊朗的神采,忠贞不渝的信念……灌注生气,外放光辉,日益见其风流挺拔。 

是的,仅就小说本身的叙述看来,从九十一回的“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至一百二回的“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并没有任何导向悲剧的必然因素,孔明卓绝的智谋时时闪耀异彩,神鬼难测之机甚至令我们为之目眩,这一切都让人觉得,而作者自己似乎也觉得,孔明若能享永年,江山必当归于汉统! 

但立即地,就在孔明之智,孔明之行,孔明之德被越推越高,胜利唾手可得时,孔明死了。 



1楼2006-10-03 20:42回复
    • 218.6.246.*

    到达了顶峰,突然便跌了下来,快得几乎没有警示。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三国演义》,你大概会半天回不过神来:罗贯中写的竟然是一个悲剧!“智绝千古”的孔明竟然死了! 

    罗贯中是否也会楞住呢? 

    他拈着笔,痴痴地:啊,孔明怎么能就死了呢? 

    但是,他也无力更改如此结局——我相信。如果小说只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其结局一定是孔明长驱直入,平定中原一统九州,而后重回隆中,不求闻达——但《三国演义》却不是“故事”,它是“演义”,“历史演义”。 

    罗贯中回避不了悲剧性的历史真实,小说允许他在支零细节上加以虚构想象,塑造出“名高万古”,“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的诸葛亮来;但在大趋势上,他必须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于是便有了这颇是奇怪的“悲剧”写法:一个少有原因的“悲剧”,突然从天而降,震碎了你的肝胆。 

    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解释一切:“天意”。 

    而在这两个字中,又不知蕴涵了作者几多执着的探寻,几多深沉的困惑,几多忧愤的不满,与无奈:为什么!为什么理想的人格终将崩溃?为什么完美的生命必然毁灭?“天意”如此吗?真的有这样残忍的、不可违抗的“天意”吗?! 

    我听见,远处执拗地传来了罗贯中战栗的质问。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然而,电视剧中的处理方式则不同。 

    编剧、导演们并没有像罗贯中般,对“天意”—“命运”苦苦思索、追求,他们没有茫然不解的不安和疑虑,也没有他那对生命意义的嘶声询问,对严酷现实的苦涩反思;现代人的“三国”是一段历史,而不是横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和交流。洗去了一些感性激越的情绪,也洗去了一些浪漫,添加了一些理性冷静的考据,也添加了一些现实。 

    罗贯中是沉身于历史之中,与英雄们同喜同悲;编剧导演们则是置身于历史之外,静看英雄们的喜喜悲悲。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以一曲《西江月》作为片头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淡淡地鸟瞰历史,发几句感叹,笑谈几句罢了。 

    因此,对孔明其人的悲剧人生,电视剧中采取的也是这种“回顾式”的描述方法,站得太高来看历史中的孔明,孔明的后半生便彻底地变了样:悲剧性的人生不再使人觉得迷惑不安,现代人认为那是“历史的必然”—— 蜀国的“综合国力”实在太不济,孔明的伐魏事业也从来没有成功的可能。很自然地,导演将“七擒孟获”视作了孔明生命中最后的高峰,其后便是下滑,渐渐走向最终的死亡。 

    看电视,没有人会觉得孔明死得太突然(老实说,他要是能不死,倒真会出人意料)——漫漫人生的悲剧之路已经铺好,每一步都安排了不祥的预兆,多少细节多少情景提醒着孔明,也提醒着我们。于是乎,原本耀眼的智慧光辉慢慢地被吞噬,点点滴滴地弱下去,孔明也一步步没入茫茫的黑暗中;而我们,心情也一日日的沉重了,抑郁了,一集集地看下去。 

    我喜欢孔明,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电视剧中创作手法,虽然在对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塑造上,电视有胜小说之处,但其中的孔明实在是“老”得太快了(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么?)——因为他将要“死”了,所以他必须“老”;但在小说中,罗贯中的处理方法却恰恰与其相反;孔明可以“死”,但却绝不会“老”。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4   回复此发言    
     
    --------------------------------------------------------------------------------
    


    2楼2006-10-03 20:42
    回复
      • 218.6.246.*
       
      4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下面,便让我们来具体地看一看,在表现孔明后期形象上,小说与电视的差别所在,并籍此证实两者在悲剧创作上的确有所不同。 


      其一,小说中,在赢取战争的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其风流四溢;电视中的孔明却时时焦躁不安,染上了悲剧的色彩。 

      比如“空城计”一段。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县,孔明身边只有一班文官,二千五百军。敌我兵力悬殊如此,小说中孔明却略无愁容,不假思索便已想出退敌之策: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动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表现得何其的大方潇洒、优游闲适,轻轻巧巧成竹在胸!无怪乎毛宗岗于夹评中时时称赞:“奇绝,怪绝”,“奇绝,妙绝”。 

      但是在电视中,情节虽保持原貌,情绪却已完全改变。 

      面对即将来到的敌军,孔明显得十分烦躁,不知将以何计应对,在房中来回踱步,甚至因焦虑而将从不离手的羽扇随手一扔(!)——羽扇拂上古琴发出脆响,这才提醒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施计之时,小说中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心平气和,极是雅致;电视中则承其形而改其神,加入孔明时时偷视司马动静这一细节,以示其疑虑不安;其后更因为紧张,孔明将弦也弹断了! 

      司马中计退兵,小说中孔明或“抚掌而笑”,或“拍手大笑”,言:“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活脱脱勾勒出一个飘然隽爽,胸襟磊落的孔明;比较起来,电视中的孔明便觉得有些狼狈了,他慢慢地抬了头,几乎不敢相信敌军已退,继而又拈起断弦,长叹道:“险啊,险计,不得已而用之”,遽然松弛了神经,几乎不能站起;被杨仪搀起后,只见其背上衣襟尽被汗湿! 

      很显然,我们看出,小说中的孔明形象比电视剧中的多了许多浪漫色彩,也多了许多优美智慧、平静态度。同一个故事,相同的情节,却熔铸出了两番神色,这自是由于小说与电视在创作目的、创作心态上的不同造成的。 

      小说是想要树立一个清朗明丽的形象给我们看,他身上融合了最普遍、最长久也最具动人魅力的时代精神。他的生命可以被“神化”,却绝不能被“平凡化”,因为在他的身上,承载着人们对道德、人格提升的希望和向往,就算他将要归于悲剧,也不能少了光芒。 

      而电视剧,在很大程度是想要复现曾经的那些悲怆和那些慷慨,从中寻找真义。孔明不是神,他是个普通的“人”——也正因为此,电视剧将孔明所有的“神秘色彩”,即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处一概抹去;既然他的生命是悲剧性的,那么,就将这悲剧的“人”树起来,至少,他应该有真实的“冷汗”和烦躁。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4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其二,倘遭失败,小说或轻轻淡淡地扫过,或诿之“天意”,以示并非孔明之过,或令孔明以淡泊之心处之,尽量将悲伤之情压至最低限度;电视中却牢牢抓住败绩不放,竭尽一切手段以渲染怆然之气,为悲剧性结局伏笔。 

      如第一百二回中,孔明兵败渭桥,罗贯中虽然用了一定篇幅描写这次“失败的战役”,却写得毫无声色,他所擅长的种种“妙法”一点也没有用上,只简单地写了“孔明定计—司马料计—司马伏兵—蜀军中计”四个步骤而已。蜀兵败后,也不过用“心中忧闷”四字形容孔明心境——并不是不能写得更好,而是不必,也不想写得再好些。 

      


      3楼2006-10-03 20:42
      回复
        • 218.6.246.*
        电视中则不同。这次战役策略上的失败被蓄意地夸大,编导们抓住毛宗岗夹评中“渭桥之败,败由武侯”八字大作文章,令所有的参战将领、兵士都以不解、疑惑的眼神看向孔明(“丞相之计怎么会败了?”);幽蓝色的深夜,令孔明自言“愧对将士”;众人散去,他却独自站在高岗之上,留了背影给我们,孤独凄清之意可见。 

        又,对于那些具有转折意义的,无法回避、难以推卸责任的失败,小说中无一例外,均以“天意如此”作解释。毛宗岗所批的夹评、回评中总可见“此皆天也,非人也”,“而人实不能与天争乎?”“天不祚汉耳,岂战之罪哉?”“此天之不欲兴汉,岂武侯之咎欤?”等句。 

        如,孔明不用魏延由子午谷进兵之计,似是失着,毛宗岗却在第九十二回回评中言,孔明不行此计是“盖知天意之不可回而不欲行险以争之耳……惟兢兢然持一至慎之心出于万全之策,而终不能回天意于万一,然后可以无憾于人事耳”,简直有为孔明“文过饰非”之嫌,只因为小说里的孔明是“不能错”的;而电视中,则明显倾向于魏延,以“不纳子午谷之计”为孔明的大失误,并由此刻意强化孔明与魏延间的矛盾,更显出孔明的孤独、与他人的隔阂与疏离,只因为孔明“终于”错了(错误总可以使人显得更真实,也使悲剧更有其预示性)。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5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再来看看以宁静淡泊之心化解悲哀之情的描写,这是我认为罗贯中创作中最见出色之处。 

        毛宗岗在第三十七回回评中言:“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冷极闲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可说是道尽了孔明的真性情。 

        实际上,我认为自始至终,孔明绝不仅仅是个儒家,在他的个性中,道家的出世思想应该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不惟在隆中如此,便是出世后仍旧如此,所谓;“出将入相之孔明,依然一弹琴抱膝之孔明也”(毛宗岗 第一百四回回评)。 

        孔明入世后做的都是儒家“极忙极热”之事,他所以为孔明便在于他仍能保有那道家的“极闲极冷”之心:“草船借箭”是,“空城计”是,“雪夜破羌兵”也是——从容依旧,挥洒依旧,超脱依旧,调笑依旧——若是一热一忙起来就全无了平常心,孜孜于慌乱失措之间,那还说什么“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呢? 

        罗贯中将孔明儒道合一的性格特征一直维持到了最后,所以他笔下的孔明才能时时拥有那说不尽的风流态度,令人心向往之;但在电视中,一方面它加强了孔明的普通人性,另一方面则将孔明(尤其是后期孔明)身上的道家色彩洗得干干净净——孔明当上丞相后便成了绝对的儒家,在乱世无序的黑暗中苦苦挣扎,被世俗规则紧紧束缚,许诺太多,承担太多,多了几分让人感伤的忧愁,便随之少了几分使人心静的超然。  
         
          
         作者: sleepinglotus  2006-7-29 22:25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观后感】两曲轻轻的悲歌——试比较《三国演义》小说与电视  
         如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穰星”中,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不料天降大雨,(毛宗岗此时,便又将此事归于“天意”,回首总评云:“唯至于上方谷之事,而殚虑竭能,尽其人力,然而人不纵之,而天终纵之。夫然后天下后世,不得以谋世之不忠咎武侯,而武侯亦得告无憾于先帝耳。”)“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父子因此侥幸得脱——毛宗岗夹评称;“读至此,为之废书一叹!” 

        书中孔明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罗贯中写道:“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4楼2006-10-03 20:42
        回复
          请问,可以转吗?太经典了,精了


          禁言 |15楼2011-03-23 20:39
          回复
            为什么06年的贴子,最近才看到呢…写的真是太好啦


            IP属地:广东禁言 |16楼2011-03-24 23:53
            回复
              忒精辟叻


              禁言 |17楼2011-08-08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