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技巧吧 关注:1,294贴子:20,214

陈规与守城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不能发,发了就被抽。


1楼2012-01-17 10:21回复
    1126年北宋灭亡后,德安府(今安陆市)知府陈规,目睹金军南侵,山河破碎,老百姓苦不堪言的现实,以爱国恤民的忠贞激情,创守城抗金靖难、屡立战功达六年(1127――1132)之久的奇迹,这一奇迹是他为官清正,以中义自许,讲求守御之术以却敌,实行屯田营田以足食,勉励将士以用命等正确的攻守方略实施的结果。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守城名将之列,应是大书特书的一位。
    


    2楼2012-01-17 10:22
    回复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山东安丘)人,青少年时代,潜心攻读过〈〈孙子兵法〉〉,并熟谙公输般“九设攻进之机,墨子九拒之”的典故,这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靖康元年(1126),陈规55岁时才任德安府安陆县事。上任不久,金兵攻破东京(开封),并继续大举南侵,迫近江南。安陆是德安府治,北通中原,南接汉阳,向为南北要邑,为历代兵家用武必争之地。陈规深知安陆战略地位的重要,决心以此为基地,厉兵秣马,随时准备抗击金人南侵。
      


      3楼2012-01-17 10:23
      回复
        陈规深知备战的重要性,他说:“守城之人,在敌未至之前,应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他认为守城首先是要调动士民的积极性,具体方法是敢于提拔“进士勇敢者为官”,即吸收爱国的知识份子参与领导工作,献计献策;“选募有心力百姓,分布诸门,守城御敌”;“差拨有心力士勇、保正、队头等,领保甲、人兵一十六队,计八百余人,准备出战。”他充分发动兵士、百姓,包括城内僧人、火夫、茶客等参加守城。一声令下,全体军民奋力筑起了高高的城墙。
        紧接着,陈规又提出了“屯田营田以食足”的政策,作出了保障供给,长期守城的战略准备。他果断将官田荒地分给军民耕种开垦,“凡授田以五人为甲,别给菜田五亩为庐舍稻场,初年免田租之半,有急,则罢作军……”这种寓兵于农,亦兵亦农的形式,既可增加人丁以巩固城防、军民食足以储粮固本的目的。
        


        4楼2012-01-17 10:23
        回复
          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储备了丰富的粮食,调动了广大军民抗金积极性,陈规便一心一意地研究军事守城的策略,他把守城的精义和要点,总结成二十五条,名曰“守城机要”,加上后来总结的十五条,合并为“守城四十条”。这“四十条”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陈规认为,“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积极防御,攻守结合;为守为攻,以攻为守,才能克敌制胜;消极防守,必然失败。
          2、陈规说:“俗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古人云:‘上策莫如自制,又事贵制人,不贵制于人’。”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敌制胜,不能心存侥幸。要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陈规认为:“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千变万化,人孰能穷之”?正,是正面作战;奇,出奇兵以制胜。要把正面作战与出奇兵以制胜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战胜敌人的效果。
          


          5楼2012-01-17 10:24
          回复
            陈规在人力、物力、战略战术上的备战,为守城抗金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创下了守城九战九胜的奇迹。
            靖康二年(1127)初,宋将王在等人失去管制,成为一支叛军,一路南下攻城略地而来。正月十八日,王在大举攻打德安城,陈规率部毁斫敌军云梯五十座。二十一日,王在又命兵士放弓箭,攻打城北和城东,陈规一面加强防护,一面派人出其不意地出城放火烧毁敌人营垒,扰乱了敌人的军心。王在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令人搭起用牛皮包裹的鹅车、洞子楼攻打府城东门,陈规令人用竹竿托铁叉抵拒,用搭钩钩去洞子楼上的裹皮,发大石摧楼,用弓箭射杀楼上敌兵。敌兵气急败坏,发大炮四面攻城,因守城军民早有准备,城墙上有笆篱木栅防护,炮火不能奏效。二十二日,王在率千众拥随州官属近城东,诈称“统制要议事”企图诱开城门。陈规及时识破其中诡计,拒不开门,王在等人无可奈何,于二月三日引兵退去。建炎元年,由于立有战功,陈规由南宋朝廷任命为朝奉大夫直龙图阁知德安。
            


            6楼2012-01-17 10:24
            回复
              建炎二年(1128)三月初四,敌军杨进率十万余众进犯德安,第二天,杨进于城周围摆布人马,弓弩齐放,并持云梯四面攻打城门,守御城上的士卒弓弩飞如雨下,并伺机出城冲杀敌阵。数日后,敌军竖起高高的望楼并造出大战栅、洞子楼,用牛皮包裹,用夹布作遮箭幕,企图一举攻城,均被陈规挫败。十七日,敌兵增造望楼四座,大炮五十余座,洞子楼一百余座,大战栅一座,对楼一座,云梯无计其数。大战栅高二丈;对楼约高四丈,宽一丈,其高度超过城墙。由于战栅和对楼太重,难拽难行,均被守城军士烧毁。从初四日到十九日的十六天里,敌军伤亡无计其数。杨进技穷,二十日乃以百余人自卫,抵濠上求和。陈规出城,与杨进慷慨陈词,杨进被陈规的真诚所感动,遂折箭为盟,第二天引兵而去。
              陈规在守城战中,不仅十分善于力战,而且十分善于攻心战。
              


              7楼2012-01-17 10:24
              回复
                靖康三年(1129)六月,金兵部将曹成、李宏率兵数十万来犯,声势浩大。七月三十日,贼人率后攻城,陈规力拒退贼。八月十四日,贼人又来犯,陈规出兵再战,贼人合兵围城,水泄不通。陈规与军民同仇敌忾,白天出兵战斗,晚上则派人去贼营劫寨夺粮,相持六十余日,贼兵仍不退。陈规考虑到贼兵疲惫不已,城中军民也很疲劳,且众寡悬殊,知道难以力胜,乃发动政治攻势,说以祸福利害,晓以大义,劝其走改过自新的光明之路。曹成李宏在陈规的正义感召下,引兵退走了。从靖康元年(1126)开始,到绍兴二年六月,陈规在守城战斗中一战王在,二战张世,李孝一,三战杨进,四战孔彦舟,五战董平,六战赵寿,七战曹成李宏,八战桑仲诸,九战李璜,创下了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由于战功卓著,绍兴四年(1134)一月,陈规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转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在庐州,他还献计夜袭金兵营垒,使敌伤亡惨重。金兵向兀术告急求援,宋兵有些将领畏惧兀术,意欲逃跑,陈规慷慨陈词:“朝廷养兵十五年,正欲为缓急用,况屡挫其锋,军势稍振,规已分一死,进亦死,退亦死,不如进为忠也。”于是坚定了诸将抗金的决心。兀术率兵十万攻打庐州,而陈规等人不足五万,“规与錡行城,勉激诸将,流矢及衣无惧色。”兀术久攻不下,不得不夜里引兵退去。七月,陈规任枢密进学士。八月中旬,年届古稀的陈规终因积劳成疾,在庐州病倒了,半年后,卒于任上。


                8楼2012-01-17 10:25
                回复
                  “自绍兴以来,文臣镇抚使有威声者,惟规而已。规端毅寡言笑,然待人和易,以忠义自许,尤好赈施,家无赢财……功名与诸将等,而位不酬劳。”这表明陈规为人正直坚强,平易近人;为讳言自己为忠臣义士;性豪爽,特别富有同情心,济困扶危而耗尽家财也在所不惜,这反映了军事家陈规的美好人格。
                  在北宋沦亡南宋立足未稳之际,陈规在德安府任职七年,在他的精心准备和指挥下,屡挫强敌,九攻九拒,前后百余战,取得了德安城守城靖难的重大胜利,使德安成为淮汉间的屏障和抗金的基地,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9楼2012-01-17 10:25
                  回复
                    有一次,李横来围城,派人来说,只要给一个美女便可撤兵,被陈规断然拒绝。众位将领都说:“围城已经七十天了,如果能让一个妇人救活一座城池,这难道不值得吗?”陈贵依然不允。


                    10楼2012-01-17 10:29
                    回复
                      陈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
                      靖康丙午,规以通直郎知德安府安陆县事。丁未春正月,群盗王在等犯德安府。时郡
                      将阙,规摄府事。贼来攻城,规在城上与贼语,问何因到此,贼言:「京城已为金破。」
                      规独念:都城之大,濠堑深阔,城壁高厚,实龙渊虎垒,况禁旅卫士百万,虽金人乘我厄
                      运,一时强盛,亦何能破!殆不足信。二月四日,贼遁,遣人诣都城奏功还,乃知京城果
                      为敌陷,徒深痛切,但不知城破之所以然耳!又恨当时不得身在围城中,陪守御之士,以
                      效绵薄。绍兴己酉春三月,朝廷既复河南,规自祠宫被命知顺昌府,夏五月到官。行及期
                      年,暇日会同僚,语及靖康之难。汝阴令云:「尝收《东斋杂录》一编,中有《靖康朝野
                      佥言》,具载金人攻城始末。」规得之熟读,痛心疾首,不觉涕零。嗟呼!治乱强弱,虽
                      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扬雄所谓:「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靖
                      康京城之难,若非人事之失,则天亦不得而为灾。规不揆至愚,窃观金人攻陷京城,朝廷
                      大臣与将吏官帅应敌扞御之失,虽既往不咎,然前车之覆,后车之戒,事有捕於将来,不
                      可不备论也。朝廷欲再援太原,大臣以为中国势弱,敌势方强,用兵无益,宜割三镇以赂
                      之。殊不知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若不用兵,何术以壮中国之
                      势,遏敌人之强?用之则有强有弱,不用则终止於弱而已。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
                      势,自古无定,惟在用兵之人何如耳!


                      11楼2012-01-17 10:35
                      回复
                        河东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招河东义勇、禁兵五万,共兵二十二万。皆败绩
                        ,致太原陷於敌。非兵不多,盖用兵之失也。其所以失者,兵二十二万直行而前,先锋遇
                        敌者有几?一不胜而却,与其后大兵皆却,宜乎不能援也!有识者观之,不待已败,而后
                        知其不能援也。殊不知攻城者,分攻城兵、备战兵、运粮兵、厄援兵;若兵不多,则攻必
                        不久而速退,又不待其援也。假使当时往援者将良得计,虽无兵二十二万,只十万亦可以
                        必援。又无十万,只五万亦可以优为之援也。又不五万,至其下亦有可援之理。且以五万
                        为率,若只分为五十将,留十将护卫大将,兼备策应内外,三两将诣扼援兵前,广张兵势
                        ,牵制扼援之兵。以二十将分地深入敌境,绵亘可布三五十里,不知敌人用兵多少,便能
                        尽害。以二十将周围行偏僻小路,寻求乡导,多遣远探,向前设伏,伺望敌人打粮出兵,
                        多则退之,少则擒之。但绝其粮道,不必深入,直抵城下,其贼自退。又且兵既分遣,则
                        人力并用。假令数将失利,其大兵必不至於一齐败衄、溃散为盗。京城之难,其源在於援
                        太原之失利也!


                        12楼2012-01-17 10:35
                        回复
                          尼玛哈攻太原之寿阳,寿阳城小而百姓死守。凡三攻,残敌之众万人,而竟不拔。此
                          必守城人中有善为守御之策者。《佥言》以为城小而百姓死守者,非也。攻城者有生有死
                          ,善守者有生无死。寿阳之人,可谓善守,而不得谓之死守。又或云城小而坚者,亦非也
                          。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
                          则易守。若已先策定险备,设使贼欲登城,纵令登城,已登即死;贼欲入城,引之入城,
                          已入即死。今夫百里之城,内有数步之地,贼人登之,守城之人便自甘心伏其城拔。乞命
                          於贼者,非攻之善,乃守之不善也!


                          13楼2012-01-17 10:35
                          回复
                            九月,安炮於封丘门外。大炮数百座,皆在门外。贼至不收,遂为金人所得,咸谓金
                            人得攻城之具。规以为破亦不在此。有善守者,假使更资炮数百座,亦必无害,在於御炮
                            之术善不善也。统制官辛康宗以贼去城远,止兵不得发箭。止之甚善。百姓鼓众击杀,此
                            亦见其自乱,素治之术失也。
                            


                            14楼2012-01-17 10:35
                            回复
                              敌先采湿木编洞屋,以生牛皮盖其上戴之,令人运土木填濠,欲进攻城。守城人若得
                              计,则城内先施大炮碎之。亦可用单梢炮,取远至二百五十步外者,制其首领用众之人。
                              盖益州郡旧有朝廷所降守御册定格:单梢炮上等远至二百七十步,中等二百六十步,下等
                              二百五十步。不知京城当时仓猝之际,此格用与不用?若人稍不究心,则下等二百五十步
                              亦莫能及;若能究心,则二百七十步过之甚易。又以小炮御近众,其小炮每十人已上,不
                              过十五人施放一座,亦可以致数十步。勿谓小炮不能害物,中人四肢,则四肢必折;中腰
                              以上,则人必死。中马亦然。又况大炮每放一炮,小炮可放数炮。不必用石,以重三四斤
                              泥圆为之。泥圆之利亦博,不独放时易得无穷,放去中人,人必死伤;不中,则泥圆为炮
                              击破,不致反资敌用。若要摧毁攻械,则须用大炮及石。金人攻城用大炮,盖欲摧坏城楼
                              。守城者欲摧毁敌人攻械,大炮与小炮齐用。纵敌在城外伐大木为对楼、云梯、火车等攻
                              城,可以破尽。金人广列垒石炮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炮,欲攻之,所列炮座百余
                              ,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此非攻城之能,盖守御官一时失计耳!
                              苟守御官得计,止令卒近女头墙坐立,城外炮来,高则於女头墙上过,低则打中女头墙,
                              击破在外,无缘中人一卒,亦不至於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者。惟女头墙稍加高厚,则愈加
                              安堵。又须先用稍大木,造高一丈、长一丈、阔一丈上下、外直里斜、外密里希洞子。外
                              密处,以大麻绳横编,如荆竹笆相似,以备炮石众多,攻坏女头墙,即於两边连珠进洞子
                              向前,以代女头。若此,则炮石纵大数多,未易损坏。间有损坏,即遂旋抽换。假令只如
                              此御扞,则炮石亦何能害人?已可必其无虞也。


                              15楼2012-01-17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