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死之前他的书是被当作黄色书刊,死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性后面的东西。 李银河说过,“王小波笔下的性很干净”,我很认同。也许对很多有文字洁癖的文学青年来说,王小波的文字很“脏”,事实上文字下面的思想很纯粹。国人对性本来就戴着有色眼镜,王小波对性的豁达让很多人不舒服也就不奇怪了。 王小波对性执着地描述,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黄金时代”描写的是“文革”时代,物质资源极度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也被剥夺。在“自由主义”的王小波看来,性是人的本能,和吃喝拉撒一样是天赋人权,但性在中国早就被封建礼教极度扭曲,要扫荡旧文化、“破旧立新”的文化大**却在扼杀人性上和封建思想达成一致。王小波描写性的实质是选择性作为攻击“文革”反人性、中国文化劣根的阵地。文革时期,个人自由意志遭受压迫,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不被允许,个体不再拥有鲜明的性格,取而代之的是群体性的情绪表达。最典型的雷锋的表达“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对一句话的是非判断是没有意义的,但在当时社会看来,个体的存在像“一滴水”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无数滴水汇成的海洋”才有价值。在整个社会甚至个体本身也在忽视个体价值时,“王二”却无限的享受自己“小和尚”带来的快乐,享受只属于自己私密性的快乐,在性中寻找自我存在的证据。当王二写自己的交代报告,向组织上交代自己“搞破鞋”时,当性这种专属个人的私密空间也不得不向“组织”开放时,我们看清了那个时代对个人权利的侵害达到了怎样的地步。王小波用调侃的方式讽刺那个可怕的时代,但我们在读时只感到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