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三班吧 关注:6贴子:2,797
  • 7回复贴,共1

【中秋佳节】祝大家中秋快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1楼2006-10-06 18:53回复
    中秋与月饼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4楼2006-10-06 18:54
    回复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楼2006-10-06 18:55
      回复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6楼2006-10-06 18:55
        回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8楼2006-10-06 18:56
          回复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9楼2006-10-06 18:56
            回复
              中秋节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 

               月球这颗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和畅想。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也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 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让我们一同感受月亮的魅力吧!


              11楼2006-10-06 18:57
              回复
                以上内容转自中华文明吧
                http://post.baidu.com/f?kz=136742752&bl=jrzt_p11
                我懒的打了……就copy一下了……
                不过,废话一句:祝大家中秋快乐!


                12楼2006-10-06 1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