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部落吧 关注:8贴子:1,477

【天涯转帖】细扒“历史天后”桐华《云中歌》的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受去死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2-01-25 14:29回复
    不过那个贴子里的大多精华,也就是楼主辛辛苦苦给我们普及历史知识的部分转得很少,所以在这里补充一下,各位闲来无聊时用来增长点知识也好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2-01-25 14:34
    回复
      云歌发了半晌呆,肚子咕咕叫时,才醒起自己本来是去七里香酒楼吃饭的,结果闹了半日,还滴水未进。
      她拖着脚步,随意进了家面店,打算先吃些东西。
       ————————————————————————————————
      汉朝有“面”这种食物的叫法?有面店?
      我记得,到唐朝都好像叫做“汤饼”,著名故事有唐玄宗的原配王皇后被废之后,伤感回忆当年她的父亲,为三郎【唐玄宗】推下衣服散开半臂做汤饼。
      就算宋朝也还没有面条的说法,去读读武林外史、东京梦华录等书就知道了,如果云歌能在汉朝吃上“面”这种食物我还真是佩服她。
      就这水平,桐华也好意思号称历史天后,好意思振振有词地考证说霍去病没死,汉宣帝害了汉昭帝和许平君。


      IP属地:黑龙江4楼2012-01-25 14:35
      回复
        一夜好眠,窗外太阳照得屋内透亮时,云歌眼睛半睁不睁,心满意足地展了个懒腰,“红日高挂,春睡迟迟!”
         ————————————————————————————
        “红日高挂,春睡迟迟”二句显然又是用了典故,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清楚,我有段时间每天起床都要对着墙壁念那几句诗。
        三国演义中,孔明在先主三顾茅庐时高卧沉睡后,醒来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很可惜,云歌姑娘又一次穿越加剽窃啦,而且剽窃了一千多年后的三国演义,化用起后世典故一点不带感啊。


        IP属地:黑龙江7楼2012-01-25 14:39
        回复
          “你肯定心里纳闷,不是小偷还会偷东西?二哥有一个好朋友,是很出名的妙手空空儿,他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为了吃我做的菜,教了我他的本领。不过他和我吹嘘说,如果他说自己是天下第二,就绝对不敢有人说天下第一,可我的钱被人偷了,我一点都没有察觉。以后见了他,一定要当面嘲笑他一番,牛皮吹破天!”云歌说着,噘嘴笑起来。
            ——————————————————————————————————---
          我又一次泪流满面,云歌你太有文化了,妙手空空儿是唐朝裴铏写的传奇里的人物,你在汉朝引用他了,哦也!
          作为一个有幸读了唐五代小说全集,在那堆充塞着无数因果报应下地狱见冥王故事里奋力冲杀了好多天的读者,我为同样出现这篇传奇里的精精儿哀悼,为什么同样是神鬼杀手极品小偷,就没有半个人想起他呢?


          IP属地:黑龙江9楼2012-01-25 14:42
          回复
            刚到长安城外的少陵原,云歌就听闻七里香酒楼的酒很是有名,所以决定去尝一尝这个七里香怎么个香飘七里。
              ————————————————————————————————---
            给穿越时空的云歌同学普及下少陵原的来由:少陵原本来叫鸿固原,后来因为许平君死后,汉宣帝将她安葬在此设陵园,陵园比汉宣帝的杜陵要小些,古代“小”通“少”,故被称为少陵,由于位置在南方,所以又称南园遗爱。
            少陵代表的是汉宣帝对死去的恭哀皇后许平君的爱情。
            而云歌竟然在许平君生前还没当上皇后时就到了少陵原,是要提前诅咒许平君死咩?
            桐华,你个死不要脸的玛丽苏天雷白痴穿越女,剥了画皮现形来!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12-01-25 14:42
            回复
              从此后,云歌有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独自一人时,会不自禁地偷偷笑出来;怕冷清,喜热闹的她突然爱上了独处,常常一个人望着星空半夜发呆;会在听到顽童笑唱“娶媳妇,穿红衣“时,脸蓦然变红;还不愿意再穿任何红色的衣服。因为她暗暗觉得这个颜色是在某一天要穿给一个人看的。
                ———————————————————————————————————
              我只想诚恳地告诉桐华,汉朝人结婚不穿大红衣服!人家穿黑色服装!因为汉朝还信服邹衍的五行说,朝代的服装是根据五行来的,汉朝的服装大多时候都是尚黑啊!民间婚礼穿红衣服,我记得是宋朝开始的,婚礼上吹打弹唱也是宋朝开始的。如果我对细微都记错啦,请指正,但汉朝女子穿红衣服嫁人,是没有可能的事!
              引用一段:
              刘邦刚建国时认为汉家是以水德代周的木德,故尚黑,秦朝为四方立祠时未立黑帝之祠,刘邦立之.汉家这一段是水德.
              文帝时公孙臣认为汉家应瑞应土德,但文帝不应.因此至武帝太初改历时才正式确立汉家尚土德,服色尚黄的制度.但是虽然服色尚黄了,且大臣朝服有五色服制度,却仍然以皂衣(黑衣)为朝服,这个在汉人自己所作的注解中说得很明白了,<汉书萧望之传>,张敞说自己"备皂衣二十余年"即是明证.至于皇帝,其实尚未恢复周代六冕的制度,冕服仍然继承秦代的玄冕,是着玄色衣裳的(玄衣玄裳),至于平时的常服,文帝着弋绨,也是黑色的衣服.至迟至宣帝末年时,汉家仍尚土德,故以黄龙为瑞,宣帝还特意为此下诏改元"黄龙".
              到了成帝哀帝时,由于刘向从<易>中"帝出于震"这句话推衍出五行相代的顺序与战国邹衍的五行相胜取代的顺序不相同,因此推出汉家应以火德瑞应而不当以土德,且推衍出一套与五行相胜说不同的五行相生学说.成帝时方士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宣称汉家气数已尽,当"再受命".哀帝时正式实施"再受命"的自我禅让,哀帝自己把皇位禅让给自己,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实现所谓的汉家"再受命",且以五行相生说推衍出的汉家的火德正式取代武帝太初改制以来实施了近一百年的土德,服色尚赤.
              至东汉代新莽而立时,光武帝刘秀以<赤伏符>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来附会东汉的发迹,遂大肆在全国推广图谶,正式承认火德为汉家之德命,服色尚赤,故后汉一代始为后世称汉家为"炎汉"之由来.<史记><汉书>中的<高祖本纪>中刘邦斩蛇故事中,老妪言"赤帝子杀白帝子"这一段表彰汉家以火德继尧运的神话,大约也就是此时被窜入史书中的。
              ——菜鸟飞飞888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2-01-25 14:43
              回复
                想到青竺待会炒菜时,每个动作也都完全和她一样,甚至连手势之间的间隔时间,青竺也会一瞬不差地重复,云歌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
                 ————————————————————————————————
                汉朝有炒菜?
                实际上,由于炼铁术还不够成熟,秦始皇征服天下的大军,主要武器是青铜器。由于缺乏铁锅,主要采用青铜鼎来烹食,无论民间还是庙堂都没有可能吃炒菜。炯、煮、烧、烤、烙,烫、炸、蒸、脯、腌八法虽然在秦朝已经出现,但由于铁锅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炒菜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以后,中国人才开始吃炒菜,那之前主要是吃生鱼片啦、蒸菜啦、汤啦,烧烤啦、各种酱料调味啦,实行分餐制,今天日本韩国吃的方式都是我们祖先玩剩下都,到宋朝才因为实行现在的同桌吃饭而开始吃炒菜。
                至于云歌家住的塞外,几千年后,至少到明朝也没实行吃炒菜。更别说汉朝,无论东西方都没吃炒菜。
                以下为引用:
                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华夏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12-01-25 14:45
                回复
                  赵破奴摇了摇水囊,这是最后的几口水了。
                  他将水囊捧给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少年的视线从他已经爆裂的唇上一扫而过,淡淡说:“你喝了这几口水。”
                    ———————————————————————————————
                  从长安到楼兰,皇帝十二三岁就可以随便出宫吗?
                  好吧,就算微服私访,也不可能跑这么远。
                  而且身后没有跟着大军护卫,还去沙漠冒险。
                  霍光竟然不知?满朝文武没跳起来纷纷进谏?天下没有因此议论纷然?
                  桐华当朝中的霍光、朝外的赵广汉等人都是死人么?
                  把汉朝皇帝的安危看成什么呢?居然可以跟邻家小朋友一样乱跑。
                  要知道,在汉昭帝时代,匈奴还没完全驯服,一直到汉宣帝时代,冯奉世出西域时,还组织了西域联军去打勾结匈奴的莎车呢,刘弗陵这一路过去,居然不怕碰到投靠匈奴的西域国家,他当沿途的盗匪、国家都是死人?匈奴也是死人?
                  还是桐华虚拟都背家忘族负国的霍去病虎躯一震,匈奴、盗匪、不怀好意的国家全都臣服在袍子下面了?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12-01-25 14:46
                  回复
                    这一点点最最充分地体现了刘弗陵是个无用的傀儡皇帝,臣子们宁可坐看他出去冒险,渴死在沙漠,被匈奴抓去当人质,被不怀好意的西域国家俘虏,被盗匪砍头,也随便他溜达呐!
                    反正是个不紧要的小东西,根本不具备皇帝的使用价值嘛!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12-01-25 14:47
                    回复
                      再往里走,穿绕过芬芳的花木,待看到水磨石的灶台,定会怀疑看花了眼。
                        ——————————————————————————————————
                      我越看越不对头,后来仔细一想,原来是“水磨石”三个字刺了眼。
                      云歌姑娘,你确定你那时代有水磨石的叫法?
                      你知道古代都是怎么说的吗?
                      “一色打磨得滑溜的青石”之类都说法跟水磨石可是两回事哦。
                      水磨石是现代人才有的叫法,水磨石的制法少不了水泥,可是等等,你确定汉朝有水泥?
                      我好心韩度给你看看虾米叫水磨石:
                      水磨石(也称磨石子): 是指大理石和花岗岩或石灰石碎片嵌入水泥混合物中,经用水磨去表面而平滑的地面。
                      下次请记得,你个穿越女不要把现代装饰材料当成了古代那打磨得水光滑溜的青色长石、大理石之类,顺便说,大理石在汉朝还没正式开采,有记录表明,它的最早开采是在唐朝,而大理这个词已经是937年大理国建立后的事情啦。
                      桐华,你能让汉朝人享受起水磨石,你牛!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12-01-25 14:48
                      回复
                        平君探手入怀,立即跺着脚,又是气,又是笑,又是着急,“居然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刘病已,你这个少陵原的游侠头儿也有着道的一天呀!不是传闻这些人都是你的手下吗?”
                          ——————————————————————————————————
                        不用说,继云歌不动声色地发明了水泥、炒菜等现代生活必须品后,桐华还给了文中人物们预知未来的能力。
                        许平君还没死,就知道自己的陵园名字了,强啊!还居然叫未来老公“少陵原游侠。”
                        我哆嗦下,汉书《宣帝纪》说的是:“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
                        难道桐华把下杜当成少陵原啦?哈哈哈。
                        劭应曰:下杜,杜陵之下。
                        水经注疏曰:
                        此谓水承皇子陂于樊川,则彼为樊川之源,即郦氏时水之源也,在今咸宁县南。)其地即杜之樊乡也。(杜县详后杜陵下。)汉祖至栎阳,(栎阳详后。)以将军樊哙灌废邱,最,(废邱详前。)赐邑于此乡也。(会贞按:见《史记·樊哙传》。)其水西北流迳杜县之杜京西,(朱迳讹作注。赵同,戴改作迳。会贞按:残宋本、《大典》本作迳。县详后狗枷川水下。杜京,当在今长安县南。)西北流迳杜伯冢南。(会贞按:《长安志》,杜伯冢在下杜城东南。《一统志》,在今长安县南。)本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罪见害,杜伯死之,终能报恨于宣王。故在公子安五言诗(成公子安诗全篇,今佚。)曰:谁谓鬼无知?杜伯射宣王。(朱《笺》云:《国语·周语》云,周之衰也,杜伯射王于高阝。《墨子·明鬼》云,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其后三年,王合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乘白马,朱衣冠,射王中心,折脊而殪。著之《周春秋》以为警。《汲冢琐语》云,宣王之妾女鸠,欲通杜伯,杜伯不可,女鸠反诉之王,王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谏而不听,并杀之,后三年而杜伯射王。守敬按:诸书叙杜伯事各异。《汲冢琐语》谓左儒因杜伯而死。《太平广记》一百十九引《还冤记》,亦言女鸠诉杜伯於宣王,王杀杜伯,左儒九谏不听。但略杀儒事。此《注》则以为杜伯因儒而死,未详所据。)水又西北迳下杜城,即杜伯国也。(会贞按:《汉志》,杜陵故杜伯国。此《注》於后狗枷川下,叙宣帝杜陵及杜陵县,不言杜伯国,而於此下杜城云,即杜伯国。《括地志》亦云,下杜故城在长安县东南九里,古杜伯国。盖宣王杀杜伯以后,子孙微弱,附於秦,后武公灭之为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下杜城。《环宇记》略同。是谓下杜本杜伯国,后为杜县,至汉宣帝於杜原置杜陵县,而此城始有下杜之名。但考《汉书·宣武纪》,帝未即位时,乐杜、之间,率常在下杜,是下杜与杜县为二,非改杜陵时,始以杜县为下杜。窃以杜县本杜伯国,汉改杜陵,并非移置。故《汉志》直云杜陵故杜伯国,不云有下杜城,故杜伯国。而下杜城则郦氏后文引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者是也。《长安志》。下杜城在长安县南十五里,引《庙记》曰,杜伯所筑,东有杜原,城在底下,故曰下杜。知是杜之别城,)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12-01-25 14:49
                        回复
                          最后是他仍然在等着她的下一个故事,云歌却在“……那条蛇会跳舞,包着头巾的大胡子伯伯一吹丝笛,它就……跳舞……”的断续声中睡去。
                           ————————————————————————————————————
                          这是这暗示她去过印度驯蛇人的地盘吗?
                          作为国内恐怕很少有人读过的《伊本白图泰游记》的读者,当年我努力把那大部头的书啃完了,我悲催地告诉桐华小朋友,伊本白图泰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花了二十多年!
                          云歌小姑娘从记事{三四岁}起,不但毫无困难地爬完了当时几乎无路可走的青藏高原,去了珠穆朗玛峰,还去了古罗马打了个来回,还去了印度看驯蛇人的表演,过程中的匈奴人、沿途国家、高山反应、沙暴、盗匪统统不在话下,而且他们还带了两头古罗马的狮子回楼兰!
                          这速度、这距离,这神奇的运气和身体,我要大喊,云歌,霍去病,蛇女,你们就是吉祥的神仙一家!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12-01-25 14:54
                          回复
                            走完这段戈壁,进入前面草原,就代表着他们已经进入汉朝疆域,赵破奴的神情轻松了几分,幸不辱命,终于平安。
                            雪狼忽然一声低啸,挡在了云歌身前。赵破努立即命众人围成圈子,把赵陵护在了圈子中间。
                            不一会就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在拼命奔跑,有汉朝官兵在后追赶,眼看着他们就要跑出汉朝疆域,可利箭从他们背后穿胸而过,几个人倒在地上。
                              ……………………
                            军官掂量了一下手中的钱袋,皮笑肉不笑地说:“你们来往一趟汉朝西域就可以回家抱老婆孩子,我们还要在这里替你们清除乱民
                            ————————————————————————————————————
                            请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会说外人人进入本国区域,是你们来往于“X朝和某国”这种语法的?
                            民国的人会说从巴基斯坦来的人是“来往一趟民国和巴基斯坦”?
                            明朝的人会说从阿鲁巴来都人是“来往一趟明朝和阿拉伯?”
                            汉朝的人有用这种语法的?
                            通常会说的是“来往我大汉疆域和西域”或者“来往我朝和西域”,绝不会说“来往汉朝和西域”,这句法,根本不可能出自汉朝军官嘴里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12-01-25 14:56
                            回复
                              好吧,既然有读者提到了,还是说说珠穆朗玛和帕米尔高原的问题吧!
                              从塞北草原到大漠戈壁,从珠穆朗玛峰到帕米尔高原,从惊涛骇浪的大海到安静宁和的雪窟,从西域匈奴的高超马技到大秦安息的奇巧工艺……
                              ——————————————————————————————————
                              汉昭帝时代的西藏有没有王朝我都不知道,当然藏族人坚持象雄王朝当时已经存在了。考古学上可没承认有证据。
                              所以汉昭帝藏人叫珠穆朗玛做什么我不知道,而且当时的人恐怕也不知珠穆朗玛峰的特殊意义——世界最高峰吧,所以云歌会特别提起珠穆朗玛峰是很奇怪的事情,毕竟青藏高原的高山太多了,昆仑山脉都在那一带,作为一个有汉族老爹都女儿,她不提汉朝人尤其是霍去病效忠过的汉武帝都向往的昆仑山,而提一个后世才冠名和出名、而在汉代籍籍无名的珠穆朗玛峰,简直就是未卜先知于她的时代了。
                              以下是引用:
                              【珠穆朗玛峰古称“绒布冈”。《绒布杂圣志》说:莲花生大师到雪域高原时,珠穆朗玛峰一带称作“帕竹嘉莫绒”,满山遍野的森林,到处都是野禽猛兽,莲花生大师在此为珠穆朗玛峰开光为神山,取名为“次仁玛”,同时给珠峰周围四座山峰取名。五座神峰命名为“长寿五姊妹神山”。
                              ……
                              佛教传入后,佛教吸收了五神女,给五位女神命名为:珠穆德日卓桑玛、珠穆丁结沙桑玛、珠穆朗桑玛、珠穆觉本珠玛、珠穆定格日卓桑朗玛。
                              定日周围群众通常用五位女神的名字称呼五座山峰。因三姐珠穆朗桑玛长得俊美、高大,所以把珠穆朗玛峰称为第三女神,即珠穆朗玛。】
                              可见珠穆朗玛峰是佛教传入西藏后才有的名字,8世纪莲花生入藏后取名珠穆朗玛峰,云歌居然已知道了,啧啧。
                              而且,帕米尔高原最早在汉代记入史册,古称葱岭,也非常有名了,霍去病征战多年,应该对葱岭很清楚,但桐华全都不知道呀,所以云歌也不知道了。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12-01-25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