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阀野鬼吧 关注:32贴子:797
  • 2回复贴,共1

野鬼存遗:论语歪论·学而第一·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应该是国人对于孔丘最为熟悉的一段话了,对于这段话,每个人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多的分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关键在于对“习”的理解,朱熹的《四书集注》中认为是温习之意,他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又借程颐之口说:“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认为“习”应为“演习”之意,如《礼记·射义》就有“习礼乐”、“习射”之语,《史记·孔子世家》亦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孔丘所教授的礼、乐、射、御都是非实习不可的实际操作课程,光靠讲与念是没有用处的。因此,“习”应为“演习”之意。即:学了,然后按时去实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
的确如此,在实习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件很高兴的事情啊。孔丘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这个“说”原因。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如果能从学与习中得到乐趣,进而乐于学,那么学习就是大快乐了。不过,这个问题应该在于教师的引导与努力,这是作为老师的责任,要是推给学生就不对了。很多老师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其实这句话是在教育他自己的。
不过,孔丘说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到此为止了,再往下发挥就不见得是这位老夫子的本意了,而是个人的受到启发后的联想了,只要不太将思想拔高的离谱也是可以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这是孔丘在强调复习的重要性,这是未尝不可的,毕竟实习、演习也是一种变相的复习。但是,如果说孔夫子是在强调用实践去检验知识,那就犯了错误了。
首先,礼、乐是一种政治制度的仪式表象,它是不允许被篡改的,虽然孔丘在某些微小的细节上进行了微调,但是就其整体而言,老夫子是不准许作变化的。而春秋时代的射、御,与其说是技能,不如说其是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不可能给予改动的。
而且如果在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现实际问题和所学的知识有冲突该怎么办?是因势利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去修正所学的知识,还是严格按所学的知识进行下去哪?孔老夫子根本就没有提这个问题。不过,按照老夫子的一贯态度,估计是选择后者,坚持从前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的绝对正确性。这也就是法家总用“先王之法,不可法”的棍子打他老人家的原因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也很有趣。“有朋”古本也有写作“友朋”的;有的注“朋”字说“同门曰朋”;还有的认为“朋”指弟子,如《史记·孔子世家》有“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不管这个“朋”子是如何的训,所来的一定是和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这一点是应该不会错的。至于为什么要“乐”,尽情发挥的人也就更多了。有说是因为来人打扰了自己的生活,当着来人的面不得不乐;也有的说是因为身边的人不理解自己,通过这个乐来谴责身边的人等等。这两种说法,虽是调侃,但是除了可以博人一乐以外,也还是有其值得深思的一面的。不过,不管怎么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望你,还是很值得高兴一番的。特别是如果我们联系上面的一句,也可以认为是因为有朋友来了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满足自己学有所得的“欲望”的话,那么这个快乐的确是要溢于言表的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孔夫子给大家出的一道难题。“人不知”的下面没有宾语,不知什么倒真是让我们不知了,这个原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给出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知识,有的认为是了解自己,也有认为是赏识自己,还有如南怀瑾这样走的更远的认为是孔夫子的政治理念。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不愠”二字。别人有不懂的知识很正常,自己也一样有很多不懂的知识,凭什么去怨别人;别人不了解自己,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而不应该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至于南先生的说法,实在是过于牵强附会了。不管怎么样,有问题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很重要的,也是一种必要的道德修养。我们在这个方面似乎做的不够好,西方人在说明一个问题之后,总是问一句“我讲明白了没有?”而我们总是习惯说:“听明白了吗?”


1楼2012-02-02 16:18回复
    mark


    2楼2012-06-22 14:17
    回复
      2025-05-23 11:21:20
      广告
      嗯嗯嗯....


      4楼2012-07-22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