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C~l5D4D#
s_RYYaM
宗藩们在明末大动乱中的表现与朱元璋的期望相去甚远,不仅没有为崇祯帝分忧解难,反而让朝廷背上沉重的包袱。其原因何在?这就不得不从明朝为宗藩所制定的典章制度谈起。 0|HhA,u
9gWQGkql
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希望子孙们“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为了体现“亲亲之恩”,给予了宗藩尊隆的地位、优厚的俸禄,并赋予他们兵权。建文帝有感于宗藩“拥重兵,多不法”[xxxiv]的现象,采取了削藩政策,不甘示弱的燕王随即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朱棣及其孙子朱瞻基亲眼见证了宗藩掌兵所带来的威胁,为防旧辙重蹈,制定了一系列的“藩禁”政策,对宗藩的军事、政治特权大加裁抑,规定宗藩“不得擅役一军一民” [xxxv],并“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 [xxxvi],剥夺了宗室的掌兵与从政特权。并在生活上对地方宗室进行了细致而又烦琐的规定,例如“二王不得相见”[xxxvii],不得入朝,不得自由出行,不得交结官宦,不得自置王府官员等[xxxviii],将地方宗室完全束缚于狭隘的居城之中,“无罪而拘之”[xxxix]。对宗室来说,其所能做的事情,要么待在王府内坐食宗禄,生儿育女;要么疯狂扩充庄田,追求经济上的奢侈;要么追求风流好文的雅致生活;要么干脆混迹街巷,行同无赖。虽然朝廷为他们配置了专门的王府官吏,即“朝廷封建亲藩,而选贤命材为之辅导” [xl],但明中期以后,“傅王者,率老死王国,终其身弗齿于有司铨衡者,必阘茸则授之,耄昏则置之,而其人亦且绝望于通显,荀利其禄耳矣!是弃之也” [xli]。这些王府官吏大多昏庸懦弱,根本无法胜任宗藩辅导的工作,更谈不上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塑造了,教育往往多流于形式,“在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xlii]。因而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席卷各地时,这些不识兵事的皇室子孙根本就不具备“藩屏帝室”的能力。即使个别宗室“深明大义”,主动要求起兵勤王,亦为朝廷所大加裁抑,以唐王朱聿键为例,“上书请特奉敕收诸砦义勇以靖乱;廷议以为非所当言,从谋叛例,发南京高墙”[xliii]。明朝至始至终都未放松对地方宗藩的监控,对宗室掌兵尤为忌讳。故而对地方宗藩来说,面对农民军的攻击,除了外逃,就只剩下坐以待毙了。 同时严密的“藩禁”政策触发了宗藩强烈的抵触情绪,“故宗室之人,大略皆幸灾乐祸;国家稍有变故,无不怀“时日盍丧,予及汝偕亡”之愿矣”。对朝廷抱以一种愤怒的心情。当地方府库空空若洗,军队急需兵饷之时,无论地方官吏何等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藩王们就是不肯捐资助饷。地方守军看到宗藩府库的金钱财物堆积如山,却叫自己饿着独自去守城,自然愤愤不平,“王府金钱百万,餍梁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军队哗变也就在所难免了。有钱的地方藩王尚且如此,下层的宗室穷困潦倒,就更不能指望他们为国分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