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吧 关注:1,275贴子:6,819
  • 1回复贴,共1

谱牒数字化刍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谱牒数字化刍议
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各类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网络载体传播给广大读者。不仅政府公文、媒体新闻、企业文本以数据形态传播,在文史界,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传播信息。上网搜索浏览,国学经典资料几乎应有尽有。谱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已逐步与数字化技术对接。不少大型图书馆启动谱牒数字化工程,各类族谱网站也雨后春笋般相继登陆互联网,可谓精彩纷呈。
一、谱牒数字化是必由之路
数字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以传播迅捷、技术规范、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谱牒也终将步入数字化的行列,无法绕行。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拥有更高的关注度。传统谱牒受印制成本的制约,大多篇幅繁浩,而印数很少,印制完成后束之高阁,被少数人珍藏,大多数人则无法分享编纂成果。有的家谱甚至分卷印发,一卷在手,难窥全貌。受众有限,其社会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解决方案以网络为载体,能有效降低成本,赢得更多受众,发挥更大效用。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获得更广的参与度。目前,在多数年轻人心目中,谱牒是老年群体行为的产物,由老年群体发起组织,由老年群体实施编纂,阅读群体也以老年群体为主。数字化谱牒以网络为载体,贴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其开放的界面,适应年轻人参与编纂,通过年轻群体的参与,使谱牒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而在参与群体的角度变“夕阳文化”为“朝阳文化”。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体例趋于规范化。谱牒是一种非官方著作,虽有旧例可循,但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谱牒为了继承旧谱体例,落入拘泥的窠臼,有的为突出时代特色而创新,又难免步入歧途。千个师傅千个法,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现象屡见不鲜。走数字化之路,能够通过统一数据库结构来规范体例。
谱牒编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众手成谱,分散执行。由于普查、编纂者个体文化差异,即使有详尽的编纂方案,也难以完全贯穿始终。这样就给总纂带来麻烦,或将原始普查资料返回补充造成浪费,或导致成书质量的下降。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个体行为,将每个具体细节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由软件监督并提示编纂者的个人行为,把大多数错误消灭在中间环节。
世系表是家谱的主体部分,个人资料则是谱表中的基本元素。每个人的资料都有世次、性别、生卒时间等自然属性,也有文化、职业、婚配、生育、迁徙等社会属性。通常,谱表中将自然属性排在前,将社会属性排在后,但操作中往往因疏忽产生随意性,有的漏项,有的顺序不一致,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处理这类问题,一是通过软件监督提示杜绝漏项,二是无论录入先后次序如何,最终结果总是能够按照既定顺序输出。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检索入口便捷化。严格地说,谱牒是一种工具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查”的。通常读者不需要通读全书,更多的是查找某一支某一房的特定群体资料,这就要求谱牒有便捷的检索入口,以方便查询。传统谱牒有其特殊的编排体例,许多读者不适应其编排方式,查阅往往不得要领。经过数字化处理,读者可以通过表单输入关键字查询,一键快速到达目标,使谱牒查询变得轻而易举。
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使谱牒更新快捷化。正常情况下,谱牒更新周期约为20年,遇上特殊年代,甚至数十年也得不到更新。即使是Z0年一个更新周期,也嫌时间过长,也会遗汇不少资料。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谱牒能够即时更新,各族可视具体情况,指定专人,设定权限,将更新周期定为一年、半年、一月,想定多长就定多长。这样,出生、逝世的人口都能即时更新,婚配、迁徙等情况也能及时记录与反映。
综上所述,数字化谱牒较之传统纸质谱牒有着无可比拟的多方面优势,是谱牒发展文化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谱牒数字化进程很难一蹴而就,还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索,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墨守成规的认识,着眼现状,放眼未来,积极为谱牒数字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技术上逐步形成一套有操作性,可共享性、富开放性的成熟解决方案。



1楼2012-02-07 10:51回复
    二、谱牒数字化进程与现状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必然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谱牒文化插上现代数字技术的翅膀,也必将迎来一次强劲的腾飞。可喜的是,图书馆藏机构、谱牒编纂机构、网络传播商、软件开发商等社会各方面都意识到了,谱牒文化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严与挑战,正以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卓有成效。
    馆藏机构缺乏数据源头引导。目前,虽然不少大型图书馆推出了谱牒数字化工程,但大多停留在对现有馆藏纸质谱牒的复制处理层面,处理的结果只是将纸介质变为磁介质,在存储形式上还是以影像形式为主,并非真正的的数字化,充其量只能算是半数字化。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每个家族的新谱纂修开始采用数字技术,使原始谱牒的每个字符都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信息,使文字、图像真正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检索便捷化,使数字化成果得到广泛共享。
    家谱编纂机构认识模糊。目前,各族谱牒编纂者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对数字技术知之较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虽有引入数字技术的主观意愿,但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相当一部分编纂者因为技术障碍,对数字技术望而却步,或持观望态度。还有部分编纂者认为,家谱历来就是以纸介质传播,数字技术属于时尚的范畴,不适宜与谱牒联姻,因而墨守成规,甚至抱残守缺。
    家族网站技术含量较低。由于网络技术成本低廉,且受众广泛,近年来,家族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普遍缺乏技术含量。我查找和浏览过不少族谱网或家族网,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是网络功能停留在交流层面,没有在数据共享上下大功夫。要实现数据共享,必须将家谱录入数据库,建立前台检索查询系统和终端输出系统。二是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一姓氏,有的多达数十家网站,或以地域为建设单元,或以支派为建设单元,数据库结构各异,很难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软件解决方案尚欠成熟。鉴于馆藏机构、编纂机构、家族网站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很难形成一个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有第三方机构脱颖而出来引领技术方向。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软件开发商有能力也最适合来充任这个角色。目前面世的软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基本能够解决谱牒数字化中的普遍问题。但也有不少问题缺乏全面的解决对策,比如重谱表生成功能,轻谱文生成功能;比如吊线图中亲子与继子区别问题,在父系吊图中儿子承继与女儿承继的兼容问题;比如帝王纪年与公元纪年的自动转换问题,比如录入界面的漏项纠错提示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使之趋于成熟。
    以上问题,不一而足,从—定程度上制约了谱牒数字化的进程。还需要方方面面付出巨大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谱牒数字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三、谱牒数字化进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认识,积极与数字技术接轨。任何事物的变革,首个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谱牒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目前有4.3亿网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目前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群游离于网络大门之外,但网民数字正在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我们不难从10年前凤毛麟角的手机用户至今天7亿手机用户的数据中推之,几年之后,数字技术将会深入人心,被民众所广泛掌握。谱牒编纂者要有前瞻性,积极与数字技术接轨。
    重点攻坚,逐步完善谱牒数字化技术。谱牒数字化重点在数据库建设与开发。数据库建设的重点又在于在理论指导下的合理库结构。
    在建库类型上,重点建设人名数据库、文献数据库两个关系型数据库。前者存储世系谱表数据,后者存储谱头文献资料,二者不可偏废。对于馆藏机构,还需要建立目录数据库。
    在数据库结构上,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兼容性,基于同一种数据库生成不同谱式的页面。注重开放性,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共享。字段的设置、关系的构建,都要建立在对各种谱例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使之能够容纳不同类型的数据。
    在开发层面上,要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友好的输入输出界面,重点完善录入体系、输出体系和检索体系,使输入和输出都纳入规范化轨道。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在处理资料共享与个人隐私问题上,往往是一对矛盾。要充分处理好这一矛盾,使之有广泛的共享性,又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如果强调保护隐私,将历史人物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设置口令,则无法达到共享目的,这对于寻根认祖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考虑设定一个时间接点,或设定一个字段界定,将已故人物资料公开共享,将在生人物资料设置保护。


    2楼2012-02-07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