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3 23:11 清的薇薇
重耳评传(薇薇乱语)
重耳的确是太老了,放在今天,我也会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这个人决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他四十三岁为躲避追杀逃离家国,开始流亡生活,五十五岁到齐国,六十一岁到秦国,得秦相助于次年复国,称文王,已经六十二岁了。后来他又活了六年,可就在这六年里他打败了最强大的秦,齐和楚,成为几与齐桓公小白齐名的霸主。怎不让人感叹呢。
对于重耳的性格,经过我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但不论是哪种结论,都一样能够表达我对重耳的欣赏和敬佩之情。
结论一:重耳是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真君子。这方面的事例很典型。对恩人方面,比如僖负羁和老叫花们,他都格外记得去厚厚回报;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给他吃,他最后穿上凶丧之服向老介真诚地表示歉意,并封赏老介;宋襄公送给他二十辆大马车,他就送给宋襄公的儿子一大块卫国土地。尤其城濮之战,著名的退避三舍,晋军为实践自己国君的承诺,一米不差地退了九十里,以报答楚君的恩德。在报怨方面,晋文公更是痛快。五鹿的野人给他吃泥,他就蹦下车去挥着鞭子要去抽野人;而狐偃赚他乘车离开齐国,他居然夺过大戈,下去砍狐偃;在那场著名的自虐游期间,他曾被卫国、曹国、郑国人先后冷遇过,他当上国君后三个国家没一个落跑的,都叫他给收拾了。其中卫国最惨,老卫死了,小卫替父受难。如此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得怎么不痛快,怎不叫人叫好!
我尤其喜欢重耳在楚王问他如何回时他的回答,我觉得他的回答简直是历史的一个经典:“我很感激你在我流亡的时候接纳我,让我享受这么好的待遇。要是有朝一日我当上晋王,一定尽量和楚国搞好关系。但万一闹僵了,我们两国的军队不得不交锋的话,我会让我的军队连退九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
楚国的大臣将军们都听傻了,大概从没想到一个流亡的人居然有自信说出这样的话来;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后来果然真实地发生了。
结论二:重耳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伪君子。这个结论看似与结论一完全相反,却并不是全无道理的。流亡于齐国旱,重耳沉迷于温柔之乡,为什么这不能是一种他意制造出的假相呢?不然被骗出城的他恼羞成怒,执意砍死狐偃也没什么,但他竟然算了。完全不符合一个沉迷于享受的国君的作为。而在他当了国君之后,对卫、曹、郑的报复行为那么猛烈,又会不会只是他归国后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作呢?反正得收拾个把诸侯立威,所以把陈年旧账翻出来跟你们抖落抖落,让你们也没借口指责我师出无名,也正好可以拓展一下晋国的版图。以我之见,如果说没有利益趋动,只为了告诉天下人“我重耳是不好惹的”,未免幼稚。重耳毕竟是流亡在外那么多年,什么阵势没见过?装疯卖傻的本领也一定一流。借以扩张晋国势力,再合适不过。
但不论是哪一种结论,重耳是真性情也好是虚伪也罢,我都是喜欢他的。因为他活出了一个“人”的感觉。一个真的“人”。
对于重耳的际遇,虽然他也有遭冷遇的时候,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蛮顺利的。我尤其奇怪的是,他那么老一老头子了,还走到哪个大国家哪个国家都送他美女金钱什么的,那叫一个命好。
而我最不满意的是他对卫成公和介子推。他抓了卫成公,想杀又不敢,毒又毒不死,最后让人一吓唬,就窝窝囊囊放人了。虽然古代迷信很厉害,但我总觉得重耳应该是肯同仇人拼命的那种。可能他年岁大了又做了国君,格外珍惜自己生命吧。介子推更冤,虽然最后晋文公亲自穿上丧服为介子推悼丧,但人毕竟也是他弄死的,唉。
以上就是我对晋文公重耳的一些看法。最后,我想说的是,晋文公最终取得成功,也与他身边始终追随着他的忠臣良将有关。一个人能让许多有才能的人心甘情愿的聚集在他身边,这本来就是一种尤为便人敬服的本领。
重耳评传(薇薇乱语)
重耳的确是太老了,放在今天,我也会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这个人决不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他四十三岁为躲避追杀逃离家国,开始流亡生活,五十五岁到齐国,六十一岁到秦国,得秦相助于次年复国,称文王,已经六十二岁了。后来他又活了六年,可就在这六年里他打败了最强大的秦,齐和楚,成为几与齐桓公小白齐名的霸主。怎不让人感叹呢。
对于重耳的性格,经过我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但不论是哪种结论,都一样能够表达我对重耳的欣赏和敬佩之情。
结论一:重耳是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真君子。这方面的事例很典型。对恩人方面,比如僖负羁和老叫花们,他都格外记得去厚厚回报;介子推割下大腿肉给他吃,他最后穿上凶丧之服向老介真诚地表示歉意,并封赏老介;宋襄公送给他二十辆大马车,他就送给宋襄公的儿子一大块卫国土地。尤其城濮之战,著名的退避三舍,晋军为实践自己国君的承诺,一米不差地退了九十里,以报答楚君的恩德。在报怨方面,晋文公更是痛快。五鹿的野人给他吃泥,他就蹦下车去挥着鞭子要去抽野人;而狐偃赚他乘车离开齐国,他居然夺过大戈,下去砍狐偃;在那场著名的自虐游期间,他曾被卫国、曹国、郑国人先后冷遇过,他当上国君后三个国家没一个落跑的,都叫他给收拾了。其中卫国最惨,老卫死了,小卫替父受难。如此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得怎么不痛快,怎不叫人叫好!
我尤其喜欢重耳在楚王问他如何回时他的回答,我觉得他的回答简直是历史的一个经典:“我很感激你在我流亡的时候接纳我,让我享受这么好的待遇。要是有朝一日我当上晋王,一定尽量和楚国搞好关系。但万一闹僵了,我们两国的军队不得不交锋的话,我会让我的军队连退九十里,以报答您的恩德。”
楚国的大臣将军们都听傻了,大概从没想到一个流亡的人居然有自信说出这样的话来;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后来果然真实地发生了。
结论二:重耳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伪君子。这个结论看似与结论一完全相反,却并不是全无道理的。流亡于齐国旱,重耳沉迷于温柔之乡,为什么这不能是一种他意制造出的假相呢?不然被骗出城的他恼羞成怒,执意砍死狐偃也没什么,但他竟然算了。完全不符合一个沉迷于享受的国君的作为。而在他当了国君之后,对卫、曹、郑的报复行为那么猛烈,又会不会只是他归国后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作呢?反正得收拾个把诸侯立威,所以把陈年旧账翻出来跟你们抖落抖落,让你们也没借口指责我师出无名,也正好可以拓展一下晋国的版图。以我之见,如果说没有利益趋动,只为了告诉天下人“我重耳是不好惹的”,未免幼稚。重耳毕竟是流亡在外那么多年,什么阵势没见过?装疯卖傻的本领也一定一流。借以扩张晋国势力,再合适不过。
但不论是哪一种结论,重耳是真性情也好是虚伪也罢,我都是喜欢他的。因为他活出了一个“人”的感觉。一个真的“人”。
对于重耳的际遇,虽然他也有遭冷遇的时候,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蛮顺利的。我尤其奇怪的是,他那么老一老头子了,还走到哪个大国家哪个国家都送他美女金钱什么的,那叫一个命好。
而我最不满意的是他对卫成公和介子推。他抓了卫成公,想杀又不敢,毒又毒不死,最后让人一吓唬,就窝窝囊囊放人了。虽然古代迷信很厉害,但我总觉得重耳应该是肯同仇人拼命的那种。可能他年岁大了又做了国君,格外珍惜自己生命吧。介子推更冤,虽然最后晋文公亲自穿上丧服为介子推悼丧,但人毕竟也是他弄死的,唉。
以上就是我对晋文公重耳的一些看法。最后,我想说的是,晋文公最终取得成功,也与他身边始终追随着他的忠臣良将有关。一个人能让许多有才能的人心甘情愿的聚集在他身边,这本来就是一种尤为便人敬服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