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吉控,但是很不会表述,今天尝试来说一说于吉。
1.于吉的博弈
如果两个人通过猜硬币的正反面来赌输赢,其中一人用手盖住一枚硬币,由另一人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若才对了,则猜者赢一元,盖硬币者输一元,否则,猜者输一元,盖硬币者赢一元。
这个博弈论中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盖硬币方和猜硬币方为这次博弈的博弈方。他们各有正面和方面两种可选择的策略。由于双方都不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做两博弈方是同时做决策的。矩阵中数组元素表示在所处行列对应的两博弈方的策略组合下双方合资的得益。其中前一数字表示盖硬币方的得益,后一数字表示猜硬币方的得益。
由于两博弈方的可选策略都只有两种,所以,总共只有四种可能的结果。同时,这个小游戏,不论是哪一种策略组合,其结果都是有一方赢,一方输,而输的一方总是可以通过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反输为赢。因此这就引出在这种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的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
那么这个和于吉有什么关系呢?
于吉的蛊惑无非就2种 真的 或者 假的 质疑者面对就猜真假 从这方面说于吉和质疑者的博弈等同猜硬币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最重要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猜硬币者(质疑者)知道盖硬币者(于吉)的选择的话,那么盖硬币者只需要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策略改变,那么就可以改变博弈的胜负。所以说,在这种博弈中,保证自己的策略不被另一方知晓是很重要的。换另外一种情况说,在这种博弈中,也不可以选择带有任何规律性的策略。一旦这样的规律给对方知道,那么结果自然也将会是己方输多赢少,甚至乎根本就没有赢。
然而于吉和质疑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三国杀中,于吉和质疑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质疑者并不知道于吉的策略真或者假;而于吉却只知道多数情况下会被质疑。那么游戏的核心原则: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这点上于吉完全占据优势。
2.质疑与不质疑的价值衡量
为什么于吉的牌被质疑?质疑和不质疑的动机是什么?
那就是质疑者对价值的衡量。
1.可能是假牌,于吉失效同时自己还能摸一张。比如万剑,这张是真牌的几率非常小。收益大于风险。
2.可能是真牌,但红心的概率很小,失效的收益大于不失效的收益。宁可掉血也要质疑。比如无懈可击。无懈可击被质疑的概率是最大的。
3.就算是假牌,不质疑依然可以获益。比如五谷丰登,质疑的力度就很小。
4.就算是真牌,质疑后依然没有损失。比如桃园结义,可能就很多质疑。
这些是正是为于吉所用的有效信息。但是也不能把这些当为教条(LZ很反对教条主义)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反于吉后面是队友蛊惑五谷是会被质疑的,这是质疑的收益明显大于不质疑的收益。 而蛊惑火攻一个健康的人,可能并不会质疑,也许别人就想耗费你手牌。所以事无常势,形无常形。其核心就是:在蛊惑一张牌前,要想想对方如何衡量质疑与不质疑。你蛊惑一个拆别人的八卦,红拆的可能性很小,黑拆质疑就失效了,质疑的收益大于不质疑,因而多数会被质疑。所以就是:蛊惑前多想一想。
3.蛊惑的价值衡量
虽然一副牌中红桃是少数,但于吉是否完全依靠红桃吃饭呢?而锦囊牌正好为其所用,但是锦囊中黑色为多,被质疑后就失效了。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于吉对蛊惑锦囊的价值衡量了。同样也遵守收益最大化原则。
如果队友中了乐。兵。还有不利己方的闪电,黑色的拆,无邪就不要蛊惑了。很明显不蛊惑直接用收益最大。同样,拆对方的关键性的装备和手牌也是这个原则。
1.于吉的博弈
如果两个人通过猜硬币的正反面来赌输赢,其中一人用手盖住一枚硬币,由另一人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若才对了,则猜者赢一元,盖硬币者输一元,否则,猜者输一元,盖硬币者赢一元。
这个博弈论中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盖硬币方和猜硬币方为这次博弈的博弈方。他们各有正面和方面两种可选择的策略。由于双方都不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做两博弈方是同时做决策的。矩阵中数组元素表示在所处行列对应的两博弈方的策略组合下双方合资的得益。其中前一数字表示盖硬币方的得益,后一数字表示猜硬币方的得益。
由于两博弈方的可选策略都只有两种,所以,总共只有四种可能的结果。同时,这个小游戏,不论是哪一种策略组合,其结果都是有一方赢,一方输,而输的一方总是可以通过单独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反输为赢。因此这就引出在这种博弈中,各博弈方决策的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
那么这个和于吉有什么关系呢?
于吉的蛊惑无非就2种 真的 或者 假的 质疑者面对就猜真假 从这方面说于吉和质疑者的博弈等同猜硬币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最重要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猜硬币者(质疑者)知道盖硬币者(于吉)的选择的话,那么盖硬币者只需要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策略改变,那么就可以改变博弈的胜负。所以说,在这种博弈中,保证自己的策略不被另一方知晓是很重要的。换另外一种情况说,在这种博弈中,也不可以选择带有任何规律性的策略。一旦这样的规律给对方知道,那么结果自然也将会是己方输多赢少,甚至乎根本就没有赢。
然而于吉和质疑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三国杀中,于吉和质疑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质疑者并不知道于吉的策略真或者假;而于吉却只知道多数情况下会被质疑。那么游戏的核心原则:自己的策略千万不能预先被另一方知道。这点上于吉完全占据优势。
2.质疑与不质疑的价值衡量
为什么于吉的牌被质疑?质疑和不质疑的动机是什么?
那就是质疑者对价值的衡量。
1.可能是假牌,于吉失效同时自己还能摸一张。比如万剑,这张是真牌的几率非常小。收益大于风险。
2.可能是真牌,但红心的概率很小,失效的收益大于不失效的收益。宁可掉血也要质疑。比如无懈可击。无懈可击被质疑的概率是最大的。
3.就算是假牌,不质疑依然可以获益。比如五谷丰登,质疑的力度就很小。
4.就算是真牌,质疑后依然没有损失。比如桃园结义,可能就很多质疑。
这些是正是为于吉所用的有效信息。但是也不能把这些当为教条(LZ很反对教条主义)有些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 反于吉后面是队友蛊惑五谷是会被质疑的,这是质疑的收益明显大于不质疑的收益。 而蛊惑火攻一个健康的人,可能并不会质疑,也许别人就想耗费你手牌。所以事无常势,形无常形。其核心就是:在蛊惑一张牌前,要想想对方如何衡量质疑与不质疑。你蛊惑一个拆别人的八卦,红拆的可能性很小,黑拆质疑就失效了,质疑的收益大于不质疑,因而多数会被质疑。所以就是:蛊惑前多想一想。
3.蛊惑的价值衡量
虽然一副牌中红桃是少数,但于吉是否完全依靠红桃吃饭呢?而锦囊牌正好为其所用,但是锦囊中黑色为多,被质疑后就失效了。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于吉对蛊惑锦囊的价值衡量了。同样也遵守收益最大化原则。
如果队友中了乐。兵。还有不利己方的闪电,黑色的拆,无邪就不要蛊惑了。很明显不蛊惑直接用收益最大。同样,拆对方的关键性的装备和手牌也是这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