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儒”。(出世)
儒——修身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修)
这就是“儒”的全部。
作为儒者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修身和出世。修身就是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信条和标准,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到对“仁、义、礼、智、信”的信仰者算是初窥儒门。出世,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他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出世的具体内容。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先后顺序的,是一步一步来的。儒家最先讲究的就是“修身”。修身并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基础。当身修的足够正时儒者还需要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去感化和影响他人(这与佛家的度人有些相类)。儒家的第2步是“齐家”,就是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感化和影响家人。进而有“治国”——“平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身没有修好的根本不是儒者。
儒家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提出了一个人人需要遵守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对于“异”的客观认知和对“干预”的深刻理解。
儒家承认“异”的存在,承认“非儒者”的存在,这也是儒家需要“出世”的根本原因。儒家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不认同儒家思想的人,对于这些人,儒者有责任出世对他们进行干预,以保证儒家思想的顺利执行。儒家认为干预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感化,一种强制。儒家最常用的干预手段就是感化,以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别人对“仁义礼智信”的认同,他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于不能感化的“非儒者”儒家也不会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强制的手段防止他们破坏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要使干预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必须有权力的支持。所以儒家支持状元及第,主张儒者获得权势。儒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辛劳一生全不为己计,只为维护一个将倾的社会秩序。或许荀彧也是另外一个诸葛亮。
儒——修身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修)
这就是“儒”的全部。
作为儒者需要具备两个素质,修身和出世。修身就是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信条和标准,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到对“仁、义、礼、智、信”的信仰者算是初窥儒门。出世,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他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出世的具体内容。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先后顺序的,是一步一步来的。儒家最先讲究的就是“修身”。修身并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基础。当身修的足够正时儒者还需要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去感化和影响他人(这与佛家的度人有些相类)。儒家的第2步是“齐家”,就是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感化和影响家人。进而有“治国”——“平天下”。需要强调的是,身没有修好的根本不是儒者。
儒家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提出了一个人人需要遵守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对于“异”的客观认知和对“干预”的深刻理解。
儒家承认“异”的存在,承认“非儒者”的存在,这也是儒家需要“出世”的根本原因。儒家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不认同儒家思想的人,对于这些人,儒者有责任出世对他们进行干预,以保证儒家思想的顺利执行。儒家认为干预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感化,一种强制。儒家最常用的干预手段就是感化,以自己的行为来获得别人对“仁义礼智信”的认同,他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于不能感化的“非儒者”儒家也不会放任自流,而是通过强制的手段防止他们破坏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要使干预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必须有权力的支持。所以儒家支持状元及第,主张儒者获得权势。儒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辛劳一生全不为己计,只为维护一个将倾的社会秩序。或许荀彧也是另外一个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