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对这个帖子的关注,也谢谢大家的真诚讨论。在这个充斥网络暴力的时代里大家能客观讨论,足见我帖子最后几段话没有说错: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人,同样有很多真爱。
这里我为主贴补充一些论点,不是与大家抬杠,而是表述个人观感。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咱们大陆的演艺圈开始打造一些所谓的硬汉。从王志文,到陈道明,从张丰毅到姜文,从陈建斌到康洪雷,再到现在的所谓硬派小生们。他们共同的优点是摈弃过去主旋律剧的模式化表演。他们共同的缺点是表情僵化过分彰显个性。他们共同的发展过程,就是表演越来越细腻。他们从过去简单而模式化的表情与语气里,逐渐开始真实。而这样的转变,不光是他们演了多少戏,也是他们个人年龄与阅历的积累。
一个好的演员,不只是外形俊朗,也需要生活阅历与演艺经历的丰富。在这点上,朱亚文和伊莉莎作为年轻新秀,都是欠缺的。可是我对他们的不同评价,是源于他们角色的不同。
伊莉莎演的是没有多少矛盾冲突,只为了真爱去不顾一切的女子。我想,这世界里只要懂得爱,有过类似经历的女子,都能懂得娜塔莎的心,所以伊莉莎对角色的理解没有那么苦难。而朱亚文演的庞天德,是战士,是党员,是特工,是儿子,是爱人,以他的年龄和阅历,不太能明白这个角色的真正涵义。
从表演上,演硬汉的演员真正高明的不是面无表情,而是用肢体语言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毕竟电视剧不是现实,不是城府颇深表里不一的社会人士,而是为观众演绎角色的艺术家。在电视剧里不需要现实里那种装着很深沉的所谓男子汉。
朱亚文扮演的庞天德,在角色上是一位男子汉、战士、地下党、**者、儿子、情人。他的心理活动是最复杂的。所以作为演员,在这里不是表现俊朗和性格的时候,而是该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演绎角色的内心活动。否则,本剧完全可以使呆若木鸡的演员,然后用画外音和字幕来表现心里活动。演员,该重视的是夸张的表演,不是个人的性格。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那些貌似硬汉的老演员们,无不是用表情以外的细微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表演细腻的演员,他的表情和语气未必有多么激情,但是他看似不经意的在眉毛、嘴角、眼神、肢体上的小动作,都能表露他的真实心理活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演出,而是心理学层面的心理暗示了。所以这些当年的所谓硬派小声,现在的表演越来越细腻。远的不说,就说本剧的马老,仅仅是一些细微的表情、抚摸拐杖头的小动作、看着娜塔莎的眼神等,都能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而作为当红小生的朱亚文,由于演技的稚嫩和生活阅历的欠缺,的确很多细节是表演不到位的。例如他的悲喜情绪,总是那么千篇一律的僵化,居然小的别离和苏联专家撤离时的生离死别表情都是一样的。尽管幕后花絮告诉我们拍摄时是零下三十度,冻僵了演员的脸,但是在一些室内剧也是这样的简单表情,不能不让人失望。还有一些矛盾情绪,例如屡次决绝娜塔莎的献身,应该有点矛盾的表示,告诉观众他爱娜塔莎但是纪律不允许。结果他毫无任何的遗憾酣然睡去,不但让观众失望,也让演员伊莉莎和主角娜塔莎失望。哪怕他有咬嘴唇、夜不能眠睁眼熬夜、抓被子、偷看娜塔莎是否睡着、翻身俯卧压制情欲小动作,都能表现更细腻的感情,可惜没有。
还有他地磁的被迫结婚。编导没有在场景里设置日本特务活汉奸的角色,足见这个情节是给观众,而不是给日本特务看的。在电视剧里适当的夸张表演是合理的。这里庞天德和新娘喝交杯酒的时候不该那么喜悦,而应该表现不舍和矛盾。这里不必要计较什么特工身份,毕竟这是感情戏不是谍战戏。
还有庞天德面对父亲与娜塔莎的矛盾时,那不知所云的表情,还有娜塔莎撤离中国可能生死永诀时那简单的悲伤,还有在河岸边重逢时那明显不够激动的表示。那不是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的男子汉,那是一个比较冷淡的男人。所以朱亚文的表演我认为是失败的。艺术需要夸张的表演,如果观众看演员的表演不能知道角色的想法,那演员就是失败的。
但是这么说不是指责朱亚文。毕竟,他在冰天雪地里奋斗了很久拍摄了这部片子,敬业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只能说,他的人生阅历和演技,都还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