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
http://www.gog.com.cn/gzrb/g0303/ca394666.htm
(2003-05-15 20:03:17)
金黔在线讯【贵州日报】
“屯堡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一些有名的屯堡村镇已经或正在成为旅游热线。但当人们穿过古老狭窄的巷道,与身着大袖长袍的妇女们坐在一起,观看将脸壳顶在头上口唱奇特戏曲的地戏时,人们对“屯堡文化”依然笼罩在云里雾中。对“屯堡文化”的来历,六百年来“屯堡文化”的沧桑历史,“屯堡文化”的现状等知之甚少,甚至十分陌生。在许多人的眼中,所谓“屯堡文化”就是三个简单的概念:独特的民居,独特的妇女服饰,独特的地戏。如此而以。对于“屯堡文化”的全部内涵,特别是“屯堡文化”历经六百年的沧桑而基本保持原状更是一个难解的谜。
我的案头摆着一本图文并茂的《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作者是一对年轻的学人燕达和高嵩,七十年代出生刚刚踏进“而立”之年,文人后代。大概是遗传基因和后天熏陶感染的缘故吧,他们对人文科学有一股执著的追求热情和刻苦用功的素质,故而在解答“屯堡文化”之谜的难题时,走了一条以调查研究为主,调查研究和查阅有关历史资料相结合的道路。他们以辛勤的走访和生动的笔录,将“屯堡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全部内涵,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为难得的是,他们还对“屯堡文化”历经六百年而不消失之谜,从多方面探讨,力求获得解答。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是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青年人)值得提倡的道路。还要特别提到本书的摄影师高冰,他也是个年轻人,看得出来他是和两位作者相伴而行的,同他们一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用一百五十多幅色彩鲜明的照片使《六百年屯堡》成为图文并茂的高雅通俗读物,其功可嘉。
今年是贵州建省五百九十周年,一个由阵营庞大的发起单位主持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毫无疑问,《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可以而且应当成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一篇活生生的论文。
从顾成墓看“屯堡文化”的起源
研究“屯堡文化”,自然首先要研究屯堡和屯堡文化的起源。为此,《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的作者们来到最大的屯堡村子九溪。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赫赫有名的明初大将顾成的衣冠冢。访问了自称顾成后裔的顾之炎等顾姓人氏。得到了在书上得不到的活资料。如六百年来,顾成墓前的石碑曾经换过七次,而碑文:“明 镇远侯晋封夏国公谥武毅顾公成 字景诏之墓”以及碑文:“思承北齐赐三爵,功盖南帮第一家”的文字从未改变。他们还从顾之炎的口中得知,九溪的顾家是当年奉旨为顾成守墓的顾姓子孙。不管朝代怎么更迭,他们都要守着顾成的墓一代代繁衍下去。以及顾氏后人分别在三个地方为顾成建了墓地,作为家庭的象征永远留存。九溪就是其中之一等等。
这样的访问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它为顾成在贵州的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至于现今九溪的顾姓是否真是顾成的后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顾成这个历史人物在贵州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和贵州地区屯堡的建立,贵州的开发以及明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有什么关系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也通过史料和访问,在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交待。需要着重补充说明的是:第一,顾成在贵州历史上的作用,不亚于傅友德等讨平盘踞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之乱后,留守云南的沐英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据史料记载早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他便奉命从四川调来贵州一带(当时尚未建省),对付“‘群蛮’叛服不常之事”,“成连岁出兵,悉平之”。到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傅友德、兰玉、沐英三人征讨云南,顾成奉命随军。据安顺文史资料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11月,傅友德令指挥佥事顾成为先锋攻打普定,克之。擒安锁、筑普定北城,列栅以守。首战告捷后,顾成便留守普定(今安顺西秀区一带),巩固了征南大军的后方并继续讨平省内少数民族之乱,官也越做越大,直至册封镇远侯,死后追封夏国公,赐谥武毅,极一时之荣光。顾在贵州经历了明初的三个朝代,据史料记载,他曾经站在建文帝一边反对燕王而被抓获。燕王没有杀他反而重用,顾因而感恩图报,“尽心毕智”,继续在贵州为永乐王朝(燕王朱棣登极后的年号)效力。直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4年)也就是贵州建省后的第二年,以八十五岁高龄死于任上。可谓为明王朝鞠躬尽瘁。顾成在贵州的时间如果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算起,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先后应为三十九年,不是某些史料所说的十多年。可见顾成的半生都是在贵州度过的。第二,顾成既是明王朝征南战略的忠实执行者和功臣,也是屯田战略的忠实执行者。众所周知,“征南”和“填南”是屯堡人和屯堡文化的起源,顾成则理所当然地是屯田制度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研究屯堡文化的来源和发展不能不涉及顾成在贵州三十余年的业绩。第三,顾成在贵州这一块地域内南征北讨三十余载,主要的对象是苗、彝等少数民族。朱元璋对西南地域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威德兼施”,明成祖(永乐帝)继承了同样的政策。顾成是这一政策的执行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他也基本上是执行了这一政策的,但其中也有反复。《明实录》有这么一段记载:“……是时蛮夷叛复不常,成怒,俘获至者辄杀之”。于是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永乐七年四月,皇帝对他下了一道敕令,其中有这么一段:“……卿镇压边疆,必使蛮夷怀恩服义,安生乐业,则朝廷得怀远之道,而卿有及人之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