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与目次
闲来翻开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屋丛书”中程千帆先生的《桑榆忆往》(2000年9月一版一印)一书。作者曾经是武汉大学的教授,从五十年代反右起,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七十年代中期,他的原配沈祖棻先生又在珞珈山遭意外事故身亡。但是他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在晚年焕发了学术青春。由于他的努力,使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镇。作为工作和生活在珞珈山的我,对程先生和沈先生仰慕很久,也生有很多的感慨。
程先生在本书中,回忆起他在金陵大学求学时,如何走上学术道路有一段论述,其中有两句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写书时,对于底下的篇目我不用‘目录’两个字的,因为目是目,录是录,我总是写作‘目次’,写篇目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写目录。总之,先有一个命题的规范,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是论证,再就是推出结论。”(P14)看到这,我马上将书签夹起,翻看本书的目录页。“目次”两个字顿时映入眼帘。我不禁有些惭愧,这是已经看过的地方,疏忽大意了,用囫囵吞枣来形容是极为恰当的。
我随手翻翻书架上的其他书籍,都是写着“目录”;翻翻沈祖棻先生的《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一版一印),“目次”!再翻翻千帆先生参编并作序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一版3印)“篇目表”!作者确实言之有证。我想,不用再找先生的其他著作,答案是肯定的。
话又说回来,难道其他的所有作者、编者、编审写“目录”都错了么?找来工具书,看看“目录”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3版293印)904页为:“【目次】:目录。”,“【目录】:①按一定次序开列出来以供查考的事物名目:图书目录/财产目录②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多放在正文前)”。《辞海》199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一版一印)2014页为:“【目录】:①亦称‘书目’。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以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报道、检索图书并指导阅读的工具。也指非印刷型文献的目录。其传统形式分卡片式和书本式两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发展为微型型和 机读型。②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
不难看出程先生的严谨,两本工具书中,关于“目录”的首要定义都是其原意,第二条才是约定俗成的意思。因此,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硕儒之一的程先生,在这个细节上有大智慧。当然绝大多数书籍中以“目录”为“书目”也未尝不可,大家都习以为常,约定俗成了。我倒是从两本工具书的查找中,看出在“【目录】”条目解释上的高下来。
正巧手边还有一套由冰心先生任名誉主编、柯灵先生任主编的“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虹影丛书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印),其中有《沈祖棻小说马嵬驿》。翻翻前面,赫然写着“目录”!此书出版时程先生尚在世,要么出版前没有经目;要么老先生年事已高,无力审校。否则,依照先生的秉性,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差错”的。
一段不堪回想的历史
离武汉大学正门不远的街上,有几家旧书店,我时常能在那里淘到一些惊喜。这一次,我拾起的是一段不堪回想的历史。
这是一本杂志的合订本,尽管书皮有些破,书脊上也有些许的油污,但里面的内容很完整,每一期的封面都如新出的一般。它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旧藏,由红旗装订厂装订的《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3期合订本)。由于有第一期,因此书店老板以创刊号的价格喊了高价,而由于在这几期中,有许多我已知或未知的珞珈前辈的文字,就在犹豫了几天后,毅然再访而购下了。
虽然1956年出的第一期是创刊号,有李达校长的发刊词,但我最关注的是中文系的程千帆教授。
程先生任该报的副主编(主编为唐长孺教授),但是在1956年11月发行的第一期里,首发阵容大都是资深的老先生。如李达、吴于廑、谭戒甫、吴纪先、杨端六、皮高品等先生,中文系有3篇,刘永济、刘赜、李格非各一篇,这其中就是李格非先生资历浅一点。首期发行了36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