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立春节气,江南就萌发出丝丝春意。大地上枯黄的野草间,已悄悄地透出绿意。溪河边的岸柳绽出细嫩的柳芽儿,玉兰花毛茸茸的花蕾顶在了花枝尖上。斜风细雨里,灌木和葛藤开始复苏,高大乔木暗绿的老叶开始飘落,它们正准备更换新衣。成群的柳莺、黄鹂、山雀、鹧鸪鸟儿在林间歌唱,不停地在空中飞来飞去,表演着原创的歌舞剧。丘陵间传来淙淙的流水声,溪流开始奏起迎春的乐曲。
我们几个人,撑了五颜六色的伞,走出幽深的雨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耳畔是清脆的雨滴和微风娇细的喘息,眼前是残冬与初春交织的景致。春天来了,我们要到梅园去赏梅。
早就想到梅园去赏梅,只是总在凛冽寒风、刺骨冬雨里踌躇、犹豫。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人哪,有时倒不如花木富有勇敢精神。人活在世上,不要说去建功立业,就是欣赏风花雪月这样美丽的事物,也是要有所付出的。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没有一点进取的勇敢,恐怕是要一事无成的。
小城梅园遥临太湖,背倚龙山。素有“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株芳不孤”之称。赏梅的路,回环曲折,斜径蜿蜒。我们沿山麓而上,绕过一片褐色里夹杂新绿的草坪,迎面是一座六角亭。这亭子叫做天心亭。古人称赞“梅花鼎一阳之复,见天地之心,为群芳之先觉者。”意为梅花能预知天意,不畏严寒,在百花之前率先迎春。据说此亭名字正是取“梅花点点皆天心”之意。
走到此处,风声渐紧,雨点忽大,有阵阵梅香引人。于是我们收了雨伞,穿过一个石洞,拾级而上,登上天心亭避雨。站在亭中,凭栏赏景,只见烟雨空蒙中,有溪水凭高流下。溪水蜿蜒处,红梅初绽,绿萼欲飘,让人不禁想起北宋诗人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远处溪流之上有座野桥,流水淙淙里,让人仿佛体悟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老岳父黄承彦正在风雪里,边走边吟唱着“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意趣。
梅花凌寒而开,苦寒蕴香,独先天下而春,故人们列梅花为群芳之首。她不慕虚荣,不与桃李斗艳,不与杏花争春,有坚贞自守,洁身自爱的君子之风。所以历代文人都把她与松竹组成岁寒三友,又将她与兰、竹、菊同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古时候,还是友谊之花。南朝时诗人顾凯思念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于是从江南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一首小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则佳话,传为千古美谈。于是折梅送友,也就成为友谊的象征。
在江南民间,人们拜女夷为百花之神。《淮南子》上说:“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人们还专拜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为梅花神。传说,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公主在宫中赏梅,累了就在梅花树下睡去,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前额上,并像烙印一样印出五瓣花纹,公主醒来,挥之不去。世人以为很美,以后宫女们模仿装扮,号为梅花妆。
而文人们则将北宋诗人林逋敬为梅神。林逋洁身自好,终身不做官,不娶妻。他隐居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林逋酷爱梅花,一生写下大量咏梅诗句。如:“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撗枝”、“雪竹低翠,风梅落晚香”等,都是千古传唱的佳句。
梅花神、韵、姿、香俱佳,人们爱梅,也想知道,梅花源自何处?元代画家王冕曾专门写过一篇《梅花传》讲解梅花的身世。在王冕眼里,梅花不是俏佳人,而是美男子。其传曰:“先生姓梅,名华,字魁,不知何许人。或谓出炎帝,其先有以滋味干商,高宗乃召与语,大悦,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食采邑于梅,赐以为氏,梅之有姓自此始……厥后累生叶,叶生萼,萼生蕊,蕊生华,是为先生……。”据王冕这篇拟人化的《梅花传》,我国上古时,人们就认识了梅花。上古之时,梅花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山海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诗经》“四月”诗曰:“山有佳卉,侯李侯梅。”根据史书的记载,梅花的大量人工栽培大约始于西汉初年。现在,随着气候的变化,梅花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北方严寒地区很少能见到梅花了。
我们几个人,撑了五颜六色的伞,走出幽深的雨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耳畔是清脆的雨滴和微风娇细的喘息,眼前是残冬与初春交织的景致。春天来了,我们要到梅园去赏梅。
早就想到梅园去赏梅,只是总在凛冽寒风、刺骨冬雨里踌躇、犹豫。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人哪,有时倒不如花木富有勇敢精神。人活在世上,不要说去建功立业,就是欣赏风花雪月这样美丽的事物,也是要有所付出的。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没有一点进取的勇敢,恐怕是要一事无成的。
小城梅园遥临太湖,背倚龙山。素有“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株芳不孤”之称。赏梅的路,回环曲折,斜径蜿蜒。我们沿山麓而上,绕过一片褐色里夹杂新绿的草坪,迎面是一座六角亭。这亭子叫做天心亭。古人称赞“梅花鼎一阳之复,见天地之心,为群芳之先觉者。”意为梅花能预知天意,不畏严寒,在百花之前率先迎春。据说此亭名字正是取“梅花点点皆天心”之意。
走到此处,风声渐紧,雨点忽大,有阵阵梅香引人。于是我们收了雨伞,穿过一个石洞,拾级而上,登上天心亭避雨。站在亭中,凭栏赏景,只见烟雨空蒙中,有溪水凭高流下。溪水蜿蜒处,红梅初绽,绿萼欲飘,让人不禁想起北宋诗人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远处溪流之上有座野桥,流水淙淙里,让人仿佛体悟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老岳父黄承彦正在风雪里,边走边吟唱着“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意趣。
梅花凌寒而开,苦寒蕴香,独先天下而春,故人们列梅花为群芳之首。她不慕虚荣,不与桃李斗艳,不与杏花争春,有坚贞自守,洁身自爱的君子之风。所以历代文人都把她与松竹组成岁寒三友,又将她与兰、竹、菊同誉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古时候,还是友谊之花。南朝时诗人顾凯思念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于是从江南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一首小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此则佳话,传为千古美谈。于是折梅送友,也就成为友谊的象征。
在江南民间,人们拜女夷为百花之神。《淮南子》上说:“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人们还专拜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为梅花神。传说,有一年的正月初七,公主在宫中赏梅,累了就在梅花树下睡去,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前额上,并像烙印一样印出五瓣花纹,公主醒来,挥之不去。世人以为很美,以后宫女们模仿装扮,号为梅花妆。
而文人们则将北宋诗人林逋敬为梅神。林逋洁身自好,终身不做官,不娶妻。他隐居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林逋酷爱梅花,一生写下大量咏梅诗句。如:“吟怀长恨负芳时,为见梅花辄入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撗枝”、“雪竹低翠,风梅落晚香”等,都是千古传唱的佳句。
梅花神、韵、姿、香俱佳,人们爱梅,也想知道,梅花源自何处?元代画家王冕曾专门写过一篇《梅花传》讲解梅花的身世。在王冕眼里,梅花不是俏佳人,而是美男子。其传曰:“先生姓梅,名华,字魁,不知何许人。或谓出炎帝,其先有以滋味干商,高宗乃召与语,大悦,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食采邑于梅,赐以为氏,梅之有姓自此始……厥后累生叶,叶生萼,萼生蕊,蕊生华,是为先生……。”据王冕这篇拟人化的《梅花传》,我国上古时,人们就认识了梅花。上古之时,梅花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山海经》说:“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诗经》“四月”诗曰:“山有佳卉,侯李侯梅。”根据史书的记载,梅花的大量人工栽培大约始于西汉初年。现在,随着气候的变化,梅花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北方严寒地区很少能见到梅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