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我说的“南晋语”和“北晋语”是什么概念。
所谓“南晋语”,其实是各种南部“晋语”的统称,内部差异很大,事实上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上党语、怀语、漳语。
所谓“北晋语”,是指中北部的“晋语”(先说这么多,稍后我再细分),不妨称作“并语”。
尽管我们为了晋人大团结,口头上一直不愿这样区分,但其实大家心里早就应该有认识了——每次讨论词汇,中北部的吧友都很容易引起共鸣,纷纷列出自己家乡说法,一经比较原来是那么相似,同源性相当明显,可是南部晋语区的吧友很少参与这些讨论,即使讨论,往往也相当勉强,甚至把南晋语的“古堆”和北晋语的“圪蹴”说成是同源,而事实上从音韵学的角度讲,这二个词不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每次南部晋语区的朋友兴致勃勃发帖说自己的语言中有某某词时,我们北晋语区的人也非常麻木,完全不明白是在说什么,只是有个北晋语民间学者元流书坊先生非常热心,用北晋语的词汇去套南晋语,结果非常牵强,很少有真正的根据。
既然我们都认识到这种原因,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不提出来呢?北晋语的吧友希望不要因为这个就导致南晋语的吧友误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属于“晋语”而离去,而南晋语的吧友也出于对“晋语”的认同而不愿承认自己的语言不是“晋语”,于是,尽管大家心照不宣,可是谁都不愿意把这个事实说破。
然而,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既然南北晋语从音系到语法都少有近似,那么我们就应该大胆承认北晋语和南晋语不是一种语言。又因为几种南晋语——上党语(长治-晋城)、怀语(焦作-济源)、漳语(邯郸-安阳-鹤壁-新乡)同样彼此差异巨大(无论是词汇、音系,还是互通度),这几种方言也都应该作为独立的语言而存在。
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只承认中北部晋语是晋语而排斥南晋语,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语言学界的标准语言层次分法(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将“晋语”这一概念视为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个“晋语支”,尽管并语、上党语、怀语、漳语不是同一种语言,互通度很低,同源词汇比较少,音系差异巨大,可是我们不否认这些语言有很多近似之处,例如这些语言都有相近的语法,特别是屈折变化(如圪头词),另外还有分音词,还有一些同源词(尽管数目比较少),还有入声,等等。因此,若将这些特征视作汉语族晋语支的共性,我们就可以将上述并语、上党语、怀语、漳语这些语言统统归入晋语支语言序列。
另外就是北晋语自身的问题。显然,由于北晋语(并语)内部存在着东西两路不同的调值,可以看出早期的并语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太原郡语和西河郡语相互融合形成的,不过今天太原郡语(东路并语)和西河郡语(西路并语)基本上已经融合成了一种语言(尽管内部还是有较大差异),所以将之视为同一语言下的不同方言就可以了。
再次,还有一大问题,就是中北部晋语恐怕不能只以一个“并语”来简单概括——因为尽管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并语)词汇十分接近,同源性很高,但是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并语)的音系是完全不同的,北语事实上是并语的词汇(尽管官话词汇比例也很高)+官话的音系,因此,如果将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分别拼音化,那么差异会是很大的——北部人肯定不容易看懂中部晋语(并语),但中部人由于学习过官话,却能轻而易举地看懂北部晋语(但这是官话教育的功劳,否则并语人也不容易看懂北部方言)。既然如此,二者拼音化后显然是两种语言,那么不妨将北部晋语也从并语中独立出来,另立一个“代语”。
可以这样说,“并语”中太原郡方言(东路并语)和西河郡方言(西路并语)的差别就像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别,二者虽然口头交流基本不能互通,但是只要二者用各自的拉丁字母文字书写出来,彼此之间基本上都能看懂对方的文字,因为二者词汇很接近,只是发音有一些差异,不过由于对应程度高,很容易看懂;
“并语”和“代语”的差别就相当于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差别,二者用口语交流只能听懂一小部分,但写出来以后能够大致猜测对方语言的大意(因此尽管音系不同,但是词汇基本还是比较相近的);
但是“并语”和南部诸语“上党语”、“怀语”、“漳语”的差别就像是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差别,因为拉丁语族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词汇比较接近,而法语有很多独特词汇,所以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都无法与法国人用各自的母语交流。
最后,像隰州话这样的语言,具有大部分并语的词汇,实质就是受到关中-晋南官话影响的并语,我考虑还是不要让其独设一语了,只将其作为并语中的独立一片就可。
所谓“南晋语”,其实是各种南部“晋语”的统称,内部差异很大,事实上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上党语、怀语、漳语。
所谓“北晋语”,是指中北部的“晋语”(先说这么多,稍后我再细分),不妨称作“并语”。
尽管我们为了晋人大团结,口头上一直不愿这样区分,但其实大家心里早就应该有认识了——每次讨论词汇,中北部的吧友都很容易引起共鸣,纷纷列出自己家乡说法,一经比较原来是那么相似,同源性相当明显,可是南部晋语区的吧友很少参与这些讨论,即使讨论,往往也相当勉强,甚至把南晋语的“古堆”和北晋语的“圪蹴”说成是同源,而事实上从音韵学的角度讲,这二个词不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每次南部晋语区的朋友兴致勃勃发帖说自己的语言中有某某词时,我们北晋语区的人也非常麻木,完全不明白是在说什么,只是有个北晋语民间学者元流书坊先生非常热心,用北晋语的词汇去套南晋语,结果非常牵强,很少有真正的根据。
既然我们都认识到这种原因,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不提出来呢?北晋语的吧友希望不要因为这个就导致南晋语的吧友误认为自己的语言不属于“晋语”而离去,而南晋语的吧友也出于对“晋语”的认同而不愿承认自己的语言不是“晋语”,于是,尽管大家心照不宣,可是谁都不愿意把这个事实说破。
然而,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既然南北晋语从音系到语法都少有近似,那么我们就应该大胆承认北晋语和南晋语不是一种语言。又因为几种南晋语——上党语(长治-晋城)、怀语(焦作-济源)、漳语(邯郸-安阳-鹤壁-新乡)同样彼此差异巨大(无论是词汇、音系,还是互通度),这几种方言也都应该作为独立的语言而存在。
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只承认中北部晋语是晋语而排斥南晋语,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语言学界的标准语言层次分法(语系-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将“晋语”这一概念视为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个“晋语支”,尽管并语、上党语、怀语、漳语不是同一种语言,互通度很低,同源词汇比较少,音系差异巨大,可是我们不否认这些语言有很多近似之处,例如这些语言都有相近的语法,特别是屈折变化(如圪头词),另外还有分音词,还有一些同源词(尽管数目比较少),还有入声,等等。因此,若将这些特征视作汉语族晋语支的共性,我们就可以将上述并语、上党语、怀语、漳语这些语言统统归入晋语支语言序列。
另外就是北晋语自身的问题。显然,由于北晋语(并语)内部存在着东西两路不同的调值,可以看出早期的并语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太原郡语和西河郡语相互融合形成的,不过今天太原郡语(东路并语)和西河郡语(西路并语)基本上已经融合成了一种语言(尽管内部还是有较大差异),所以将之视为同一语言下的不同方言就可以了。
再次,还有一大问题,就是中北部晋语恐怕不能只以一个“并语”来简单概括——因为尽管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并语)词汇十分接近,同源性很高,但是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并语)的音系是完全不同的,北语事实上是并语的词汇(尽管官话词汇比例也很高)+官话的音系,因此,如果将北部晋语和中部晋语分别拼音化,那么差异会是很大的——北部人肯定不容易看懂中部晋语(并语),但中部人由于学习过官话,却能轻而易举地看懂北部晋语(但这是官话教育的功劳,否则并语人也不容易看懂北部方言)。既然如此,二者拼音化后显然是两种语言,那么不妨将北部晋语也从并语中独立出来,另立一个“代语”。
可以这样说,“并语”中太原郡方言(东路并语)和西河郡方言(西路并语)的差别就像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别,二者虽然口头交流基本不能互通,但是只要二者用各自的拉丁字母文字书写出来,彼此之间基本上都能看懂对方的文字,因为二者词汇很接近,只是发音有一些差异,不过由于对应程度高,很容易看懂;
“并语”和“代语”的差别就相当于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差别,二者用口语交流只能听懂一小部分,但写出来以后能够大致猜测对方语言的大意(因此尽管音系不同,但是词汇基本还是比较相近的);
但是“并语”和南部诸语“上党语”、“怀语”、“漳语”的差别就像是西班牙语和法语的差别,因为拉丁语族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词汇比较接近,而法语有很多独特词汇,所以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都无法与法国人用各自的母语交流。
最后,像隰州话这样的语言,具有大部分并语的词汇,实质就是受到关中-晋南官话影响的并语,我考虑还是不要让其独设一语了,只将其作为并语中的独立一片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