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杼芬吧 关注:12贴子:848

《中国水利史》广西部分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1]【开凿灵渠】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进军岭南,派监禄率领士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人工运河——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水运,成为中原入粤的重要通道(《淮南子·人间训>>、《史记·秦始皇本纪》)。


1楼2012-02-20 21:21回复
    [汉·3]【汉代珠江军运】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为征讨南越相吕嘉的叛乱,汉武帝利用珠江水系通道,“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又使“越驰义侯遣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非荆江,咸会番禺”(嚷汉书·武帝记》)。次年平定了南越。


    2楼2012-02-20 21:22
    回复
      [汉·4]【马援治灵渠】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统率大军南征交趾郡,他所经过的地方,“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其中对灵渠“复治以通馈”、“节斗门以驻其势”(《后汉书·予援列传》、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又“开湘水六十里,穿度城”(今兴安县城)(宋·李咕镁太平御览》),发展了岭南地区的航运和农田灌溉事业。


      3楼2012-02-20 21:23
      回复
        [唐·10]【开凿相思埭运河】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位于广西临桂、永福两县境内相思江与良丰江之间的桂柳运河,又名相思埭,沟通桂江与柳江之间的水运交通,并灌溉农田(<<新唐书·地理志》)。


        4楼2012-02-20 21:25
        回复
          [唐·11]【桂州屯田水利】唐景龙年间(公元707年一公元?10年),王睃任桂州都督,屯兵于州城(今桂林市)外,组织军民就地开垦农田,在漓江筑堤开渠,疏导江水,于城东北10公里修筑灵陂,引水灌溉农田,“开屯田数干顷,以息转漕,百姓赖之”(《新唐书·王睃传》)。此后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对灵陂曾两度重修。


          6楼2012-02-20 21:26
          回复
            [唐·12]【邕州防洪工程】邕州城(今南宁市)边靠郁江(今邕江),老百姓先是居住在江的一边,每年夏秋,江水暴涨,“郭邑沈溺”,百姓受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邕州司马吕仁高主持在州城江边修筑防水堤,堤长5公里,并于南岸开挖一条分流河渠,减杀洪峰水势,“自是无没溺之患”。老百姓便分居两岸(《新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这是珠江流域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防洪分流工程。


            7楼2012-02-20 21:27
            回复

              [唐·13]【开凿大庾岭路】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曲江人)新辟大庾岭路,使险峻的山路变为“坦坦而方五轨”的坦途,沟通粤赣的水陆联运,方便南北往来(《新庚书·地理志》、《曲江集·开凿大庾岭路铭序》)。[唐·14]通海夷道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一公元741年)广州设有“市舶使”: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李勉任岭南节度使时,每年到广州的外国船舶有40余艘之多。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一公元805年),经宰相贾耽考定广州为“通海夷道”(《新唐书·李勉传》、奄新唐书·地理志》)。


              8楼2012-02-20 21:28
              回复
                [唐·15]【桂州回涛堤】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桂州刺史于珙,鉴于州治(今桂林市)东南临桂江,江水每年三至五月暴涨,淹浸州城,率军民在桂江西岸筑堤,堤长545步(约850多米),自此“居民免垫溺之患”,堤名“回涛”(《新唐书》.地理志》)。


                9楼2012-02-20 21:28
                回复
                  [唐·16]【整修灵渠】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桂州刺史李渤主持大修灵渠,“叠石造堤如铧嘴,劈分二水,每水各置石陡斗门,因使制之”,人工控制开闭。开漓水则全入桂江,拥桂江则尽归于湘江,又于湘水凿分水渠(即北渠)三十五步,以利行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桂州》)。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桂州刺史鱼孟威重修,铧堤全部用巨石堆砌,延至20公里。陡门增至十八重,全部用坚木排竖,“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全唐文》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


                  10楼2012-02-20 21:33
                  回复
                    [宋·2]【广南旱患】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岁广南旱,发粟赈之”(<<宋史·真宗纪》)。广南西路旱(《宋史·五行志》)。


                    11楼2012-02-20 21:34
                    回复

                      [宋·12]【两广旱患】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二广诸州旱,赈之(《宋史·宁宗纪》)。
                      [元·14]【南盘江屯田水利】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元世祖灭大理,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此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珠江流域统一,在南盘江中上游一带广置屯田,兴修水利,于曲靖、激江、临安三路(今云南省曲靖、澄江、通海县)立屯田13732双(即2746.4亩),屯户7383户(《元史·兵志·屯田》卷一百一十)。
                      [元·15]【两广各江设水站】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全国建立水陆联运的站赤(蒙语意为驿站)制度。广西境内桂、柳、黔、浔、邕、郁等各大江河及其主要支流相应设立水站25处,船138条;陆站26处,马470匹。广东境内西、北、东江和三角洲设立水站25处,船183条(元《经世大典·站赤篇》)。


                      14楼2012-02-20 21:41
                      回复

                        [元·16]【广西屯田水利】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乌古孙泽任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招募南丹、庆远、融州等地壮、瑶民丁4600余户在邕州左江一带屯田垦殖,兴修水利,“列营堡以守之,陂水垦田,筑八蝎以节潴泄”,开垦水田5万多亩,修建陂塘8处,“年获稻谷5万余石”(《元史·乌古孙泽传》卷一百六十三)。此后大德二年(1298年),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又招募融、庆(今宜山、融水)壮、瑶民丁4691户在上浪忠州(今广西上思、宁明、崇左、扶绥一带)开屯耕种《元史·兵志·屯田》)。
                        [明·1]【灵渠大整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修灵渠“为陡渠者三十六”,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命御史严震直烧凿陡涧之石,饷道果通”(《明史·河渠志》)。此次浚河渠15477米,陡岸36处,筑灌田水涵24处,不但使航运畅通,而且扩大了农田灌溉效益(陈琏《重修灵渠记》)。此后,明永乐二年、二十一年、成化二十一年和万历十五年(1404、1423、1485和1587年)先后进行过较大的维修(明·嘉靖《广西通志》、清雍正嚷广西通志》)。
                        [明·4]【凿宜良汤池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西平侯沐春檄都指挥王俊率领15000名屯军,在南盘江上游宜良县阳宗海北端开凿一条长6公里的汤池渠,把阳宗海湖水通过汤池渠引经摆依河(又称大城江)导入铁池河(即南盘江),“其流袤三十六里,阔二丈二尺,深称之”,并开渠灌溉宜良坝子8万亩军民屯田(明·平显《汤池渠记》载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山川力)。自此改变了阳宗海原为内陆湖的状态。
                        [明·7]【三角洲基塘区形成】明初,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人们在修筑堤防的同时,进行堤围内土地的治理,把易涝积水的低洼地挖深为池塘以蓄水养鱼,把泥土堆高四周为塘基,基上种果植桑,并堵塞河汊筑成大片基塘。这是基塘生产形式的开始。至明万历九年(1581年)清丈纳税耕地时,仅南海、顺德两个县当时就有纳税鱼塘近9万亩(乾隆《广州府志》),加上基面种植作物,基塘面积不下20万亩。此后明末清初,果基鱼塘扩大到“广州诸大县村落中”,甚至有“弃肥田以为基,以种果树……”(屈大均《广东新语》)。[明·12]【广西水灾】明天顺八年(1464年)五月,广西境内桂、柳、浔、郁各江和红水河下游,洪水泛滥,淹没田禾。是年地荒民饥(杨守真《广西历代大事年表》)。


                        15楼2012-02-20 21:48
                        回复

                          [明.16]【广西陂塘水利】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宁知府郭楠主持在宣化县(今南宁市)修建铜鼓陂、川山陂、龙门陂。其中铜鼓陂原为宋皇佑年间所筑,后溃,明永乐、成化年间两次重修复溃,经这次重筑完好,灌溉北湖、苏卢等地农田1万亩。在此之间,据广西东北部和东南部20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共修建陂塘230余宗,灌溉面积73万多亩(嘉靖<<广西通志·沟洫志》)。
                          [明·20]【两广大水】明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广西大水,广东韶州大水。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广西各属大水,广州大水,南海尤甚(杨守真《广西历代大21
                          事年表》、阮兀《广东通志》)。
                          [明·21)【广西宾州水利】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宾州知州饶敬承在州城(今宾阳县)南的宝水堆石筑堰坝,建闸6座,以激水灌田,并疏通水道15公里以通航(明·郭裴《宾州志·山川志》)。
                          [明·22]【整治府江航道】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广西府江(今桂江)沿江耕屯戍守士卒对府江进行水陆并举的整治,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疏通自小仓板至铜盆冲100公里山路和航道。共凿石15.8公里,架设桥梁475处,铺亭133处,备船只13艘。此后明万历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1608—1611年),平乐府军政官员再次奉命疏浚府江,招募当地民工进行,创制了三角船、千斤飞撞、五爪龙、蜈蚣铲等治滩工具,历时三个冬春,浚凿自平乐至苍梧航道上的险滩数十处,使“船舻无糜溃之患”(明·翁汝进《开辟府江险滩碑文》、冯时可《府江修路碑铭诤均载噻古今图书集成》一千四百二十八卷)。
                          [明·23]【两广水灾】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夏,广西各州县大水,浔江尤甚,梧州城南门水高4.5米,庐舍田禾尽遭淹没(《广西历代大事年表》)。是年夏,广东大水(式明史·五行志》),西北江13县尤甚,仅高要、高明、四会三县淹坏田禾143万多亩(伎广东自然灾害史料》)。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五月,广西大水,广东江溢,坏田庐舍,溺人畜无数(《明史·五行志》)。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广西大水(《明史·五行志》)。是年夏广东大水,西潦冲决高要大榄围(阮元《广东通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七月,两广均(大)水(《明史·五行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广东(大)水(《明史·神宗纪分)。夏大水,灾及潮、韶、广、肇,诸堤多决(《广东自然灾害史料》、阮元《广东通志》)。


                          16楼2012-02-20 21:55
                          回复
                            [明·25]【广西筑龙头堤】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御史佴祺准于平乐府城北筑龙头堤以防恭城河山洪,堤长225米、阔18米、高7.5米,并在堤外修湖塘3个,以滞蓄山洪、减杀水势(《龙头堤记》载《平乐县志》)。此前,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梧州府城南筑护城堤,“周二里余,绕城如带”,名“回澜堤”,又名“护龙堤”(《大清一统志》)。
                            [明·27]【广西大旱灾】明万历四十五(1617年)“广西大旱,柳州、融县尤甚,民死过半”;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广西大旱,柳、庆、邕、浔、梧皆无收,诸群饥死枕籍”(<<广西历代大事年表>>)。浔江流域的藤县、北流、干南、浔州(今桂平)等县和郁江、红水河流域的田州(今田阳)、宾州(今宾阳),柳江流域的柳州、融县、庆远(今宜山)等县和桂江流域的兴安、临桂、荔浦等县的灾情最为严重(明谈迁《国榷》、清嘉庆《广西通志》)。
                            [明·30]【徐霞客探珠江源】明崇祯十年、十一年(1637、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对西江中上游各水系源流进行实地考察,写出《盘江考》专文,论述南盘江是西江的主源,认为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州交水炎方驿附近(《徐霞客游记·盘江考》)。
                            [清·32]【多次整修灵渠】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广西巡抚范承勋维修灵渠之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广西巡抚陈元龙主持灵渠的大整修,重建大小天平,修筑各堤岸,并将原有陡门36座改建为22座,还浚凿了从灵川至全州天然河道中19处滩石。竣工后,增设陡夫、渠目和买田置业、健全维修管理制度。此后,清雍正九年、乾隆十一和十九年、嘉庆五年和二十四年、道光十二年、光绪十一年和十三年(1731、1746和1754、1800和1819、J832、1885和1887年)先后多次进行整修,使灵渠运行历久不衰<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
                            [清·35]【整修都柳江通粤航道】清雍正七至九年(1729—1731年),云南、贵州、广西总督鄂尔泰率黔、桂两省官员通勘都柳江水道上下游,提出上自独山州(今独山县)的三脚屯至三洞(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下自古州诸葛营(今榕江县)至榕洞(今从江县境),对其间有碍航行的礁石、浅滩和险滩进行开凿疏浚,岸线上有碍拉纤的竹木荆棘一概铲除。此后,清乾隆三年(1738年)工部议准由贵州总督张广泗主持,由独山三脚屯达古州,抵广西怀远县(今融安县境融江上游)河道与纤路,一概修治(清·吴振械<<黔语》、《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
                            [清·37]【相思埭大整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广西临桂县相思埭运河大整修,建陡门20座,凿去碍航滩石144处,开浚河流如石槽形,水得容蓄,长流不竭,成为“下达柳(州)庆(远)溉田运航之要滓”。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增建分水塘东西两旁闸陡各一。清嘉庆、光绪年间再度维修,直至清末仍发挥航运和灌溉作用(清故宫档案:鄂尔泰、杨应琚等奏章)。


                            17楼2012-02-20 21:59
                            回复

                              [清·39]【西江堤围险工加固】清乾隆元年(1736年),两广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准,将库盐银两借商生息,令广、肇二府岁修土筑围基增高培厚之外,在顶冲险要处改用石筑。此后乾、嘉年间,桑园围的吉赞横基、三丫基、禾叉基、天后庙、大洛口等顶冲险要堤段改筑石堤5.7公里。并在海舟堡起至下游甘竹滩堤外江面洪潦顶冲处,先后筑立石坝(挑流坝)12道,以杀水势(道光<<广东通志》、光绪《桑园围志》)。
                              [清·41]【广西安鉴排灌工程】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广西义宁县(今属临桂县)安鉴等里,因暴雨山洪,水冲砂石将原有老河壅塞,冲出新河道。几年后,新河又被壅塞,再冲出另一子河,致使汛期时,老河、新河及子河均水势横流,安鉴等里大片农田被淹或冲毁。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西巡抚李锡秦向朝廷奏准动支仓谷30吨,组织乡民将老河挑浚,使排洪畅通,又在决口处修筑堤堰,堰长156米,宽5.4米,高1.5米,并开涵沟引水灌田。竣工后,受灾农田皆可复耕,近河各村田亦得以灌溉(<<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五)。
                              [清·42]【建洛璜河引水工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西庆远府(今宜山县)洛璜河堰引水工程建成。该工程由官府借出司库银2400两给各垦户作工本费用,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动工,历时4年,竣工后垦出水稻田6200多亩(《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五)。
                              [清·43]【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为全国唯一的通商贸易口岸,此后粤丝销路激增,蚕桑业与养鱼获利比种果种稻为大,珠江三角洲原有的果基鱼塘很大部分改为桑基鱼塘,并出现“弃田筑塘”、“弃稻树桑”。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基塘区继续扩大,至清末,桑基鱼塘面积超过]00万亩(《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清·48]【南盘江上游河道整治】清道光七年(1827年),南盘江干流上游金龙沟至黑宝滩75公里河段整治工程,由沾益出夫5460人,南宁(今曲靖市)出夫25057人,历时74天完成。此前,清乾隆十年(1745年)已浚凿亮子口至黑宝滩10公里(道光《·:南通志稿》)。
                              [清·49]【全流域洪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和七月,西、北两江两次发生大洪水,东江下游同时洪水泛滥成灾,广州城两次受淹。中游广西境内浔州、梧州等府属藤县、苍梧、桂平、干南、来宾等县洪水淹民舍田庐无数。下游广东境内20个县受灾,广、肇二府尤基,堤围几尽决。高要县决堤21处,淹田30余万亩,塌房万间,“为数十年未有之灾异”(广西、广东巡抚祁顷等奏章)。是年,上游南盘江的宣威、富源、石屏、建水等州县大雨山洪暴发成灾。贵州境内的榕江、兴义、都江、下江等8个县有灾情记录。
                              [清·50]【两广4次水灾】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广西南宁、横州、永淳、宣化、怀集、浔州、桂平、平南、贵县和广东西、北、东江下游沿岸23个县洪水泛滥成灾;清咸丰六年(1856年)夏,西江中下游和北、东两江同时发生洪灾,广西境内容县、北流、玉林等10余县和广东境内高要、新会、清远、英德、东莞、归善(今惠阳县)等22个县有水灾记录;又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广西玉林、灵山、北流、贵县和广东西、北、东江沿岸22个县发生洪水灾害;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西陆川、北流、平乐、恭城、贺县和广东西、北、东江20个县发生洪灾,其中以北江为甚,乐昌城内行舟,曲江城外水深6米多,英德平地水深12米多,清远石角围“决百余丈,连州山洪陡发,淹死万余人”(镁广东自然灾害史料》、《广州百年大事记》)。


                              18楼2012-02-20 22: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