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39]【西江堤围险工加固】清乾隆元年(1736年),两广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准,将库盐银两借商生息,令广、肇二府岁修土筑围基增高培厚之外,在顶冲险要处改用石筑。此后乾、嘉年间,桑园围的吉赞横基、三丫基、禾叉基、天后庙、大洛口等顶冲险要堤段改筑石堤5.7公里。并在海舟堡起至下游甘竹滩堤外江面洪潦顶冲处,先后筑立石坝(挑流坝)12道,以杀水势(道光<<广东通志》、光绪《桑园围志》)。
[清·41]【广西安鉴排灌工程】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广西义宁县(今属临桂县)安鉴等里,因暴雨山洪,水冲砂石将原有老河壅塞,冲出新河道。几年后,新河又被壅塞,再冲出另一子河,致使汛期时,老河、新河及子河均水势横流,安鉴等里大片农田被淹或冲毁。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西巡抚李锡秦向朝廷奏准动支仓谷30吨,组织乡民将老河挑浚,使排洪畅通,又在决口处修筑堤堰,堰长156米,宽5.4米,高1.5米,并开涵沟引水灌田。竣工后,受灾农田皆可复耕,近河各村田亦得以灌溉(<<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五)。
[清·42]【建洛璜河引水工程】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西庆远府(今宜山县)洛璜河堰引水工程建成。该工程由官府借出司库银2400两给各垦户作工本费用,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动工,历时4年,竣工后垦出水稻田6200多亩(《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五)。
[清·43]【三角洲桑基鱼塘发展】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为全国唯一的通商贸易口岸,此后粤丝销路激增,蚕桑业与养鱼获利比种果种稻为大,珠江三角洲原有的果基鱼塘很大部分改为桑基鱼塘,并出现“弃田筑塘”、“弃稻树桑”。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桑基鱼塘为主的基塘区继续扩大,至清末,桑基鱼塘面积超过]00万亩(《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清·48]【南盘江上游河道整治】清道光七年(1827年),南盘江干流上游金龙沟至黑宝滩75公里河段整治工程,由沾益出夫5460人,南宁(今曲靖市)出夫25057人,历时74天完成。此前,清乾隆十年(1745年)已浚凿亮子口至黑宝滩10公里(道光《·:南通志稿》)。
[清·49]【全流域洪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和七月,西、北两江两次发生大洪水,东江下游同时洪水泛滥成灾,广州城两次受淹。中游广西境内浔州、梧州等府属藤县、苍梧、桂平、干南、来宾等县洪水淹民舍田庐无数。下游广东境内20个县受灾,广、肇二府尤基,堤围几尽决。高要县决堤21处,淹田30余万亩,塌房万间,“为数十年未有之灾异”(广西、广东巡抚祁顷等奏章)。是年,上游南盘江的宣威、富源、石屏、建水等州县大雨山洪暴发成灾。贵州境内的榕江、兴义、都江、下江等8个县有灾情记录。
[清·50]【两广4次水灾】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广西南宁、横州、永淳、宣化、怀集、浔州、桂平、平南、贵县和广东西、北、东江下游沿岸23个县洪水泛滥成灾;清咸丰六年(1856年)夏,西江中下游和北、东两江同时发生洪灾,广西境内容县、北流、玉林等10余县和广东境内高要、新会、清远、英德、东莞、归善(今惠阳县)等22个县有水灾记录;又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广西玉林、灵山、北流、贵县和广东西、北、东江沿岸22个县发生洪水灾害;清光绪三年(1877年)广西陆川、北流、平乐、恭城、贺县和广东西、北、东江20个县发生洪灾,其中以北江为甚,乐昌城内行舟,曲江城外水深6米多,英德平地水深12米多,清远石角围“决百余丈,连州山洪陡发,淹死万余人”(镁广东自然灾害史料》、《广州百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