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吧 关注:169贴子:2,458

浅谈晚唐和回讫的恩怨情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843年(唐武宗会昌四年)唐朝果断出击于阴山之巅打败乌介可汗将颠沛流离半生的太和公主迎回故土,同时也了断了和回讫的这段纠结了上百年的孽缘。太和公主被唐军一路护送到太原。他的侄儿唐武宗不停的派去使者慰问漂泊半生的太和公主并把黠戛斯所献的白貂皮、玉指环等宝物都赐给了她。当太和公主抵达长安之后。唐武宗以超规格的礼仪迎接太和公主的归来,还命左右神策军出动400人与太常仪仗一起出城迎接。在京的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全部在章京寺门前列班出迎。为何会以如此隆重的礼仪迎接一位重回故土的公主?因为这其中有着太多的辛酸和耻辱。晚唐和回讫的恩怨情仇真是说来话长,这要从安史之乱说起了,我将尽量长话短说。


IP属地:四川1楼2012-02-25 12:10回复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深受唐玄宗宠信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史安禄山于渔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了,不久东都洛阳沦陷。756年颜杲卿所守的常山陷于贼手。且说史思明在攻陷常山后,又压服其它各郡,只有饶阳太守独自坚守。唐廷遂议派良将一人分兵出井陉以定河北,时任河东节度副使的李光弼受命自太原东出井陉,又逼近常山。常山团练兵执叛军守将以迎光弼。李光弼据守常山,打算以逸待劳寻找机打击史思明大军。随后,郭子仪亲率朔方军与李光弼军队围打史思明,史思明大败。唐军又找回了信心,河北十余郡皆纷纷杀贼将而重归朝廷。而此时叛军交通线又告断绝,叛军家在范阳者没有不动摇的。久围潼关不下的安禄山也打算放弃洛阳而回范阳老巢。但是李隆基和杨国忠这对昏庸君臣这时却逼迫哥舒翰出潼关,可怜哥舒翰痛哭出关......潼关失守
    战局突变,郭李二人只能放弃河北,引兵还太原。“朝闻亲征之诏,夕失警跸之所”老不死的李隆基你咋不早点死呢,你让江山蒙尘社稷蒙羞,你个老不死的
    


    IP属地:四川2楼2012-02-25 12:11
    回复
      李隆基啊李隆基你要我如何评价你?当郭子仪率朔方精兵与李光弼合军大破叛军时,当河北十余郡重新归附唐朝时,当安禄山已经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时而唐朝只需坚守潼关就可以时,你和杨国忠这对昏庸君臣却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自毁长城徒唤奈何当时的唐朝只需要坚守潼关就可以了,坚守住潼关郭李二人则可安心收拾安禄山。料安禄山也撑不了多久的。无奈潼关失守齑粉寇手,活该你马嵬坡遭遇兵谏
      


      IP属地:四川3楼2012-02-25 12:12
      回复
        马嵬兵谏之后,唐玄宗那老不死的西去四川。太子李亨则直奔灵武,随后在朔方精兵的支持下即位。摆在唐肃宗面前的第一要务自然是收复两京哥舒翰的陇右军基本上都在潼关报销完了,无兵可用的唐朝廷甚至从安西调来5000精兵来平叛。(由名将李嗣业率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仪建议向回讫借兵(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唐与回纥的百年恩怨正式上演。
        未完待续


        IP属地:四川4楼2012-02-25 12:13
        回复
          岂止是下降简直就是插水


          IP属地:四川6楼2012-02-25 14:30
          回复
            基本上是我写的


            IP属地:四川9楼2012-02-25 18:26
            回复
              我打算下午接着写


              IP属地:四川11楼2012-02-26 11:27
              回复
                已是无兵可用的唐肃宗只能采纳郭子仪的建议派使者向回纥葛勒可汗借兵,唐肃宗派的是炖煌郡王承寀代表朝廷去谈,而唐肃宗为速得京师与回纥约定的那事就不说了(伤不起啊)。回纥葛勒可汗大喜,把他妻子也就是可敦的妹妹嫁给了承寀。并派使者请求和亲,唐肃宗为了稳住葛勒可汗,封虏女为毘伽公主。于是回纥葛勒可汗应征,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合讨伐叛乱同罗诸蕃......正可谓今时不同于往日,此时的回纥正是兵强马壮之时,而此时唐朝两京沦陷已再无往日之荣光。《新唐书 回纥传上》是这样记载的:“与子仪会呼延谷,可汗恃其强,陈兵引子仪拜狼纛而后见。帝驻彭原,使者葛罗支见,耻班下,帝不欲使鞅鞅,引升殿,慰而遣。”由此可见《新唐书 回纥传》上的评论“肃宗用回纥矣,至略华人,辱太子,笞杀近臣,求索无倪。”绝非夸大之词
                


                IP属地:四川12楼2012-02-26 12:48
                回复
                  出错了,请@江山之画 把15楼删了


                  IP属地:四川16楼2012-02-27 11:45
                  回复
                    唐朝和回纥联兵收复西京长安后,回纥兵迫不急待的想要如约了,但是因为广平王李亻叔的一句话,长安百姓免于一难。(至是,叶护欲如约.广平王亻叔拜于叶护马前曰: "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 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惊跃下马答拜,跪捧王足,曰:"当为殿下径往东京.")应该说唐皇朝并没有任由回纥劫掠百姓。经过香积寺大战收复京城长安。《旧唐书李嗣业传》详细记载了收复两京的过程,如下:“与叛贼大战于香积寺北,西拒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嗣业时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为前军,朔方右行营节度使郭子仪为中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为后军。戈铤鼓鞞,震曜山野,距贼军数里,列长阵而待之。贼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我师攒矢而逐之,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入我营,我师嚣乱。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是时,贼先伏兵于营东,侦者知之,元帅广平王分回纥锐卒,令击其伏兵,贼将大败。嗣业出贼营之背,与回纥合势,表里夹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壑而死者十二三。贼帅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等收合残卒,东走保陕郡。庆绪又命严庄率众数万,赴陕助通儒辈以拒官军。广平王、郭子仪、王思礼等大军营于陕西。嗣业与子仪遇贼于新店,与之力战,数合,我师初胜而后败,嗣业逐急应接。回纥从南山望见官军败,曳白旗而下,径抵贼背,穿贼阵,贼阵西北角先陷。嗣业又率精骑前击,表里齐进,贼众大败,走河北。子仪遂收东都。”接着再来谈谈收回洛阳之后的发生的事吧。壬戌,广平王亻叔入东京。回纥意犹未厌,亻叔患之。父老请率罗锦万匹以赂回纥,回纥乃止。(《资治通鉴》卷220)
                    从这段话来看,唐皇朝同样没有任由回纥劫掠百姓。当然回纥大掠东都三日我是不否认的但是唐皇朝广平王亻叔也的确是想要阻止的,所以也请那些唐黑们不要过分的夸大事态。
                    


                    IP属地:四川17楼2012-02-27 11:46
                    回复
                      谢谢


                      IP属地:四川19楼2012-02-27 12:42
                      回复
                        且说安庆绪在失去洛阳后,逃往了邺郡。到邺郡后,又忙着四处征兵想要打回去,田承嗣等先后投奔,又拉起来一支几万人的对伍。而史思明此时见情形不太美妙便向唐廷奉上归降书,说是自己愿意率十三郡向唐朝廷投降。于是叛贼史思明又被封为归义王,仍兼范阳节度使。史思明这厮当初本来就是假降“外示顺命,内实通贼”,而这自然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758年(乾元元年),唐朝廷派了一个人到史思明的军中搞“策反”工作,这个人叫乌承恩。此人的父亲是史思明刚出道时的老上级,对史思明有提携之恩。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后,时任信都太守的乌承恩率全郡投降史思明。安庆绪败落后,乌承恩是力劝史思明反正的心腹之一。史思明反正后,李光弼知道史思明的投诚不过是权宜之计,要不了多久,他还会再叛。所以李光弼向肃宗献策,派一个史思明信得过的人(乌承恩)代表朝廷前往范阳宣谕慰问,借机做掉史思明。对于此事,《资治通鉴》有详细的记载:
                        承恩多以私财募部曲,又数衣妇人服诣诸将营说诱之,诸将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会承恩入京师,上使内侍李思敬与之俱至范阳宣慰。承恩既宣旨,思明留承恩馆于府中,帷其床,伏二人于床下。承恩少子在范阳,思明使省其父。夜中,承恩密谓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胡,当以吾为节度使。”二人于床下大呼而出。思明乃执承恩,索其装囊,得铁券及光弼牒,牒云:“承庆事成则付铁券;不然,不可付也。”又得簿书数百纸,皆先从思明反者将士名。思明责之曰:“我何负于汝而为此!”承恩谢曰:“死罪,此皆李光弼之谋也。”思明乃集将佐吏民,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万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遂榜杀承恩父子,连坐死者二百馀人。承恩弟承玼免。思明囚思敬,表上其状。上遣中使慰谕思明曰:“此非朝廷与光弼之意,皆承恩所为,杀之甚善。”
                        这个乌承恩真是个棒槌行事如此不缜密而史思明也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的又一次拉起造反的大旗。
                        


                        IP属地:四川20楼2012-02-27 12:43
                        回复
                          官军虽说收复了两京,但叛军势力犹在。史载,乾元元年的冬天,郭子仪李光弼率九节度使,领兵围攻相州。 乾元二年,诸将同围相州。是时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旧唐书李嗣业传》)在“围攻相州”之时,猛将李嗣业为国捐躯了。李嗣业“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每战都身先士卒,但终于倒在相州城下。嗣业将军死得其所不负此生。
                          


                          IP属地:四川21楼2012-02-27 12:52
                          回复

                            且说郭子仪等引漳水灌入城中,安庆绪因弹尽粮绝快要坚持不住,便向史思明求援。于是史思明又带兵救安庆绪,战局突变,几位节度使共同抵御,才勉强保住东都。这一年的三月,唐肃宗诏命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代替观军容使鱼朝恩全权指挥作战。郭子仪因为刚刚吃了败仗自然是要休整。而史思明则将大驻扎在邺南。而安庆绪此时派人搜索唐军溃败后留下的营地,又得到了大批粮草。有了粮草,安庆绪就又迫不急待和史思明撕破脸了......
                            


                            IP属地:四川22楼2012-02-27 13:15
                            回复
                              而史思明父子的自相残杀似乎又燃起了唐朝廷重新夺回洛阳的斗志 ,为了打回去唐肃宗又向回纥借兵。如果说第一次向回纥借兵是因为两京失陷,陇右军又基本上都在潼关报销完了无兵可用,唐肃宗还算情有可原的话,那唐朝第二次向回纥借兵真的是没有那个必要,结果又是连累洛阳百姓遭秧。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以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天下兵马元帅,又以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兵马副元帅,率领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合攻洛阳。此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正月。攻破洛阳后,史朝义带着他的残部逃往莫州一带,其手下也就是安史余孽田承嗣、李怀仙等人也都弃他而去,已经绝望的史朝义最后自杀而死。此战过后安史之乱基本平定。
                              


                              IP属地:四川27楼2012-02-29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