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吧 关注:178贴子:1,393
  • 6回复贴,共1

崖山: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节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公元1279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海战在今广东江门市的崖门爆发了。
宋20万人,战船千艘;元2万人,战船50艘。
宋人数虽多,却只有当落水狗被穷追勐打的命。此前宋已丢失全部陆地,宋的最后力量都囤积在崖门这个海湾里。宋太傅张世杰命部下用绳索将千余艘船一字形连成一线,等着元军进攻。“铁索连船”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发明,水战讲究灵活机动,把船固定成“陆地”,变机动为被动,焉有不败之理?从三国到明,“铁索连船”几乎成为全军覆没的代名词,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然,张世杰比曹操到底还是长进一些,元军一上来就用火攻,无奈宋船皆涂泥,并有长木阻挡,火攻不奏效,于是元军封锁海湾。十余日后,宋军水尽粮绝,士兵汲海水解渴,结果脸部浮肿,大量呕吐,胜负的天平已经无法逆转地倾向元军。
第三节、华夏的礼仪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场笑话。我们从小被告知,中华乃礼仪之邦,可现实上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缺乏最基本的教养,而且仅有的那点礼仪都来自西洋,老师也不知道哪些是华夏的礼仪。西洋礼仪属接触性,目的是表达对对方的亲密,从握手、拥抱到亲吻层层递进;东方礼仪属非接触性,如作揖和万福,目的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因此中国人学习西方礼仪学来学去也只会握手,拥抱kiss那是会起鸡皮疙瘩的。自己的礼仪没有了,西方的礼仪又学不来,于是中国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永远是呆板木呐。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华夏文明就被定以“礼乐文明”的基调而卓显于世,礼仪这个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曾无数次让外邦之人自惭形秽,如今一切成梦,华夏的礼仪随着华夏文明的陨落而烟消云散,我们只能在这里缅怀祖先的优雅高贵,回味那种居高临下的文明优越感。
一、都是正坐惹的祸[
椅子是否舶来之物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在中国出现得很晚,五代时才流行起来,至宋最终进入千家万户。五代之前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坐在席子上,不是直接坐在地上),那时候的坐姿至今依然保留在日本的榻榻米居室中,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跪坐”,其实跪和坐在古代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仪态,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是“坐”,臀部离开脚后跟“引身而起”谓之“跪”,因此“跪坐”是一种极不规范的说法,但怎么将那时的坐和现在的倚坐区分开来呢?姑且采用日本人的称谓“正坐”吧。
毫不夸张地说,正坐是中国人在礼仪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们祖先的这种坐姿,形神内敛庄重,坐着抚琴弄墨,优雅恬静,执剑而坐,则如爆发前的蛰伏,透出萧萧肃杀之气,是所谓“暴力美学”的极致。正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极能锻炼身体,东方哲学素来讲究以静制动,正坐就是这种思想最完美的体现,与蹲马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曾试着正坐看一部影碟,结果脚酸腿麻,中途放弃。因此正坐无论对人的精气神,还是筋骨都有上佳的修炼作用。国人五代前虽然喜静,却阳刚霸气,与正坐有极大的关系。五代之后,国人依然好静恶动,却因为失去正坐这个日常修行的方式,而日趋萎软散漫。
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坐姿?这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具体外现。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尊敬,正坐体位较低,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与高高在上的倚坐完全不同;人身上最不雅的地方是臀部,最脏的地方是足底,正坐臀部与足底相接,而以腿和足背着地,表示对大地的谦恭。因此在上古时代,正坐直接联系到一个人的修养,坐不好是要挨骂的。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踞坐等待孔子。踞坐就是臀部着地,两足向前张开,两膝弓起,其形如箕,名为箕踞,是最不敬的坐姿。孔子看见,勃然大怒,骂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至阴至毒之话:“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你小时候不敬重兄长,长大了毫无建树,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啊!边说着,还用拐杖敲他的小腿。当然,鉴于这两人的至交关系,也可能都在闹着玩。不过,一个侧面也说明坐姿的重要,否则,开不出性质如此恶劣的玩笑。



IP属地:重庆1楼2012-02-27 07:57回复

    现在,悬在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中国人向来讲究宾至如归,满清则更上一层,做到“敌至如归”。“爱你们的敌人”这一西方人看来畏如登天的信条,对满清以后的中国人简直就是无师自通。从康熙开始,满化的中国人已为世界基督徒们做出榜样:什么叫“爱你们的敌人”,怎么去爱。
    满清官员看到俄罗斯使团首先要求对方出示康熙给沙皇的信件确认身份。斯帕法里拿出来后,第二件让他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所有在场中国人一律跪倒在地对着他(确切地说是对着他手上的信)进行三叩九拜,磕头对斯氏带来的震撼远胜那些眼花缭乱的礼物,以至于他在后来的书中写道:“他们竟有如此不分场合的,奴隶般的举止,实在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卑贱的鞑靼。”
    俄罗斯人原本就是豺狼的同类,一试探发现满人属猪,气焰顿时嚣张起来:既然满鞑象奴隶,就把他们当作奴隶好了。礼部侍郎马喇要求斯帕法里前去拜会,斯氏断然拒绝:“作为沙皇陛下的使节,我只能被迎接,而不该去迎接任何人。”并提出具体要求:在野外搭个帐篷,我先进去,马喇跟着才能进去,帐篷由俄国人把守,没有我们的同意,任何清人不得入内。好嘛,一进清国,就支个帐篷当租界,马喇对这样离谱的要求居然全盘接受。
    有这样的开局,后面的事情当然更加匪夷所思。俄国人到达北京后,康熙命令每三日宴请使团一次,每日需用不得怠慢,这一来,俄国人吃香的,喝辣的,简直像被贡起来一样。接下来自然是有关礼仪的纠纷。接待官员苦苦哀求斯帕法里觐见康熙时三叩九拜,某官员甚至跪地恳求,希望斯氏看在他们卖力奉迎俄国人的份上,跪上一把,好让他们不受斥责。
    这里补充一点,康熙之前,沙俄已数次遣使前往满清(或后金),每次都因拒绝磕头而吃闭门羹。斯帕法里与他的前任们不同,斯氏并非贵族,甚至并非俄罗斯人(是罗马尼亚人),而仅仅是受雇于俄外交部的一名翻译,因此斯氏对礼节并没有他的前任看得那么重,而对完成任务看得较重。个人推测,他出发前就已做好礼节上让步的准备,不过由满清的奴才们求着他让步,感觉好不说,还能狮子大开口提个天价,何乐而不为?
    斯氏折磨了满清奴才整整三个月,卖足了关子才最终同意叩拜,但要求清国有更隆重的仪仗。觐见那天,斯帕法里大摇大摆地走进殿内,斜对着康熙的御座双膝跪下,象征性地低了低头,也不等喊平升,就立马站起来。上贡的时候,满清官员发现,沙俄的贡品堪称垃圾,乱七八糟的貂皮和狐狸皮,还有一些日常的玻璃器皿;康熙却欣然接受,还夸礼物隆重。等到康熙回赠时,斯帕法里又一次瞠目结舌:金银首饰,翡翠玉件,丝绸裘皮,甚至还有康熙自己穿过的一件火红狐狸皮以示亲善。而康熙赠给沙皇的礼物更让斯氏惊掉下巴:“一件钢玉凋刻,一把缀满钻石和宝石的金如意,一对象牙制品,和若干用金盒子装的龙涎香等,其中任何一件都可以抵过俄国的所有贡品。”斯氏居然要用十来个大漆皮箱才能把清廷的礼物全部装下。
    此后的日子,斯帕法里爽到消受不起,康熙宴请使团十四次,其他官员的宴请不下百次,俄国人再壮也顶不住这么吃,最后不得以把官员们的宴请全部推掉。不过俄国人提出的要求却让康熙笑不出来,沙俄要吞并整个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并且拒绝遣返满清索要的叛徒成特木尔。康熙很生气,后果很轻微。最终谈判破裂,斯帕法里满载着十几个大箱子的礼物回到俄罗斯,完成他成功出使中国的壮举。俄罗斯以十倍的价格将中国带回的物品在市场上销售,狠赚了一笔,彼得大帝甚至向英国大使炫耀康熙的赠品,让英国人羡慕得直流口水。
    斯帕法里在他轰动俄国的中国札记中总结道:“难道这就是那个在古代传说中,强大得不可思议的东方帝国吗?他现在是那样地软弱和卑贱。”并在对沙皇的报告中写道:“这个国家不具备攻打俄国的能力,大汗的Z.F是一群奴才组成的,他的国民羸弱不堪,军队的武器也很一般,我们的一个士兵可以对付他四个,而且我们的大炮可以击溃他们的骑兵.....鞑靼皇帝丝毫没有什么可惧怕的。”注意,斯氏称呼康熙为“大汉”和“鞑靼皇帝”,相比现代中国人对康熙的肉麻吹捧,这样的描述要精确得多。
    


    IP属地:重庆14楼2012-02-27 07:57
    回复
      爱就是,无论你怎么抵挡,它还是要来的东西。爱就是,无论你怎么诋毁,它还是高尚的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Windows8客户端17楼2014-06-27 23:15
      回复
        请问楼主,这是原创文章吗?非常喜欢,在哪里能看到全本.


        18楼2017-04-28 19:07
        回复
          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9-01-22 14:22
          回复
            在下觉得可以用这篇文章出版一本书。书名就叫做“中国人的传统坐姿—正坐”。楼主以为如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1-22 20:47
            回复
              要把这些华夏礼仪的思想普及给更多的年轻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1-22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