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吧 关注:55贴子:390

美德

收藏回复

  • 222.186.43.*
                  


1楼2005-04-25 21:16回复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小儿子哭喊着也要去。她对孩子说: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来叫你爹杀猪娃给你吃。孩子不闹了。当她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急忙对曾子说,猪娃不能杀,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说:大人怎能对孩子无信呢?母亲不守信用,孩子便会失信于人,答应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点头称是,和曾子一起杀了猪娃。

    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折:挫折。挠:弯曲。 
    百折不挠: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 

    激 夫 获 贵 

    眼看丈夫满为御 
    害羞感叹求离去 
    夫惭恳解竟提升 
    不逊乐妻贤内助 
    晏婴,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体躯短小,惟才干超人,名闻诸侯,而其御者(车夫) 体甚魁梧,却为俗子。 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意气扬扬,状甚自得,其妻窥状,至为感叹,是夜求御者离去,夫闻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约今之四尺二寸),名闻天下,备受诸侯敬仰,尚能谦虚,而君身高八尺,为晏婴驱车,竟扬眉得意,前途岂有可为! 御者愧甚,从而改变,谦虚和谒,晏婴称奇,追问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实情,晏婴以知过能改,遂提升御者为大夫。

    敬 亲 感 贼 

    能事严亲值佩钦 
    请看龎氏奉姑心 
    寄邻纺织犹怀敬 
    感动赤眉不敢侵 
    汉朝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敬顺尤笃。 母好饮江水,龎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强风迟归,母因渴甚,而有微词: 姜诗大怒,遂离弃得,庞氏寄住邻家,日夜勤苦纺织,以所得微资,经常买佳肴,托邻妪转给其姑,经久,邻妪始以实相告,其姑惭愧,即令其回家团聚,姜诗夫妻之孝行,因而名传四方。 时有赤眉贼路过该地,贼首呼喊: 惊大孝者触鬼神之怒,众贼未敢抢刧而过,其孝感岂不大乎。

    古代美德故事:贤妻分家劝夫的故事
    同胞手足莫伤情 
    善劝夫从忍不争 
    美德荫其三桂子 
    名题金榜显华荣 
    明朝常州吴子恬妻孙氏系一贤妇。 子恬之继母唐氏对侍子恬苛刻异常,子恬难忍,孙氏屡次劝慰,阻其犯上,迨父殁,继母私藏千金,悉交其亲生子,并将良田分给其子,子恬仅分得少许坏田,子恬愤懑,与弟争论,孙氏力劝其夫,勿因分产忤逆母亲,家虽贫,如肯勤耕当能生活,其后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财大发,而其弟好赌,田产变卖一空,无法过日,孙氏再劝其夫,迎继母与舍弟合家生活,孙氏因有贤德,所生三子皆学业成功,金榜题名。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禁言 |2楼2007-03-11 08:50
    回复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禁言 |4楼2007-03-11 09:02
      回复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禁言 |5楼2007-03-11 09:02
        回复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大意】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提示】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元景安的人,他本来是北魏贵族。公元550年,高洋灭魏,当了北齐皇帝,把北魏的许多皇亲都杀了,稍远的皇亲如元景安等人,连忙商议对策,决定跟着北齐国皇族改姓高氏,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说:“怎么能够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出处】李世民《赐萧瑀》。 

            【大意】狂风劲吹,才能显出野草的坚韧不折;动荡的乱世,才能认识忠诚正直之臣。 

            【提示】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大臣萧瑀而写的诗中的两句。唐高祖后期,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帝位,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虽然,这只是封建社会的一次权力之争,但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周敦颐《爱莲说》。 

            【大意】(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之间,却能保持洁净不污;虽洗涤于清水之中,却风姿天然,不显得妖媚。 

            【提示】这句话赞扬那些品质高洁、操守坚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还是在顺利的条件下,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灵高洁。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渐渐疏远了他,并且贬谪他。楚怀王的儿子即位后还是不用他。屈原心情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来,说:“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说:“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怀里抱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又怎么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吕氏春秋·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提示】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吕氏春秋》中用伯夷、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一种暴力代替另一种暴力,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著《史记》,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的首篇,表现出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意】人都是会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提示】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说的话。司马迁把那些“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英雄的死,视为重如泰山,而把皇帝身边弄臣之死,看做与“蝼蚁无异”。一个人总要面对死亡,但有种种不同的死,表明了种种不同的生命意义。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出处】桓宽《盐铁论·地广》。 
          


          禁言 |8楼2007-03-11 09:02
          回复

              【大意】不要因生活贫困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要因地位低贱而变更志向。 

              【提示】桓宽是西汉著名文士,他参加汉昭帝时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会上的辩论,撰成《盐铁论》,因而闻名。桓宽这句话是说,任何人在身处逆境时都要坚守自己的气节、志向和理想。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晚年在北京西郊,住着“满径蓬蒿”的破旧屋子,连一天三顿饭都成问题,但他终于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所列举的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节操的古代贤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富贵不能使心志迷乱,贫贱不能使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 

              【提示】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可以战胜各种威胁利诱,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上面这几句话是孟子在与别人辩论什么叫做“大丈夫”时提出的做人准则。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其中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他终于回到汉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失意的时候,就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一起好起来。 

              【提示】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地位高低和仕途的顺与不顺,在对人对事方面都应尽心尽力,力所能及地承担应负的职责。有能力时,多多帮助别人;能力不足时,至少要把自己管好。孟子还说过“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是说一个人处在顺境时,不应忘乎所以,背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身处逆境时,也不能因追求物质利益,不顾道义,胡作非为。无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出处】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大意】志向小就容易满足,自满了就不能再进步。    

              【提示】张载是我国宋朝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往往充满了哲理,并有唯物主义思想。这句话提示人们要进步就得立大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能放眼高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克服怠惰,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出处】石成金《传家宝·俗谚》。    

              【大意】有志气的人不在年岁大小,无志气的人虚度终生。    

              【提示】这句话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俗语,许多人都用它激励从小立志。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后为国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说,有志气的人往往从小就对自己提出较高要求,在这种志向的激励下,一生才会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    

              【出处】《后汉书·耿弇列传》。    

              【大意】有志向的人终究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提示】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大将耿弇提出攻取齐地的策略,刘秀虽然心存疑虑,但是仍然支持他的计划。后来,耿弇攻下齐地,刘秀亲自劳军,对耿弇说了这句话。当然,“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一个人立下志向之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起,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 
            


            禁言 |9楼2007-03-11 09:02
            回复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 

                【大意】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提示】两亿多年前,严寒使大部分植物灭绝,但却产生了耐寒的松柏;两千多年前,战乱使周王朝衰微,孔子发出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叹。松柏傲寒而屹立,多么像在乱世和逆境中保持崇高尊严和气节的人啊!所以,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也就是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苟活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情,只会牺牲自己以成全仁义。 

                【提示】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为了道义,为了理想,应该连死都不惧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国为民“杀身成仁”的光辉典范。近代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壮烈诗句,在刑场上发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所列举的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就是保持自己清高节操的古代贤人。如果为强权所屈服,或为不正当的名利所诱惑,只能降低自己的人格,自取其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李清照《乌江》。 

                【大意】活着就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死了也要当鬼中的豪杰。 

                【提示】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项羽冲出重围,退到乌江时,有人预备了船只,让项羽返回江东。项羽不肯,他说:“当年我带着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个人回去,即使江东父老仍然拥护我,可我有何颜面去见他们呢?”于是,项羽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她写下《乌江》一诗,赞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也暗讽南宋懦弱的政权。后来,人们多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胸怀大志的英雄气概。诗的下面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讲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处】朱熹《答巩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顶端,也还要继续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头”比喻已经取得的成就,“更进一步”是昭示人们不能满足现状,还应争取更大的进步。一个人不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能超越别人,而且能超越自我。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待写作的态度十分认真,每当他写完一篇,就贴在墙上,仔细检查,直到觉得无可挑剔以后,才拿出来给别人看。有了这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子罕》。 

                【大意】一国的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一个普通的百姓,却不可以使他丧失志向。 

                【提示】一个人与整个军队相比,其力量微不足道,但一个人一旦立定志向,就有了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气节,这是外力无法改变的。对自己,要坚守志向,保持人格尊严,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对别人,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志向,不可勉为其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处】曹操《龟虽寿》。 

                【大意】千里马虽然老了,呆在马棚里,但它还是想着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壮志仍然不会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龄的增长规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心理年龄却因人而异。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别是退休之后,无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于适应环境,保持与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积极进取,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开创出新的事业。可见,只要自强不息,正确认识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创辉煌。 
              


              禁言 |10楼2007-03-11 09:02
              回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大意】不要叹息落日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上,它依然可发出满天红霞。 

                  【提示】因为夕阳照在桑榆树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词。这是刘禹锡答好友白居易诗中的两句。他俩年岁相近,写此诗时都已进入老年。刘禹锡说,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种自然趋势,但仍应保持一种进取精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夕阳红”精神。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出处】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儿从来要自强自立。 

                  【提示】离别是人生的悲歌,怅惘而无奈。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想要表达的情义自然很多。山河路远,世道坎坷,功业难成,相聚无多。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临歧嗟叹!但这两句诗却抛开悲伤,抒发了豪迈的情感。它激励人们:面对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丧失信心。哪怕千难万难,也要勇敢面对。自强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大有所为,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屈原《离骚》。 

                  【大意】尽管道路漫长而遥远,我还是要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联齐抗秦而两次被放逐。他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主要抒发了去国离乡的忧愤愁思。这两句诗是《离骚》中的名句,表现了屈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像的世界中,诗人乘着龙车凤车,遨游宇宙,向古帝陈情,向上苍发问,不知疲倦地追寻。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后人为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不畏艰险,勇于进取。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体,以至于一言一行,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就与尧、禹差不多了,实际上是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出处】《商君书·画策》。 

                  【大意】能战胜强大敌人的人,首先应当是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 

                  【提示】这句话是关于对敌战略战术的见解,与老子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相近。强调与强敌战斗的人,必先要战胜自己,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对强敌先自气馁,则必败无疑。这一思想也适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做事情应该首先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首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无往而不胜。 

                 

                不怨天,不尤人。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不怨恨天,不责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经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别人没有善待自己。实际上,应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主观不努力,仅仅从客观找借口,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的不断努力。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会使他的心志受苦,身体劳累,忍饥挨饿,肌肤消瘦,做事情总是不如意。 

                  【提示】这里所谓的天,实际指的就是时代。这些话是强调,一个人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挫折,才能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就大业。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遭受宫刑,被认为是奇耻大辱。他几次想自杀,但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
                


                禁言 |11楼2007-03-11 09:02
                回复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出处】《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安乐之中反而会灭亡。 

                    【提示】孟子在这句话的前文中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这句话是一句总结性的话,它进一步警示人们:忧患常常促使人发愤图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而过分安乐的环境,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则容易使人安于现状,甚至导致家破国亡。隋朝的快速灭亡,唐朝由盛而衰,都与统治者过分追求享乐、丧失忧患意识有关。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上也说:“自求多福。”孔子赞赏“刚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孟子则从反面强调:“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自强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得好:“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象》。 

                    【大意】天体运行刚健不息,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 

                    【提示】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天体的运行很有规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为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周易》这句名言,自古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抵御外侮、保卫国土而流血牺牲、奋斗不已。正是这种自强意识,使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大意】到了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 

                    【提示】这一简单的话语说出了一个真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在事物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坚持原来的旧规矩而不思变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革故鼎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处】《礼记·大学》。 

                    【大意】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提示】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据史书记载,商民族从始祖契到汤共迁移过八次,汤定居于亳(现在河南省商丘东南),推翻夏朝,一统天下。《诗经》的最后一首诗是歌颂他的,说各地诸侯没有不来进贡的,没有不来朝拜的,都尊商君为长。汤的成功,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大意】沉船旁边,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树面前,成千上万的树木生机盎然。 

                    【提示】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和朋友白居易互相唱和的诗中的句子。诗中诉说他们年事已高,而一生又历经坎坷,屡遭朝廷贬谪,心中甚是不平,但仍应振作精神,看到前途的光明,如同病树前头仍然春意盎然。后来人们把这两句诗的含义进一步升华,常常寓指随着旧制度、旧传统的消亡,社会更生机勃勃地前进,新生事物如千帆竞发、万木争荣,它们不因沉舟和病树而停止前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提示】这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所作的精当比喻,和下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样,旨在强调学习的功效。学习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一代人都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从蛮荒步入文明。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不断超越和不断求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禁言 |12楼2007-03-11 09:02
                  回复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贵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敦 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122.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尚 勇 

                    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禁言 |15楼2007-03-11 09:02
                    回复

                      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 

                      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审 势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 

                      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5.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18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187.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188.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禁言 |16楼2007-03-11 09:02
                      回复

                        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


                        IP属地:北京禁言 |18楼2011-12-12 23:55
                        回复
                          网页链接 提取码:qqcd不谢链接:网页链接 提取码:qqcd失效了复制到别的帖子里就能用了。 网页链接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禁言 |19楼2022-01-14 12:23
                          回复
                            网页链接 提取码:qqcd不谢链接:网页链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禁言 |20楼2022-01-14 18:15
                            回复
                              要的+我2867594600,还有其他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22楼2022-01-16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