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今日》里林夕写到: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你,尽花光所有运气。
这说的是失恋,更是对爱情的失望。年轻时候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再来得也快,像是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一把火烧尽,一场雨又破土而出。慢慢地再长大些,爱情来得还是很快,去得慢了,再来得就更慢了,就像是发展到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
记得某一部电影里,一个年轻女孩儿突然在机场安检处问三十多岁的工作人员:“你失过恋吗?”工作人员缓缓抬起头来,笑了笑说:“你回头问问后面排队的,谁没有。”
年轻人总是觉得,恋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失恋是一件比天大的事儿。后来经历了感情炮火的洗礼,发现失恋仍然很大,但似乎不能归结为“事儿”,因为但凡是事儿都有个来龙去脉,总有一个可以了解的方法和时间点。而失恋更像是“此意绵绵无绝期”的阻尼振动,你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去针对的,像极了情绪砧板上一块硕大的鱼肉。
那么失恋究竟是失去了什么呢?根据我并不丰富但深刻的失恋体会,我觉得称之为“失恋”的这个东西,失去的是三个东西:过去的付出、现在的习惯、未来的期待。
1、过去的付出
我们在爱情里有一个默认的逻辑,就是:恋爱的目的是要走到婚姻,并且终老。当然,我并没否认这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够这么麻利打通关的实在是少数。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以一件低概率作为目标,其实数学期望值是很低的。但是又正如买彩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是中奖的那个,而爱情里所有人也都觉得自己会是小概率的一个。
同时我们自然而然把付出看做是结果的重要变量,且不说是什么形态的曲线,但至少在人们的期望里是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会不自觉把爱情看做是投资——回报的关系。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不可取回的成本。
简单来说就像是面前有一台机器,你投一定数量的钱进去,机器就会送你一份大礼。然后你先投了100,发现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你就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如果不继续投,之前的付出完全没有回报,如果继续投,又不知道会不会是套进去更多。
而无论是分手还是被分手,作为沉没成本那部分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是不可收回的。而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2、现在的习惯
谈恋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改变很多生活习惯。两个恋人之间不自觉地建立了一种相互参照和影响的体系,当这个体系被打破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力突然失去了反作用力,打破生活的平衡状态。
在失恋期,最让人难过的不是大的事情,反而是一些微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儿。正如小艾在歌里所唱的:Everything reminds me of you。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然后由此会产生“如果我们还在一起,会怎么怎么样”的联想,进而不自觉地造成对比,强化了差异感。
失去“现在的习惯”这个因素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通过再找一个人来弥补,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至少诸如无聊有人陪你说说话、逛街,有人帮你提包,早晚有人请安,拉屎没带纸有人给你送之类的事情是可以有很好替代效果的。
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恋爱衔接相当紧密,很少会有独自生活的时间,他们对于恋爱的期望和希望从爱情里得到的更多是保持恋爱所养成的习惯。如果从之前文章里所提出的三个需求的程度来看,就是一直满足陪伴需求。
之前听人说,失恋不过是青黄不接。但我一直认为失恋期不能简单定义为上一段恋情结束到下一段恋情开始这段时间,因为失恋是一个心理状态,并不能简单用生活状态来定义。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新欢虽欢,但毕竟是欢,旧爱已去,但终究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