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困红楼吧 关注:170贴子:3,481

从今日起,本贴吧改为本人的个人贴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


IP属地:广东1楼2012-02-28 17:00回复
    管你鸟事


    IP属地:广东3楼2012-03-03 22:26
    回复
      IP属地:广东4楼2012-04-29 11:25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423545783


        IP属地:广东5楼2012-04-29 11:28
        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12-04-29 12:03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462427872


            IP属地:广东7楼2012-04-29 18:41
            回复
              看电视
              文/杨年松
              我们村有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那时我才五六岁。那时候想拥有一台电视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也就是有钱的人家才可能有电视,而且还是黑白的。有电视的人家好像威望很高,反正很有面子。因为很多人经常到他家看电视,当然得听他指挥。
              那时候想看电视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当时村里就那么一台黑白电视,总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看电视的时间只有晚上才行,白天也都别想,因为白天大人们都干活了,只有小孩在白天对那台电视蠢蠢欲动,真想把那家伙搬到自己家里来,就算不知道怎么打开也能饱眼福。有时候有电视的人家也不经常打开给我们看,全看那一家人的脸色,因为每次人满为患都给那一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可能是为了节约用电,在当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不可能厚着脸皮挤破别人的家,只有顺其自然罢了。
              想看电视的话,要趁早来,也不能太早,太早了必须得等;也不能太晚,晚了就赶不上电视剧,也没地方挤,就算能挤也只有踮起脚尖看。看电视的人经常多得不像话,而且房子小,又是吊脚楼,害怕倒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后果不堪设想。记得当时我和姐姐还有我的妹妹经常在吃完饭后点着火把或煤油灯到别人家里去看电视,心情相当急迫,就像当年红军为了赶到泸定桥一样急迫的心情,不过我们还带着兴奋。当我们赶到的时候,屋子里已经装满了人——人头攒动,黑压压一大堆人。因为我们来晚了,根本没有板凳坐下,只能乖乖地站着,而小孩子可以在最前面一排坐在地板上,以45角度抬头眼巴巴地看电视,无人给你难看的脸色,所以我就很高兴地蹲在最前面一排看电视。大人们都是站着,有的抱着小孩或是把自己当成骑马一样让小孩骑在肩上。难受的是大人,舒服的是小孩。
              我记得那台电视很小,只有巴掌那么宽,但是特别厚,屏幕是凸出来的,像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那东西很奇怪,打开电源,就看见屏幕上慢慢地出现很多雪花,还有沙沙的响声,看不见里面有人出现,但经过一番调整过后就可以看见电视里面有人在做事。有时我们看到电视里的人正在打打杀杀弄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电视突然莫名其妙地坏掉看不见人了,大家都在叹息,恨不得把那电视给吃掉。当时我们村里没有所谓的师傅,大家也束手无策,只有那些初中毕业的年轻伙子到电视旁边东敲一下西敲一下,然后就看见电视里面有人在说话,这样大家才松口气。
              我不记得当时大家都看什么电视剧,总是会看到大人们看电视时突然笑得前仰后合,个个脸上堆满了笑,把我也吓了一跳,我觉得很奇怪,然后自己也傻呵呵地跟着别人一起笑。那部电视剧完一集的时候有人唱着:“大河向东流······”现在想起来原来是《水浒传》。我们经常把那部电视剧叫做“水许传”,而且“传”字也是读第二声。我还记得当时已经开始广告有脑白金,但大家也不讨厌脑白金的广告,觉得广告也很有意思。
              我们小孩子把电视看完后,第二天跑满了村寨上,用木棒叫大人们削成刀枪的模样,把自己当成电视里的人物,然后开始打打杀杀,玩得不亦乐乎。这就是我们看电视的目的。小时我们都认为电视剧里面的那些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不可能演得那么逼真,也不可能有人无聊了去演那玩意儿,所以我特别迷恋那发生在过去的真实。后来听人说,电视里的人,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是如今的导演和演员闲着无事做去装神弄鬼,他们现在还活着,而且还活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就怀疑,哇塞,那些人太有才了,竟然可以装成那个样子,让人哭笑不得。当我明白电视剧都是导演和演员他们精心安排拍摄下来的假动作和虚伪的对白后,我对电视的迷恋没之前那么严重了。后来我明白,越是看清现实,就越觉得世间虚伪。当然那时候是个小屁孩,什么也不懂。
              


              IP属地:广东8楼2012-04-29 18:51
              回复
                霸气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4-29 18:55
                回复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  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  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  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  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 扯 如果多加一个字 那就是 蛋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  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  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  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  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  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  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IP属地:广东11楼2012-04-29 18:58
                  回复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高考阅读和诗词鉴赏答题公式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IP属地:广东16楼2012-04-29 18:58
                    回复
                      ...


                      IP属地:江苏18楼2012-05-12 21:23
                      回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8181.htm


                        IP属地:广东19楼2012-05-19 18:55
                        回复


                          IP属地:广东20楼2012-06-12 15:26
                          回复


                            IP属地:广东21楼2012-06-12 15:27
                            回复


                              IP属地:广东22楼2012-06-12 1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