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楚水吧 关注:28贴子:1,243
  • 8回复贴,共1

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活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的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这样就产生和累积了地理知识。例如在<<夏小正>>一文中记录了1年12月中每个月的天象,物候,以及人们在该月中所应该从事的生产和活动――这种历法就是后世所谓“月令”的发端。如果我们去除掉其中所包涵的神话历史传说,那么我们可以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观象授时的方法来确定季节和编制历法。又例如,在殷墟甲骨上出现了象“大雨”,“大辄风”,“大风自北”等等的天文记录。而从<<诗•大雅•公刘>>中,我们知道周朝时期就有君王与平民懂得如何开发疆土,改造环境,在不同的地形部位进行耕垦――出现了象冈,原,隰等地形分类名称。甚至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所有古代的城市文明的建设,特别是都城建设选址,都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几乎都位于河流两岸或者河岸的台地上,以作生活与城防之需。

然而,环境对文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结构性的物质基础,正如文化对环境来说是体现了创造主体的本质力量一样。然而,合一物质基础与一本质力量之两说,则彻底言明之文化在创造期间的前后,都把环境当成了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象征方式。这正如孟子所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孟子•滕文公上>>)。所谓文化者,就是古人所称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一阴者,有恒心者也,而一阳者,谓有恒产者焉。此种象征方式,全部以治地之法,即“助法”为其发展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诗三百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孟子一致强调『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的含义了。“经界”正是行仁政的结构性物质基础,也就是文化在一定的“封邦建国”的统治模式下,对环境之一理解的必然意识。而这一意识是奠基在“天子以为道而为政”的政统结构当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圣贤崇拜的原始痕迹的延伸。

况且孔子也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中国文化,一言以毕之:曰君子之道也,也就是“共同”强调一文一质的双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恒产有恒心可谓之一文一质的具体体现;更是行政之要。有政,有德,再加之於“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则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也。这其中还包括了各种形式或形态的政治体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家族政权意识合而为一的三纲五常与封建制度。我们都知道宗族的首长,在古代被称为族长,宗长或族正。一宗族有一长。宗族的支脉,称为房,其长则谓之房长。族长与宗子本来是合一的(在宗法制度下),王权(政治权)与宗权(以仪式,祭祀为象征)也是合一的。但到了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有云曰:『恶(无)有处家而得罪於家长而可为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家中得罪了家长即一切事办不成。由此可知,家长在古代享有长老权。另外,中国传统的君权意识,其实就是全社会的家长权,而父权就是家族内的君权。孟子说:“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礼记』说:家齐而后国治;荀子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土篇>>)。在这些言论中,都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中之基本的两大系统:一是君统(政治制度);宗统(家族制度)。并且君统与宗统合一;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关键所在。秦汉以后,中国传统政治虽然表现在大一统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但在社会政治的实践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保持着区域性的纪律性(即所谓无为而治)的政治。然而自治自律的基层单位就是宗族与家族。于是,不是环境槊造了文化,反而是文化的基本因子槊造了环境的“历史性的”特殊意义。



1楼2006-10-28 18:29回复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先民对环境的认识是根据如下的历史传说,即孟子所云: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
        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
        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禹疏九河;瀹济,漯而
        注诸海;诀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在这段文中,所谓洪水横流,草木畅茂,兽蹄鸟迹之道皆是中国先民对上古环境的具体意识;而此具体意识在“圣贤传统”意识的“熏陶”下而赋予原始“中国”的开发的功绩归于尧舜禹的“讨伐”之政之功也。这就是孔子所称道的“君子之五美”(参:<<论语•尧曰>>)也就是孟子所意识到的:「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先民似乎认定环境的开发就是天下或“中国”的开发,并且是在“治天下”的前提下反映出来的。而治天下的意义则表现在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的关系,这关系体现在治人与治於人之间的矛盾对立的统一当中。简言之,中国文化对环境的基本意识是:因为有了圣贤传统,才有天下,有九河,有九州,以至有“中国”――这句“结论形式”也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合道统,政统,区统,体统以及“文统”等传统而在封建的区域规模上“凝积”而成。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环境对文化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结构性的物质基础,而这基础不单单是纯粹的经济生产罢了,而是一种合族权君权为一之“封建”内涵的井田制。
     
     当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①。然而,这里所要谈的实际上有两点:(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区域”;(二)更重要的是,理解中国历史的文化发展,就是一种“从世界范围来看”的“中国的”文化发展。前一种的理解带有考古学研究的意味;后一种的理解是在中西比较之跨文化研究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学术思潮。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可以重叠式研究,也可以是平行式研究,更可以交错式的研究。然而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研究,其了解的过程与结构都是以普遍的学术意义来具体研究本国传统文化的环境发生的本质性意义及其特征。这些学者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发生期的地理因素的客观性,其实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普遍谈论,或言说的;并且往往无意识的反映出具有因果关系的先验性论述模式。但在我看来,这种具有因果关系的,带有类推法之逻辑形式的论述模式,只能存在於逻辑过程及其逻辑结构当中;然而若要表达历史性生活或生活性历史这种动态过程,则是行不通的。

     这里有几点要弄清楚的:(A)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这只不过是一种“信念”罢了;说明或反映了相对主义(者)的态度或其对世界整体的理解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出“相对的”或“绝对的”真实意义之实在性。所谓客观生活,只不过是人类在面对一大堆不了解其自身创造的精神观念以及物质形态后――包括了在这两者当中所作的各种选择方式――的,自我解构环境世界与人类的总体方式。这就象为什么孔子特别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或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前者不单单只是谈“政”与“德”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谈:治人於天下之於德的“功效”;而后者谈的是周礼对各朝代之政法的影响。前者所要表达的“政”不是纯粹的“人政”,而是象古人所意识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政。② ;(B)在中国古代的先民里,没有绝对脱离人的“环境条件”,也没有以环境为基础的生存意识;而是全面强调天(道统),地(“文”统),人(政统)的辨证关系――也就是古代人所谓的“三才”。这“三才”的宇宙意识在先秦逐渐强盛;到了秦汉有发展,综合,甚至升华的趋势。这“三才”的总体意义,也就是先秦在<<易•系辞下>>中所谓的“物相杂,故曰文”(正义曰“言万物递相错杂,若玄黄相间,故谓之文”),也就是<<尚书•大传>>所云的“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人道政而万事顺成……”,更是孔子所强调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种总体意识,到了秦汉的时候,具体化的表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里: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
         ,运行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
         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一句话,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常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天经地纬”之纲,通常以“术”,以“数艺理命”,甚至以“名教”等等的形式出现。到了秦汉以后就形成了经学易学化或理学化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人士对环境的认识一直逗留在“封建性的自我解构”当中,彻底失去了实在的意味,而形成了“方位性之术理”。(C) 即使我们不谈人类的本质力量对环境的影响力或特殊或超越等等的地位性作用,就从『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生产』这句话来说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我们也很难从农耕的经济意义或政治意义的纯粹性质及其条件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地理性作用。这是因为我们谈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发展,而不是了解中国文化区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我们所要理解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因素”与历史因素(并非条件),或者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之发生及其发展的本质性因素。

     
    


    2楼2006-10-28 18:29
    回复
      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内殓


      4楼2007-09-17 19:42
      回复
        • 118.122.252.*
        4楼的大白天不要出来吓人啊,吓死我了


        5楼2010-04-29 12:53
        回复
          • 124.135.234.*
          回复:5楼


          6楼2010-06-17 08:39
          回复
            • 123.135.124.*
            reg


            7楼2010-06-30 13:55
            回复
              想要知道 地理对文化的影响 怎么没有看到 解释哈嘛


              IP属地:四川8楼2010-10-15 17:13
              回复
                回复:5楼
                哈哈~~~


                9楼2010-11-01 16:53
                回复
                  楼主的答案很及时的出现啊
                  谢谢楼主啊


                  10楼2010-12-23 1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