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膛手杰克吧 关注:6,554贴子:88,783

回复:【技术贴】西方艺术风格研究--哥特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IGHT - Cylindrical pinnacle capped by a cone. 覆有圆锥体塔尖的圆柱形尖塔
【RIGHT】example:




IP属地:山东16楼2012-03-01 12:26
回复
    2. 字体
    “Gothic”一词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IP属地:山东17楼2012-03-01 12:27
    回复
      其次,Gothic作为形容词加在艺术或服饰等之前,就可以指称哥特式艺术或哥特式服饰等一切被认为有哥特味道的事物。


      IP属地:山东18楼2012-03-01 12:28
      回复
        3. 文学
        “对哥特趣味的日渐崇尚不过是思想意识发生巨变的征兆,它终究演变为浪漫主义运动。”
        ——Devendra P. Varma《The Gothic Flame》
        Varma认为,在英语中“哥特”一词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8世纪,主要具有野蛮、中世纪和超自然三种含义。
        在约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中,哥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亲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哥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
        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哥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
        


        IP属地:山东19楼2012-03-01 12:29
        回复
          【相关背景】
          在哥特式小说,可以看到哲学、基督教《圣经》、古希腊罗马文学以及戏剧的影响。如古英语时期著名史诗《贝奥武夫》、莎士比亚悲剧(城堡、鬼魂的加入,坟墓、血腥、死亡……)、《浮士德》等。
          “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
          ——莎士比亚
          (日尔曼民间传说,浮士德用灵魂同魔鬼做交易。)
          “浮士德成了哥特小说中的原型人物,而‘浮士德式交易’至今仍是哥特小说最突出的主题之一。”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IP属地:山东20楼2012-03-01 12:30
          回复
            【产生、特点及意义】
            1764年,英国作家Horace Walpole创作了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充满罪恶、暴力的《The Castle of Otranto》,因其副标题为“A Gothic Story”,开创西方哥特小说的先河。
            厄斯特雷克曾评价说,Walpole是最早将“哥特”一词引入文学领域的作家,“城堡是哥特式的,恐怖和迷信是哥特式的,骑士制度和中世纪是哥特式的……尤为重要的是,Walpole伴随着他的哥特式的鬼怪故事和草莓山庄的建筑脱颖而出了。”
            “‘哥特式’小说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虽然采取了不合理的怪诞形式,还是企图反映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它对继起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正和这一点有关系。神秘、怪诞、痛苦的恐怖,以及其他类似的特点,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发展。他们继承了‘恐怖神秘’小说所包含的社会批判的成分,并且把它们深刻化。他们也采用了以哲学理解来处理怪诞成分的手法。”
            ——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
            哥特小说的怪诞特征包括鬼魂、幽灵、巫术魔法、异境、死而复生等。
            自文艺复兴起,艺术家们用怪诞一词来称某种滑稽的欢乐,无所顾忌的古怪和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时产生的一种险恶的预感。18世纪以前,它的主要意思是“超自然”、“奇特”、“荒诞”等,18世纪后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它还含有一定的现实和真理的成分。
            其中,雨果是谈论怪诞的浪漫主义时代里最值得关注的一位作家。
            “一方面,它创造了畸形和可怕;另一方面,创造了可笑与滑稽。它把千种古怪的迷信聚集在宗教的周围,把万般奇美的想像附丽于诗歌之上……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很容易联想到卡西莫多的形象。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正属于哥特体小说。
            


            IP属地:山东21楼2012-03-01 12:31
            回复
              【相关推荐】
              不能不提的是爱伦?坡。喜爱哥特体小说的可以去读他的作品集,比如短篇小说集《Tales of Grotesque and Arabesque》。顺便提一下他的不少作品中也透出强烈的唯美主义色彩以及颓废派(典型如拜伦)文风,比如诗歌《Annabel Lee》。(其实爱伦?坡就是个唯美主义者)
              另有我很喜欢的两本,《呼啸山庄》与《魂断威尼斯》。和《巴黎圣母院》一样,我想前者不用多介绍了吧...... 《魂断威尼斯》 BY 托马斯?曼(Thomas Mann)
              在《魂断威尼斯》(又译作《威尼斯之死》,1912)中,成熟的名作家古斯塔夫?冯?亚森巴赫让想象中道德上的疑点服从于防古典艺术的严格的伦理和美学的要求,他的生活处于理智的严格掌控之中。然而,在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过程中,他的理智堡垒受到了猛烈冲击而最终崩溃。而引发这场冲击的则是一个美丽绝伦的14岁波兰男孩塔齐奥。塔齐奥也在威尼斯与家人一起度假。亚森巴赫窥视著塔齐奥的一举一动,男孩那如同古希腊雕塑般美丽的容貌一开始似乎只是印证了作家关于美的理想。然而,亚森巴赫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自拔。原本保守克制的作家完全迷失于自己对男孩的迷恋之中,他每天坐在海滩边就是为了看到塔齐奥在那里戏耍,他在城里散步也是为了能碰到塔齐奥,他甚至涂脂抹粉,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使自己看上去年轻一些。亚森巴赫同塔齐奥之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当亚森巴赫从熟人那里得知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时,他却选择了留下来,只为了每天能看到塔齐奥。终于,亚森巴赫也病倒了,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刻,他仍然望着他心中的美少年在海滩上玩耍,而塔齐奥也似乎在远处召唤他“进入那无限浩瀚的富饶前景之中。” 这本小说也许称不上“好看”,也并非如上所说的典型“哥特”。推荐给感兴趣的人欣赏——因为它的意味深长,因为其中死亡意象的运用,或者说死亡美学的体现。
              


              IP属地:山东22楼2012-03-01 12:32
              回复

                这本也推荐下吧,我拍的千辛万苦买到的英版《The Vampire Armand》,Anne Rice吸血鬼系列中我认为最好的一本。当然成名作《夜访吸血鬼》也不错。
                


                IP属地:山东25楼2012-03-01 12:34
                回复
                  这就说到哥特小说中的又一个典型象征,吸血鬼(vampire)。在欧洲,从历史开始的时候起,吸血鬼的传说也同时蔓延。成千上万的人们相信这一传说并在黑暗里为它颤抖。理论上来讲,所谓吸血鬼,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的死尸。他没有心跳和脉搏,没有呼吸,没有体温,而且永生不老。同时,他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会交谈, 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他害怕日光,当艳阳高照,他就躲在棺材或装满坟地泥土的箱子里,由老鼠护卫,睁着眼睡觉;他皮肤苍白,犬齿尖利,嘴唇猩红,指甲很长,双手冰冷,极有腕力。他能通过心灵感应与同类取得联络;他能像在古堡上飞檐走壁。当他离开巢穴,狗吠狼嗥;当他潜入民居,守夜的人立即昏昏入睡。
                  这些传言渊源已久,斯托克(Bram Stoker)出色地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写出的作品《Dracula》在此后成为吸血鬼神话。斯托克从以往的作者那里吸取灵感,但是在他前人中,没有一个作过像他一样充实丰富的描绘。


                  IP属地:山东26楼2012-03-01 12:35
                  回复
                    斯托克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
                    19世纪以吸血鬼为题的哥特文学盛行,如波里杜利的《吸血鬼》,科勒律支的《克里斯特贝尔》,济慈的《无情美人》等,它们都属哥特文学。
                    在这顺便提下,与哥特文学可说是脱不了关系的两位著名作家,颓废派的拜伦与雪莱。他们都对人类的阴暗面非常感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1816年夏,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24)、玛丽?戈德温(Mary Godwin,19,同年与雪莱成婚,成为玛丽?雪莱)、克莱尔(Claire,18,原名Jane Clairmont,玛丽的妹妹,已怀有拜伦的孩子)、拜伦(Lord Byron,28)和他的私人医生约翰?波里杜利(John Polidori,21)聚集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五个年轻人着迷于一本叫《Fantasmagoriana》(Tales of the Dead,1813)的小说集,于是拜伦提议每个人创作一篇鬼故事。这就是玛丽?雪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818)和约翰?波里杜利《吸血鬼》(Vampyre,1819)的由来。
                    其中,波里杜利的短篇小说《Vampyre》被公认为吸血鬼小说的鼻祖。它由拜伦将情节粗略告知波里杜利再由后者自己创造而来,首次发表在1819年4月的新月刊(The New Monthly Magazine)上。大概为吸引读者,当时署名为拜伦。后拜伦否认著作权。稍候拜伦也将自己的原始想法写成了《断章》(Fragment of A Novel),但没有写完。
                    然后来了Anne Rice。尽管褒贬不一,她著名的吸血鬼系列还是部杰作。向感兴趣的人推荐编年史(《The Vampire Chronicles》)1、2、3、4、6。另,《夜访吸血鬼》有声书相当不错,可以去找来听听。
                    


                    IP属地:山东27楼2012-03-01 12:35
                    回复
                      4. 音乐
                      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 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人的声音就是灵魂本身的声音,它在本质上是内心生活的表现,而且它直接地控制着这种表现。因此,人的声音是完美的。
                      —— 黑格尔
                      20世纪80年代初,一股新哥特文化运动渐渐在英国兴起并被大众所关注。音乐在其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一种脱胎于70年代末PUNK/POST PUNK音乐的新音乐形式出现,后来被公众称之为“哥特”。最早使用“哥特”这个术语的是英国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Anthony H. Wilson。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先前朋克运动(punk) 的延续。不论如何,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 展现其影响力,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
                      有评论家撰文对这股新哥特文化运动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渊源上讲,新哥特文化运动明显受益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它们同样充满个人情感:浪漫的爱与失落,同样以死亡、毁灭和黑暗历险为主题,这些都能在哥特小说中找到参照。新哥特运动在英国的诞生和兴起是因为它很好的扮演了一种融合音乐、电影、文学、美术和时尚的综合艺术。
                      当然,哥特音乐并非仅局限于英国。在隔海相望的美国以及德国等欧洲诸国,黑暗血脉无处不在。
                      鉴于大段资料比较无聊不适合初期接触者,也并非这篇概述风格的文章目的所在,历史背景就介绍到这。如果想要更详细的,网上可以找到。
                      关于其各分支比如EBM(Electronic Body Music)、Dark wave、Synth-pop、Dark folk、Cold wave等等,个人感觉之间的界限模糊(更何况一些看来似乎是另一些的发展延续),加之不少团体都具有十分综合的音乐元素,因此作为一般的爱好者不必深究,在本篇中也不再详述。


                      IP属地:山东28楼2012-03-01 12:36
                      回复
                        【几支著名歌特阴暗乐队介绍(网上搜集)】 Autumn Tear 秋之泪
                        融合了圣歌,古典音乐的彻底的悲剧化、交响化的音乐。他们同时受到Dead Can Dance, Stoa, Enya等影响,交响式的编曲很容易唤起聆听者们强烈的悲伤、寂寞的情绪,灵魂中的黑暗奔腾而出。代表作《给垂死的孩子的爱情诗》三步曲。
                        Bauhaus 包豪斯
                        绝对可称得上是Gothic Rock的鼻祖。标志着一个低调亚文化的真正诞生。声乐、戏剧和金属、电子的成分使他们的音乐情调十足,旋律萦绕心头使人濒临迷幻之境。
                        Christian Death 基督之死
                        歌特界最重要的乐队之一,他们是歌特一族中最具实验性和情节变化性的,缓慢的riff虽然不够死亡,但不祥的合成背景效果、灰暗的歌词,反宗教的感***彩,使他们在死亡金属圈子里独树一帜。多年来,乐队成员几经更换,前后近三十张的专辑在风格上也很难再以歌特来概括,但反宗教、激进的政治色彩却一直不改。(Williams(乐队灵魂拉)的才华没的说-都乱流拉,音乐中
                        Dead Can Dance 死者能舞
                        与BAUHAUS、THE SISTER OF MERRY等齐名的澳洲歌特乐队,他用“氛围流行乐”和“世界节拍”的音乐手法将欧洲的民歌,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他们的音乐中充满失落的美丽、遗憾、悲哀、激励和高尚,充满为获得有意义的存在这一人类永恒的目标。
                        Death In June 死于六月
                        Death In June,一个永远讨论爱与死亡主题的乐队。听他们的音乐仿佛象征性的参考了古老的祭礼并成为了一个自我放纵的异教徒。早期的Death In June比较具有实验性,各方面做的非常出色。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NICK CAVE和坏种子
                        Nick Cave这位"歌特之王",从早年的异类狂魔形象,到今日悲天悯人的播爱者,他一直都是人们最熟悉的哥特形象代言人。Dead Nick十五年来在黑色大地上留下的这串深深的脚印,证明了他永远都是我们紧紧追随的歌特君王。
                        The Cure 治疗
                        漫不经心的朋克流行乐到哥特式的舞曲摇滚--一种由他们创始的乐风,偶尔流露出的流漫感,忧郁的世界观,充满焦虑不安情绪的歌声和缠结变幻的吉他演奏创造了The Cure的招牌声音,他们的音乐让人领略到力量、热情和挑战性,呈现出孤寂、社会疏离与绝望的色彩,并配之以令人闻之起舞的节拍。
                        The Fields Of Nephilim 堕落天使之地
                        来自坟墓深处的声音,诗一般优美的歌词,音乐中凝重黑暗而压抑的气氛,使我总是用特别的眼光看待这只乐队。解散后,灵魂人物Carl McCoy的单飞也一样令人敬重。希望Nephilim这个名字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The Sister Of Mercy 仁慈的姐妹们
                        许多人心目中歌特音乐最好的代言人,诡异不安的鼓机节奏营造出一片稀薄但坚硬的黑色背景,略带异域色彩的吉它声响急速地穿插于亳无表情的演唱和沉厚压抑的贝司音效支撑起的空间里......
                        The Swans 天鹅
                        从存在的那一天起,The Swans这支乐队一直保持着地下音乐的**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值得尊重的。近10年来的创作和早期在音乐风格,表达方式,结构等许多方面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乐队一直保持着曾几何时歌特音乐原始,诚恳的面貌。Swans的优秀唱片很多,有些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建议去找来乐队1987年以后发行的任何唱片,相信你会喜爱上他们。


                        IP属地:山东29楼2012-03-01 12:36
                        回复
                          【个人推荐】
                          Lacrimosa 以泪洗面:



                          IP属地:山东30楼2012-03-01 12:37
                          回复
                            这个名字来自莫扎特安魂弥撒的最后一个章节。就算你不爱哥特摇滚,也会被他们的古典气质与极至悲伤打动。
                            当初慕名而去,一听就觉震撼。略为遗憾的是不懂德语歌词,一定有许多含义无法领会。但换而言之,Tilo Wolff坚持使用德语,这本身就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一种神往和景慕。德国,哥特重镇,Lacrimosa...他们专辑不少,好的歌很多,也不一一举了。在此尤推我的最爱,概念专辑《Elodia》,1999震撼哥特界——187人演奏、伦敦交响乐团、教堂唱诗班、三幕式歌剧、历时14个月、宿命感、极度悲伤、悲歌之王......绝对的惊世骇俗。


                            IP属地:山东31楼2012-03-01 12:38
                            收起回复
                              -----------------------------------完------------------------------------
                              插楼的


                              IP属地:山东32楼2012-03-01 12: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