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吧 关注:88贴子:2,860
  • 8回复贴,共1

对话斯皮尔伯格:骑着《战马》重返电影黄金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重庆1楼2012-03-02 13:08回复

    忠于直觉快操作
    ——“像《E.T.》、《战马》这类“快操作”的片子,或许更能表现我原始的创作初衷。”
      灵感和直觉是艺术创作的根源,然后就要忠于这份直觉,用妥贴的形式、可期的时间来创作作品。“李白斗酒诗百篇”所体现的,正是艺术家异于常人的才华与洒脱。精雕细刻是必需的(不过需要谨防矫枉过正),但“手快”更是重要的才能,对于要进入商业流通环节的电影来说尤其关键。快速立项、快速拍摄的《战马》,正是斯皮尔伯格忠于艺术直觉,一鼓作气的成果。事实上,斯氏长期秉持“快拍”原则,即便是《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巨制,实拍时间也高度压缩,不仅是(产品)成本控制上的考量,也是(艺术品)创作上的良策之一。

    这部“快操作”的《战马》最终获得学院评委的青睐
    时光网: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祝贺您的《战马》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斯皮尔伯格:谢谢。
    时光网:很多观众都想知道:从一部儿童小说到到如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战马》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直到取得今天如此优异的成绩,能否分享一下?
    斯皮尔伯格:影片拍摄耗时很短,我几乎对此感到很心虚,因为最终,我们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提名,我很高兴能取得如此成功,也心存感激。这是段很短暂的“旅程”,之所以我很强调“短暂”,是因为我此前的许多作品都是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的,不仅包括实际拍摄制作,还包括创意、筹备、剧本、选角等等,有时候我还要花很长的时间让我自己准备好,去胜任导演的角色。而这次《战马》则非常快。无意中我得知伦敦有一部舞台剧叫《战马》,无意中我又通过我的助手凯瑟琳·肯尼迪得知这部戏改编自198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我读完小说,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便飞去伦敦,和我太太一起欣赏了那部舞台剧,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是一次很棒的体验。回到家我立刻决定,尽快开始着手电影版《战马》,而七个月后我们就开拍了。

    《战马》的拍摄过程只用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
      剧本创作只用了六、七个星期,我选择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演员,像是饰演艾伯特的那个男孩(杰瑞米·艾文)。总之,突然间,这部电影就开始制作了。在我所有电影中,《战马》是制作速度最快的影片之一,仅次于《E.T.》。我想中国观众应该很熟悉《E.T.》,它的拍摄也非常快。有时快速拍摄一部电影会让我的状态更好,因为我就不用大费周章、为了一个更好的想法而绞尽脑汁。对我来说,我希望拍电影时更多是靠直觉而不是反复推敲。所以像《E.T.》、《战马》这类“快操作”的片子,或许更能表现我原始的创作初衷。
    时光网:还有可能是因为《战马》的故事“找”上了您?
    斯皮尔伯格:嗯,没错,可以说我们是相互看对眼了,我看上了这个故事,而故事也适合我。


    IP属地:重庆2楼2012-03-02 13:09
    回复
      学会改编 ——“对电影版《战马》来说,我们遇到的限制要远比小说、舞台剧都大。”   改编,一直是舞台演出及电影制作的基础工作。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学和戏剧,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题材。从《大白鲨》到《战马》 ,斯皮尔伯格的大多数代表作都是改编类电影的范本。纵观《乱世佳人》《罗生门》《豹》《教父》等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经典,成功的诀窍都在于借用文学母本之魂,删繁就简,以电影独有的结构、语言、技巧,将情节压缩在两个小时的声与画之内。而如何选材、如何用电影这一独特的工艺来“烹饪”,则就是考验导演功力高低的关键。

      面对《战马》原著与舞台剧的童话式处理,斯导则更倾向于真实与浪漫并存 时光网:很多观众都很好奇,在《战马》搬上大银幕的过程中,您对原著或舞台剧的内容做了哪些取舍,标准是怎样的?
      斯皮尔伯格:首先你要知道对于战马乔伊和男主角艾伯特,小说的叙事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以战马乔伊的视角展开,通过它的旁白展现,然而我不认为如今的电影观众还对能说话、乃至能思考的马感兴趣,不管是用哪种语言,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拍出一战那种真实的氛围来,让观众把它当做一部真实的电影,而不是奇幻片。即使这部影片有点被浪漫化了,不是一部典型的战争电影,而包含了浪漫的元素,我并不想采用小说使用的叙述方式来拍摄《战马》。舞台剧版本中没有使用真正的马,而是很高明地以木偶代替,但那是一种戏剧化的诠释,所以对电影版《战马》来说,我们遇到的限制要远比小说、舞台剧都大,我们要在银幕上再现真实的景观,真正的大自然、真正的蓝天、真正的大地、真正的战争场面,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个挑战。

      舞台剧中的战马乔伊是拟人化的,而斯导则更想要展现动物的真实情感 时光网:迈克·莫波格(原著作者)之前自己试写过剧本,他还雇过一个职业编剧,请问为何将一个基于儿童原著的简单故事改编成剧本却这么难呢?
      斯皮尔伯格:几年前我就认定这是个完美的剧本。如果你足够用心,就像剧本作者理查德·柯蒂斯一样沉醉于故事之中,你就会每时每刻受到启发,更好的点子会涌现出来。但如果你对故事并没有感情,只是为了拿报酬而写剧本,即使你是个职业写手,那也只是在工作,并非用心灵创作,很难有所启发。而理查德·柯蒂斯则真的受到了启发,他能体会乔伊,能体会艾伯特,他也了解1914到1918年间那些年轻的男孩所做出的牺牲。此外他还是个英国人,要知道美国只不过是在1918年临近一战结束才加入的,但英国人一开始就和法国人一起对抗德国人的。


      IP属地:重庆3楼2012-03-02 13:10
      回复

        要不断挑战自己
        ——“《战马》讲述的是动物对人由心而生的信任,很少有电影这样讲故事,特别是里面的动物还不能说话,这确实是个挑战。”
          “电影是欺骗的艺术”,又是“每秒24格的真理”。不同于文学上任由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力信马由缰,斯皮尔伯格驾驭的战马,则需要利用实打实的景象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依靠演员的表演(包括不会说话的动物)、运用不同的镜头,借助蒙太奇技巧,综合地架构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由“视觉残留”原理串联而成的世界。电影之所以有趣而迷人,就在于它的这种魔力。

        《战马》中的战争戏没有走《拯救大兵瑞恩》的残酷写实路线
        (图为斯皮尔伯格在《战马》拍摄现场)
        时光网:《战马》是一部一战题材的电影,却又和您之前的战争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很不一样,您觉得《战马》到底算不算战争片呢?
        斯皮尔伯格:我觉得《战马》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是一部关于人性、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很深的情感联系的电影。许多人会对猫、狗、鸟之类的动物产生很深的情感,但很少人会谈到与马之间的情感,毕竟在家里养一匹马可是有难度的,事实上你最好别尝试这个,感觉并不好。但同时人们似乎很信任动物,甚至会与它们分享自己的秘密、吐露心声、寻求慰藉,而这种人对动物的信任是由心而生的,《战马》讲述的则是动物对人由心而生的信任——很少有电影这样讲故事,特别是里面的动物还不能说话,因为我也不想拍会说话的动物,这确实是个挑战。

        怎样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保护马匹的安全是斯导面临的艰难挑战
        时光网:在影片中段以及整个故事中,您总是将战马乔伊置于压力重重的险恶境地,我不得不好奇,像您这样爱护动物的人士,是如何避免让它受伤,同时又令观众感觉到异常真实的?
        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有许多看似会使马匹受伤的危险场面,事实上那是源于打光角度、摄影机位置以及后期剪辑的效果,产生了看上去很危险的错觉,但我们希望观众能了解,我们不会将它们置于险境,我也不会伤害任何动物,甚至人类,这要比影片本身重要多了,如果人或动物都要面临生命危险那还拍什么电影,所以对于那些马我们都小心翼翼、异常谨慎。


        IP属地:重庆4楼2012-03-02 13:10
        回复

          传统工艺亘古常新
          ——“我的孩子们认为自己看到的每部电影都是经过数字处理的,是假的;我还要和他们解释,那天空就是大自然的本来面貌,是自然赋予我们的。”
            数字技术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科技与艺术的混血儿电影更是获益良多。然而今时今日,电影CG技术之于好莱坞主流商业片,已经接近于滥用的程度,并在相当程度上让今天的观众产生了某种审美上的偏差。然而客观而言,CG更多是一种批量化的技术及经济手段,传统的物理式电影工艺其实更有手工艺的质感和美感。斯皮尔伯格重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尝试,不但是复古,也是艺术创作上常见的法则:反潮流才能变成真正的先锋。


          无论是捕捉的大自然原始画面还是真实布景,《战马》都让特效大片们汗颜
          时光网:放眼全片,我不记得近一两年来还看过如此美轮美奂的画面场景了,令人窒息的美感扑面而来,令我不禁产生疑问,这究竟是谁画的啊?
          斯皮尔伯格:呵呵,确实有人这么说,有些导演跟我说,影片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们很喜欢用CGI做出来的天空,也很喜欢那些特效做出来的景色,是哪位视觉艺术师用电脑完成的啊等等,听得我头发都竖起来了,虽然本来也没几根了。天呐,那就是大自然啊,大自然的富饶与魅力,我们只是用摄影机拍下来而已,根本没有用电脑绘图,甚至就连法国那些个被当做战场的无人区也是我们亲自搭建的,好几英亩的无人区全是真实的,也没有用数码手段强化其视觉效果。因为如今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数字艺术”这种概念,包括我的孩子们,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每部电影都是经过数字处理的,是假的;我还要和他们解释,那天空就是大自然的本来面貌,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并不是用计算机绘制的。
          时光网:我觉得那些风景也蕴含了情感……
          斯皮尔伯格:风景就是片中的角色之一,在《战马》中那些土地,也是角色的一部分,英国的Devon、法国的无人区,都是故事里的角色。

          古典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再度搭档斯皮尔伯格,操刀《战马》
          时光网:作为您的老搭档,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给画面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能否谈谈你们是如何合作的?
          斯皮尔伯格:今年是我与约翰·威廉姆斯合作的第40个年头,2012年正是我们合作40周年纪念。我与约翰·威廉姆斯的合作方式很简单,我拍完电影然后放给他看,而他对电影的最初的最直观的表达,便是他音乐灵感的来源,音符就迸发出来。他有着过人的天赋,可以根据不同电影而改变他的作曲风格,他不会给每部电影设定好某种固定的风格,而是像一条“变色龙”不断改变自己的纹理和色彩,与他所配乐的电影融为一体。我觉得他是个天才,他就像个“角色”导演,可以披着不同的“戏服”带上不同的“面具”,在不同的电影中穿梭。他就是音乐世界里一位伟大的“角色”导演。

          在大片领域摸爬滚打数十载,斯导在《战马》中回归最传统的摄制手法
          时光网: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让我想起了那些“老式的传统的电影”,像个手工制品,这是你的初衷还是因为故事需要?
          斯皮尔伯格:我是刻意将电影这样拍的,你也可以说它是作坊式电影,没有数字技术,没有用到最新的高科技,更像一部旧式传统电影。这部电影拿到75年前一样可以放给观众看。(我打赌,如果将《战马》变成黑白片,然后告诉人们,这是部来自美国电影的黄金年代,拍摄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电影,人们一定会相信的。)同样我认为这个电影放到20年后也不会过时,我是说故事本身,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我是在夸奖故事的作者——原著小说的作者迈克·莫波格——《战马》的故事是超越时间界限的,就是那种无论放在75年前、现在、还是20年之后都很优秀的故事。


          IP属地:重庆6楼2012-03-02 13:11
          回复
            作者就该有立场
            ——“纵览我的电影生涯,回家的主题一直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这就是我坚信不疑的。”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作为一个创作人,以作品来抒情言志是毋庸置疑的。而对电影导演来说,该做的就是长期地坚持地用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起码自认为是)正确的价值观和美学判断,并且能够用合格的作品潜移默化地予以呈现。

            秉承如一的“回家”母体永远是斯氏电影的主旋律
            时光网:在您的几部影片中,最受人关注的,无论有意或是无心,都涉及到了关于“回家”这个主题,E.T.最后回家了,吉姆(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太阳帝国》中饰演的那个小男孩,也回到家中,还有《拯救大兵瑞恩》以及这次的战马乔伊也是一样。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主人公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回到家与爱人团聚,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斯皮尔伯格:这是个很棒的问题,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家永远都是我向往的地方。即使是现在,当我在外地片场拍电影时,我也很想念我的家,那不是恋家,只是很信奉先辈那一套,关于传统、家庭、父母、祖父母,和孩子们保持很亲密的关系,在家中为他们营造一种氛围,即便当他们上中学、上大学了,也会想要回家,而不是从此一去不回,我的父母当初就为我营造了美好的童年,我一直希望回到他们身边,如今我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所以纵览我的电影生涯,回家的主题一直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这就是我坚信不疑的。
            时光网:有时光网友说,《战马》是一部情感史诗,它不仅仅会感动孩子们,更适合全家观看,对此您怎么看?
            斯皮尔伯格:是的,但我不认为这部电影是给很小的孩子看的,这个需要注意,因为《战马》的战争场面还是很激烈的,他们或许无法理解。但是对于年轻人和家长们来说,这部电影非常适合他们一起观看。我本人就是这样,我拍完之后,就带家人一起看了片子,全家人聚在一块儿,那是一次很棒的经历。因为我本就是想拍摄一部家庭电影,所以片中甚至没有流血镜头,这是一部没有血腥的战争电影。(但是影片的战争场面还是很激烈)为了真实感,影片战争的场面肯定会很激烈,但不会令人倒胃口,《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很多残酷场面会令许多人感到不适,那是因为我们为了还原真实,但这可不是我拍摄《战马》的意图。

            对于斯导来说,一部作品成功的前提,是创作者的问心无愧
            时光网:“拍电影很难,但失败却很容易”,这种说法您同意么?成功与失败的临界点在哪里?
            斯皮尔伯格:我不认为存在失败的电影,只要有人写出剧本、导演拍出来了,只要他们觉得合作顺利、各自做好了工作,就已经足够了。一般情况是拍电影的人自己觉得不够理想,没有尽全力,有时候即使电影大卖,取得很大的成功,但电影人仍然觉得是个失败,是因为电影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所以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不是由好莱坞电影工业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拍摄电影的当事人。

            一匹战马让战争暂停了五分钟,这是斯皮尔伯格想要传达的一种勇气与希望
            时光网: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关于一战的,如今近百年过去了,坦白地说,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着很多仇恨,贫困和歧视,通过《战马》您想向人们传达出什么呢?一匹马能让战争暂停五分钟,肯定有什么现代哲理在其中吧。
            斯皮尔伯格:我想这部电影可以告诉人们,如果你胸怀梦想,便要鼓起勇气,用心追随。因为勇气会给你指引方向,勇气会给你带来希望,我们需要的就是永不气馁。在《战马》的故事里,正是勇气让艾伯特最后找到了他的爱马,正是勇气让乔伊在战乱中活了下来,也正是勇气让人们团结一致。梦想就在前方,只要你鼓足勇气。


            IP属地:重庆7楼2012-03-02 13:12
            回复
              加油,要超过我了


              9楼2012-03-02 13:23
              回复
                还有200
                话说视频贴不上了,无语了
                


                IP属地:重庆10楼2012-03-02 13:27
                回复
                  战马好看!乔尼是唯一的主角哦


                  11楼2012-03-04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