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代表时间长河。
第一、 同源共祖又具有多样性。
第二、 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体系保持传统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例如三代的上衣下裳,玄衣纁裳、冠冕章甫、蔽膝章纹、玉佩笏板……一直到明代末期都还存在。这些礼器如今只有在韩国等地去寻找踪影了。
第三、 照时间顺序,体系里不断添加新的内容,一般说来,成了体系的一部分之后也具备了相当的稳定性。比如深衣与袍衫,基本上成了古中国人的标准形象。
第四、 越到右边,规模越庞大。
第五、 各种款式之间交叉叠压,不同种类之间又可以找出共性和演变脉络。
第六、 新种类在旧种类基础上出现,新取代旧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过程。
第七、 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种类常常表现为并存态势,多种类别同时存在。
第八、 它们都是汉服的组成部分。
那么总结起来,该体系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并存性”与“多样性”。并存性也就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款式或者花样,在很大程度上流传下来并且发展壮大;因为并存性,所以也就有了多样性。总体来讲,反映了汉文化兼收并蓄的传统特色。
特点二“统一性”和“稳定性”。
第一章已经论述了汉服的统一性,并非个人形象。这里再深入阐述。这种统一不仅是文化内涵的贯通,更是各种款式之间密切联系。比如裙是裳的发展变化,到后来,两者基本上没有区别,襦裙可以看作衣裳的延伸;襕衫是袍衫对深衣的回忆,直身站在深衣与袍衫之间;敞开领子的褙子叫旋袄,取掉袖子的褙子叫比甲;而褙子则来源于加长的襦……
稳定与改变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长江万古不息,千百年来河道改变巨大,滔滔江水每一秒每一刻都在改变,但是我们还是把那条贯穿中国的长河命名长江,只要不断流就一直存在,之所以我们叫它长江不叫黄河,就因为它本质没有变。一个成年人与他婴儿时期状态显然不同,但是我们不会说这是两个人,把他的人生道路生拉活扯地分为两半截。道理放在汉服也一样,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其张扬个性创造力尽力舒展的结果,不管是华丽的钿钗礼衣还是小巧的褙子,都是汉服体系中的分支而已。浩浩荡荡的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沿路有奇峰耸立崎岖陡峭的三峡,也有极目楚天阔的平湖;有九曲回肠的浅滩天险,也有直挂云帆的坦荡通途。山河壮丽,无限美好,怎么能人为地把它分割得支离破碎?
我们还可以得出一条规律:越早的款式越到后期地位越高。中国礼服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趋向就是越古老的地位越高。衣裳制是最早出现的形制,它的代表冕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其地位被提拔到无与伦比的地位,由原来朝臣礼服发展为祭天、皇帝登基等象征;深衣发展而来的翟衣成为皇后的礼服;上下通用的褙子也成了命妇礼服一个组成部分;圆领长袍在后期直追交领长衫成为常服,并且上升为官服,而古老元素交领元素则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所以认为圆领淘汰掉了交领这是一个误区。
什么叫按朝代划分?
所谓按朝代划分,就是在介绍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知识时,以每个朝代为标准分隔断开,每个朝代为一节,专门讲述某个时间段汉服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几乎所有书籍都是以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中国服饰文化的。
朝代论的危害
按朝代划分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所穿的是某朝某代的服装,是“以前”的衣服,是“古装”,你在“角色扮演”。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不能摆脱朝代论的影响,以至于画蛇添足地使用“古代汉服”一词。(《华西都市报》2005年9月18日)
如果是“古装”的话,那么其意义不过是增添人们生活情趣,担负不起传承历史记忆与增强凝聚力的责任,与本书指导复兴民族服饰的宗旨背道而驰。我们一再强调,汉服是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它是古装,那么汉字就应该是古文字,汉族也就成了古代民族。很显然,我们并不是古人,那我们的服饰也就不能叫做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