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存在说起
存在是什么样的?
它是无限的宏观存在、无限的微观存在。在它的涵盖以内,有着无数的、不同条件限制的宏观存在、不同条件限制的微观存在。
在不同的条件的制约下,它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宏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微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宏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微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宏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微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宏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微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宏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微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宏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微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宏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微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宏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微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宏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微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宏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微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宏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微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宏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微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宏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微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宏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微观存在;
最后是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宏观存在,和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微观存在。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所涉及的宏观和微观的范畴和范围的存在是有限的——就整个存在而言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自身的‘配置’就是很有限的:心电的频率有限,脑细胞的运算速度有限,身体热、磁辐射的功率有限,整体机理、机制、机能的协调、谐和程度有限。
这还是我们个人的局限,而当我们要对外做功时,则所需要拥有的外部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人力配置的单位、组织、团队、群体,就有更多的限制了。
而且,各种层面的做功还有着各自的对象、环境、过程。当这些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做功者本身逐渐形成对等封闭的效应循环互动作用的重叠体、复合场的时候,首先你的条件限制就决定了自己各个层面能力的活动半径,然后这些关系的成立、确定、稳固,又将使你在面对、把握、调整、演进、馈应,然后再面对、再把握、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出现却又无法预知的存在表现所需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的调整而疲于奔命。
释迦牟尼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其集谛所包括的两个范畴:‘惑’和‘业’,大致上指的就是这个:存在的‘相对’的限制,以及相应的‘遭际’。
上面说的是我们所涉及到的存在,若说能够触及到的那就更有限了。对于所触有限的人类而言,存在就是绝对的‘有’和‘无’,和相对的‘虚’和‘实’。反过来也就是说,绝对的‘有’和‘无’是存在的,相对的‘虚’和‘实’是存在的;而相对的‘有’和‘无’,以及绝对的‘虚’和‘实’则是不存在的。
至于这个‘绝对与相对’本身是绝对还是相对的,则要看存在的参照点——人本身是如何决定的了。如果人真的能够非常在大的限度上去超越自己,那么先前的‘有’和‘无’的存在就会成为相对的,而‘虚’和‘实’的存在也就会变的非常的绝对和真实。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牵扯到维数非常大的时空的构成条件能否改变其作用而使其限制的作用能够发生变化的问题。这在过去别说做,连想都是没法想的。而之所以会这样难,就是因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条件限制并决定了这一切。
在道教界——和儒家一样,都是属于上古大道文明所分支的学术流派。由于不参与世间事务,加上学术资料的保存和传承比较封闭和稳定,所以他们对于‘有’和‘无’的研究,是很深入的。他们已经触及到了‘无极’和‘有极’这对于人类而言相当绝对的极限存在,在我们这次人类文明整体所取得的突破程度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成就了。
有人会问:你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现实社会的科学里来,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有!这牵扯到我们对于精神概念的范畴、和物质概念的范围认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所涉及因素的范围、和造成所能触及范围的客观条件限制的背景真相,我们就有可能掌握破竹的利刃,解开人类文明所面对的所有困难。
存在是什么样的?
它是无限的宏观存在、无限的微观存在。在它的涵盖以内,有着无数的、不同条件限制的宏观存在、不同条件限制的微观存在。
在不同的条件的制约下,它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宏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微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宏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微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宏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微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宏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微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宏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微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宏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微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宏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微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宏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微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宏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微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宏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微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宏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微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宏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微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宏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微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宏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微观存在;
最后是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宏观存在,和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微观存在。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所涉及的宏观和微观的范畴和范围的存在是有限的——就整个存在而言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自身的‘配置’就是很有限的:心电的频率有限,脑细胞的运算速度有限,身体热、磁辐射的功率有限,整体机理、机制、机能的协调、谐和程度有限。
这还是我们个人的局限,而当我们要对外做功时,则所需要拥有的外部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人力配置的单位、组织、团队、群体,就有更多的限制了。
而且,各种层面的做功还有着各自的对象、环境、过程。当这些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做功者本身逐渐形成对等封闭的效应循环互动作用的重叠体、复合场的时候,首先你的条件限制就决定了自己各个层面能力的活动半径,然后这些关系的成立、确定、稳固,又将使你在面对、把握、调整、演进、馈应,然后再面对、再把握、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出现却又无法预知的存在表现所需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的调整而疲于奔命。
释迦牟尼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其集谛所包括的两个范畴:‘惑’和‘业’,大致上指的就是这个:存在的‘相对’的限制,以及相应的‘遭际’。
上面说的是我们所涉及到的存在,若说能够触及到的那就更有限了。对于所触有限的人类而言,存在就是绝对的‘有’和‘无’,和相对的‘虚’和‘实’。反过来也就是说,绝对的‘有’和‘无’是存在的,相对的‘虚’和‘实’是存在的;而相对的‘有’和‘无’,以及绝对的‘虚’和‘实’则是不存在的。
至于这个‘绝对与相对’本身是绝对还是相对的,则要看存在的参照点——人本身是如何决定的了。如果人真的能够非常在大的限度上去超越自己,那么先前的‘有’和‘无’的存在就会成为相对的,而‘虚’和‘实’的存在也就会变的非常的绝对和真实。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牵扯到维数非常大的时空的构成条件能否改变其作用而使其限制的作用能够发生变化的问题。这在过去别说做,连想都是没法想的。而之所以会这样难,就是因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条件限制并决定了这一切。
在道教界——和儒家一样,都是属于上古大道文明所分支的学术流派。由于不参与世间事务,加上学术资料的保存和传承比较封闭和稳定,所以他们对于‘有’和‘无’的研究,是很深入的。他们已经触及到了‘无极’和‘有极’这对于人类而言相当绝对的极限存在,在我们这次人类文明整体所取得的突破程度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成就了。
有人会问:你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现实社会的科学里来,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有!这牵扯到我们对于精神概念的范畴、和物质概念的范围认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所涉及因素的范围、和造成所能触及范围的客观条件限制的背景真相,我们就有可能掌握破竹的利刃,解开人类文明所面对的所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