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道吧 关注:4贴子:147
  • 4回复贴,共1

天地开(仅供参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从存在说起  

  存在是什么样的? 
  它是无限的宏观存在、无限的微观存在。在它的涵盖以内,有着无数的、不同条件限制的宏观存在、不同条件限制的微观存在。 
  在不同的条件的制约下,它又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宏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微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宏观存在、不同方式的微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宏观存在、不同形式的微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宏观存在、不同概念的微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宏观存在、不同理解的微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宏观存在、不同反映的微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宏观存在、不同表现的微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宏观存在、不同认识的微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宏观存在、不同行为的微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宏观存在、不同过程的微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宏观存在、不同意义的微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宏观存在、不同造就的微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宏观存在、不同秩序的微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宏观存在、不同智慧的微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宏观存在、不同解脱的微观存在; 
  最后是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宏观存在,和不同程度的、真实、客观的微观存在。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所涉及的宏观和微观的范畴和范围的存在是有限的——就整个存在而言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自身的‘配置’就是很有限的:心电的频率有限,脑细胞的运算速度有限,身体热、磁辐射的功率有限,整体机理、机制、机能的协调、谐和程度有限。 
  这还是我们个人的局限,而当我们要对外做功时,则所需要拥有的外部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人力配置的单位、组织、团队、群体,就有更多的限制了。 

  而且,各种层面的做功还有着各自的对象、环境、过程。当这些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做功者本身逐渐形成对等封闭的效应循环互动作用的重叠体、复合场的时候,首先你的条件限制就决定了自己各个层面能力的活动半径,然后这些关系的成立、确定、稳固,又将使你在面对、把握、调整、演进、馈应,然后再面对、再把握、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出现却又无法预知的存在表现所需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的调整而疲于奔命。 
  释迦牟尼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其集谛所包括的两个范畴:‘惑’和‘业’,大致上指的就是这个:存在的‘相对’的限制,以及相应的‘遭际’。 

  上面说的是我们所涉及到的存在,若说能够触及到的那就更有限了。对于所触有限的人类而言,存在就是绝对的‘有’和‘无’,和相对的‘虚’和‘实’。反过来也就是说,绝对的‘有’和‘无’是存在的,相对的‘虚’和‘实’是存在的;而相对的‘有’和‘无’,以及绝对的‘虚’和‘实’则是不存在的。 
  至于这个‘绝对与相对’本身是绝对还是相对的,则要看存在的参照点——人本身是如何决定的了。如果人真的能够非常在大的限度上去超越自己,那么先前的‘有’和‘无’的存在就会成为相对的,而‘虚’和‘实’的存在也就会变的非常的绝对和真实。 
  这可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牵扯到维数非常大的时空的构成条件能否改变其作用而使其限制的作用能够发生变化的问题。这在过去别说做,连想都是没法想的。而之所以会这样难,就是因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条件限制并决定了这一切。 
  在道教界——和儒家一样,都是属于上古大道文明所分支的学术流派。由于不参与世间事务,加上学术资料的保存和传承比较封闭和稳定,所以他们对于‘有’和‘无’的研究,是很深入的。他们已经触及到了‘无极’和‘有极’这对于人类而言相当绝对的极限存在,在我们这次人类文明整体所取得的突破程度的角度来看,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成就了。 

  有人会问:你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现实社会的科学里来,真的有必要吗? 
  当然有!这牵扯到我们对于精神概念的范畴、和物质概念的范围认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所涉及因素的范围、和造成所能触及范围的客观条件限制的背景真相,我们就有可能掌握破竹的利刃,解开人类文明所面对的所有困难。 



1楼2006-10-30 22:16回复


     
    2.思维 


      目前以实证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是对的。这样可以在‘物极思维’的原则下,保证文化形式的正确、能够成立和尽量的维持。 
      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原则没有完全确立。这个原则现在的名字叫作‘主观能动性’。对于它,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正确的给予定义。对这个‘主观能动性’到底该怎么理解?其实,人的这个‘能动性’是由构成人体的更宏观与更微观的生命单位思维所演绎出来的。它的真实面目是人类的‘心极思维’。 
      关于‘心极思维’,它并不只限于人类,动、植物等生物也是有的。而人类社会的‘能动性’,也正是由整个世界的生态、生机、生物、生命等系统为单位的思维所运筹、演算出来的。 
      这已经超出了单一的人类思维研究,而是属于大生命科学的体系。同时也将触及到人天思维系统的理论了。 

      我们过去之所以注重‘物极思维’,是为了尽量保证事情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而‘心极思维’其实也是一样的。它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冶炼提纯中,从另一个角度上追求着认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 
      有人会说,光是坐在那儿去想,他能不具有主观性、唯心性和盲目性吗?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信吗? 
      这里面当然有所区别。对于较粗糙的思维操作,他的结论只能够作个参考;略为细致一些的,就可以作为借鉴了;再精确一些的,可以作为对照;再进一步的,可以作为依据;再进一步,大概就可以作为标准了。 

      你可能不相信。在过去,真正的儒生在对待思想的严肃、思维的严密上,其对自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其专注于正心诚意的程度,不亚于大乘佛教数以千计的菩萨戒律对僧人整体提出的从思想到行为举止全部要求的地步。儒家师长对弟子的要求,没有细化到如此吹毛求疵的地步。要想精益求精,你只有自己下苦功!没人强制和迫使你怎么去做。所以,凡是得到深造的儒生们,他们全部都是靠着自觉的严格要求而做到这一步的。这也是中国佛教的历史上为什么会高僧辈出的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本土教育,已经在这些僧人出家之前就为他们日后对生命真谛的追求打下了非常好的人文素质的基础。 

      彻底的唯心确实是愚昧的表现。但固守一定时期的认识所给出的定义,而不是把它们也作为历史辨证思维的对象,这种思维本身也是绝对唯心主义的表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已经不是一两百年前的文明水平,应该给予一切以更深刻、也更准确的定义了。 
      人类想要解放自己,可是转了几圈下来却因为头晕而不敢相信自己思维的存在。这怎么看都象是一个悖论!而且,实物证实的思维就一定是可靠的吗?其最高的学术阶层现在不也开始打假了吗?应试教育的考试够证实的了,怎么人们就是不按现成、正确、同一的程序去做,而是光想着作弊呢?东西这么多,人怎么就不拣实在的买呢? 
      现在提倡‘以人为本’。可是如果连人的思维都没地方摆、都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又怎么能够作为一切之本而存在呢? 

      人的思维是可以相信的。 

      一个直径(不是长度)1米的探针,是不可能伸到只有几公分宽的伤口里去的。要进行对伤口的检查,你只能尽量的选用小直径、小体积的探测工具。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思维所凭借展开的信息波长,也要尽量的小于被测对象的信息波的波段。其粒子的细微、场晕的深密、范围的覆盖和贯穿、数据的精准和有机等,也都要比对方要‘小’。 
      这个‘小’其实并不小。‘小’的表现是相当‘大’的。 
      因为物质的存在,其个体单位越小,其整体范围就越广。范围越广,那么里面的构成机制就复杂,而关系、反应、现象、作用、能力、效率,也都随之趋于繁巨。这里微观状态和宏观现象、宏观状态和微观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转化、关联一体的。 
      在这个条件相互转化、存在关联一体的集合里,通过对单向、双向、多单向、多双向乃至整体单向和双向的因素进行的运算、处理、做功,就是思维。 
    


    2楼2006-10-30 22:16
    回复
        
        思维在人类整个的行为表现上,其地位的存在是可以证实的: 

        再困难的工作,我们都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的存在方式(人体物极思维的终端)比任何其他的存在都要丰富;再棘手的问题,我们也能研发出需要的工具——我们的行为内涵比任何事物都要完备;再复杂精密的仪器,人的身体都可以适应和操作——人体的能力比任何的科技的力量都要更为微妙;再灵巧奥妙的动作,人的意识都可以体会和掌握——人们意识的程序结构之精确细微远远超出了肌体的功能机制的标准。 
        意识所潜在隐藏的复杂心理活动,又可以通过我们完整缜密的思考加以分析和辨别;思考的方式和规律,又可以为思想所归纳和概括;思想的领域又可以为更深的智慧所集成;智慧的作用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觉悟所统摄;觉悟的效应又终将为客观的环境所均衡——这已经可以说是人类心极思维的极限、也是人类思维最后的理论证实了。 

        对于两极思维存在的证明和实践,我个人采用的是‘心物两证法’:虚实辨证,有无互证。 
        这里面的互证法在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因为你不能先用甲证明乙,然后再用乙证明甲。怎么就不能呢?证明1+1是不是等于2,既可以象‘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复杂,也可以直接把东西拿过来摆一摆。什么问题都可以是数学问题,也都可以不是数学问题。不是说只有用数学的方法才能解决的。 
        数学思维,论其抽象在实证科学体系里属于‘心极’。但其形式在人的整个思维体系里,却是非常‘物极’的。 
        当和比自己更加形而下的形式在一起的时候,物极思维有时候是比心极思维更方便适用一些;但若碰上了比自己更形而上的概念时,心极思维还是要比物极思维直截好用的多。 
        再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也不过就是在‘相对虚实的相对辨证’里兜圈子,用虚、实物互相证明走到极限你也触及不到‘有’和‘无’的互证。而我们的科学最终要面对的正是‘有’和‘无’的问题。 

        心极思维,我过去的习惯性叫法是‘天网式思维’。意思是象老子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国古人讲的参禅悟道,就是属于这一级的。方法上有佛门、道家、也有民间的。我走的基本上是儒家‘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路子,说起来一点也不玄,就是大睁着两眼、钻牛角尖式的硬想、硬琢磨。当然,前提是自己心得正。 

        精义才入神、象外已忘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在对那些飘渺的历史云烟追溯时,我所展开的这种思维状态——其实与物极思维两者间已经很难区分了。虚实变化,很难说自己的思维一定是哪种方式的。有一次是白天:在不停的思考中,能感到整个身体在微观下都在‘想’问题,都在‘运算’着。这已经不是大脑在‘思想’了。还有一次是心脏式的思维,当时对一个命题抓住了,结果睡着了都停止不下来。大脑不想了,可是心脏一直在‘想’!那一夜休息的很不好——象这种亦身亦心式的‘想’,应该算作哪一极的思维呢? 

      3.社会化 

        人的思维是不可能分的过于清楚的。正如生活一样:每个人的思想、工作、爱好、习性都会有所差异,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也因此而多姿多采。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分割它们呢?这看似简单,其实不好回答。就象我们人为什么会是‘人’这种形式的生命一样,各种学科的、各种阶段的、各种相对的理解都有,都不是究竟的答案,这些都是难于刨根问底的问题。 
        你实在要问,那我的回答是——事实就是这样安排的,我们总得活吧! 

        世界的存在已为我们划定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虚实的范围。虚,我们对精神的利用不是无限的;实,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也是有所不能的。以有所不能‘虚’的‘小’,去处理无法不去‘实’的‘大’的时候,人们只能在不停的辨证中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各种思维。 
        正如初生的婴儿对精神与物质两极思维不了解的程度,不足以使其自己独立生存一样,一个人、乃至一个人群在面对最初的生存环境时,他们能够用来启动世界的‘思想’和‘能力’几乎也是零。 
      


      3楼2006-10-30 22:16
      回复
        本文在立论的严谨上颇有欠缺,故此不复续笔。仅作参考之用


        6楼2006-10-30 22:20
        回复
          赞同


          7楼2008-02-22 1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