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前一段时间提出了“心极思维”和“物极思维”的概念,这是针对“唯心”与“唯物”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而说的,是针对时弊的权宜之计。如果从根本上讲,则这个提法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皆是心法。见心固然是见心,见物又何尝不是见心?所谓心极、物极,只是大道心法的乾坤两极而已。
古人云:“物不可穷”,虽大智如佛陀者亦不能尽之。若具体物象则心滓难消,故而先贤立“中”之义,皆体谅人类智力局限,预为绸缪,不使陷于心物间隔、得失僵持之境地也。
这里面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与物区别之“心”并不是佛陀所言之“心”。当我们从“心、物”的角度去做概念的纠缠时,就已经陷入其既有的误区了。
其实从禅的角度上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舍尽分别事,直入无上禅。而“心、物”就是分别,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大的“分别”。
为了尽量突破思维的限制,我提出了“不限思维”的概念,而这个“不限思维”的本身,完全是“心法”的存在。是“本来无一物”的。
心无一物可著,思才能无一维可限。
面对自己的这个失误,我感到深深的歉疚!为此,我向所有受到自己误导的读者郑重道歉:
朋友们,对不起!
我在前一段时间提出了“心极思维”和“物极思维”的概念,这是针对“唯心”与“唯物”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而说的,是针对时弊的权宜之计。如果从根本上讲,则这个提法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皆是心法。见心固然是见心,见物又何尝不是见心?所谓心极、物极,只是大道心法的乾坤两极而已。
古人云:“物不可穷”,虽大智如佛陀者亦不能尽之。若具体物象则心滓难消,故而先贤立“中”之义,皆体谅人类智力局限,预为绸缪,不使陷于心物间隔、得失僵持之境地也。
这里面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与物区别之“心”并不是佛陀所言之“心”。当我们从“心、物”的角度去做概念的纠缠时,就已经陷入其既有的误区了。
其实从禅的角度上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舍尽分别事,直入无上禅。而“心、物”就是分别,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大的“分别”。
为了尽量突破思维的限制,我提出了“不限思维”的概念,而这个“不限思维”的本身,完全是“心法”的存在。是“本来无一物”的。
心无一物可著,思才能无一维可限。
面对自己的这个失误,我感到深深的歉疚!为此,我向所有受到自己误导的读者郑重道歉:
朋友们,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