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坪不是风景,是翠江河畔的一个村庄而己。红砖黑瓦,百十间这样的房屋呈条行的分布着,村庄里时有鸡鸣或狗吠。也许是远离现代都市,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十分的宁静怡人。
瓦窑坪不是风景,却是一段拂不去吹不散的历史。
百里郴江路,舟行湾复湾。
愁多吟更苦,酒急梦偏闲。
天暗风兼雨,滩高水在山。
远看丛莽里,城郭有无间。
1863年,清朝后期著名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杨恩寿返郴,乘船路过,作诗《瓦市道中》 ,诗中的“城郭”指的便是瓦窑坪了。
瓦窑坪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鼎盛期。这里自汉代以来便是贯通我国南北的重要驿道,也是郴州通往衡阳、长沙的水路起点和终点站,古风犹存的渡口码头至今仍印证着"船到郴州止"的典故。
村里的街道有两华里长。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来人住,川流不息: 河里舟船往返,间有一两声歌声似的吆喝互答,北杂南货装卸不停。好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
瓦窑坪这个商贸集散地的繁荣维系了几百年,到明朝,更是有了"小南京"的美誉,传名遐迹,盛极一时。据资料表明,如今的窑坪村仍有三十八个姓氏,较为罕见,这些“外来移民” 分别来自湘、粤、赣三省九县, 当年的繁华由此可见。
滚滚长江东逝水。当年的繁华, 怎么会经不住时间的剥蚀,随雨打风吹去了 ?
春雨蒙蒙,走进瓦窑坪村,我们隐隐有 “城春草木深”的那种感受,可见到的只是朴实的村民和古老的屋宅,故道街市要睁大双眼细细搜寻,才依稀可辨。
街道清冷,繁华如梦。相传南宋时期,有曹、王、曾三个外地人到这里扎寨窑烧瓷,但想尽了办法,也烧不出一件好的瓷器。无奈之际,梦见窑神相告,新窑须活人祭奠才能成功。曹、王、曾三人于是同时身赴烈火,以身殉窑。自此,所烧瓷器果然窑窑成功,件件精美,供不应求。后人为纪念他们,建造曹三庙供奉祭祀,尊其为本地始祖,并把村庄称为瓦窑坪。
1985年,考古学者在此发掘一座宋代窑,出土青轴、青绿袖、酱轴碗、碟、钵等器皿万余件,造型精致,工艺讲究。
瓦窑坪来历不凡, 瓦窑坪的人都能说会道,当地有一首打油诗形容得非常恰当:东草湾的竹子,庙岭山的茄子:欧阳的锤子, 瓦窑坪的嘴子:南寨的猴子,铁鼎寨的围子…… 看来,侃也是瓦窑坪一道独特的韵味十足的风景线。
瓦窑坪的人的确能说会道,与瓦窑坪的人聊天是一种享受。瓦窑坪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眉飞色舞的说出这里的历史和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故事来,说起当年的繁华,他们都一脸的自豪,眼神里都跳动着火焰,我们知道,瓦窑坪人的心中是充满渴望的。
也有不谈历史的人,他叫刘富生。今年已年届六十的他从1995年开始,就全力配合苏仙区开发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那时,还没有飞天山的统一名称,叫石面坦风景区,虽然少报酬,条件苦,但他无怨无悔。他们率先建造大船,开通翠江水上游。如今,他依然工作在飞天山,胸中依然燃着一团火,他们不希望瓦窑坪只有神话一样的往日繁华,他们要创造“神话”。站在潇潇春雨中,面对静静流淌的翠江,老刘说:“现在飞天山实现了资源整合,今年郴州市和苏仙区又重新规划了我们瓦窑坪,瓦窑坪重现辉煌的大好时机已经到了。”
游客感叹的是历史中的兴衰沉浮,而瓦窑坪人想的却是再次创造历史。
瓦窑坪不是风景, 是一段比风景更能打动人的久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