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群为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助理教授)在曾经加到韩寒身上的种种赞语中,一个核心字眼就是“真实”(同意表达有“真诚”,“坦诚”,“赤诚”,“率性”,“纯粹”,“坦荡”,“说真话”,“说实话”,“童言无忌”,“从来就不装腔作势,更不丑怩作态”等等,不一而足)。既然以“真”而成为偶像,那就难怪当有人质疑他的作品自他十六七岁出道起便是由他人捉刀时,立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囘波,至今不息。
在质疑者指出的诸多疑点中,有一条涉及韩寒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韩寒一贯避免谈论自己的作品,万一谈到也是语焉不详地支吾几句,甚至每每以“我忘了”“不知道”“你们怎么解释都行”来回答关於他的作品的问题。这种态度,再加上他在公开场合暴露出来的文史知识的贫乏以及对文学的一些似乎很不靠谱的看法,让倒韩者得出了结论:韩寒这个文学天才和青年意见领袖其实是一个和文学、文字、思想都没什么关系的人。但是,对韩寒的支持者来说,像韩寒这样的文学天才是不会去对自己的文字进行条分缕析的无聊解说的,他回避讨论自己的作品正能体现出他的谦逊、低调、和朴实,而他在作品出手后就将它几乎忘得精光的倾向也正符合他“酷”的作风。
那么,韩寒对自己的作品三缄其口这种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受到质疑?这是他表现酷和天才的方式,还是可能别有隐情?跟这些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韩寒究竟是怎样看待写作这个职业以及他自己的创作之路的?在本文中,我希望通过韩寒本人亲口说过的一些话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之所以聚焦在“亲口所说”上,是为了撇开代笔疑云给材料可靠性带来的复杂性问题。不管那些署名韩寒的作品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不管那些有关韩寒的报导是否对他的言行和思想进行过编造,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采访镜头前出现的那个人是韩寒本人,而且本著相信他是“真实” 的这个想法,我们应该特别地重视他在这些实地情景中的自我表达。
二韩寒对天才和天赋这些概念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在2008年与鲁豫的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在中学时参加长跑的一些经历。他告诉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他不喜欢训练,想方设法摆脱了老师让他训练的要求,而且他连跑鞋都没有,就穿著蓝球鞋跑,但尽管如此,他在比赛中还总是拿第一。有一次跑800米,250米的跑道他才跑了两圈就误以为已经跑完了,於是停下来和同学开始庆祝,等到发现自己的错误又追了上去,结果不但拿了冠军,还破了校纪录6秒钟。另外一次在区里跑3000米的街道赛,没想到领路的警囘察带错路了,导致跑在最前边的韩寒比别的选手多跑了二三百米,但他仍然夺得了第一。在敍述完这些有趣的经历之后,韩寒总结说,“觉得自己还可以,长跑还是有一些天赋的。”
从韩寒讲述的那几则轶事里(那两次比赛的故事韩寒在别的场合,如2010年与周立波的对话中,也讲到过),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他眼里,天赋的自然展露是不可遏制的,就像他本人在长跑方面,不训练却比那些接受训练的人好,缺乏物质条件却胜过那些具有优越物质条件的人。在离开中学将近十年之后,他回忆起当年的那些故事来还是栩栩如生,细节能够具体到多少米,多少圈,和多少秒,让听众眼前立刻闪现出一个在跑道上轻轻松松地横扫对手的英姿少年的形象。
我们再来看看韩寒对待自己早期的写作成就的态度。尽管他初中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6岁那年又在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但就我所知,他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详细回顾过在他在那次比赛中的表现和体验。如果说拿到校内和区里长跑比赛第一都值得屡次娓娓道来,为什么韩寒对自己在写作上取得的如此醒目的成就显得那么无所谓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韩寒避而不谈自己当年的作文体验似乎不好用耍酷或者谦虚来解释。因为从他对自己体育成就的描述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很乐於谈论自己的天赋和成功的人。
在质疑者指出的诸多疑点中,有一条涉及韩寒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韩寒一贯避免谈论自己的作品,万一谈到也是语焉不详地支吾几句,甚至每每以“我忘了”“不知道”“你们怎么解释都行”来回答关於他的作品的问题。这种态度,再加上他在公开场合暴露出来的文史知识的贫乏以及对文学的一些似乎很不靠谱的看法,让倒韩者得出了结论:韩寒这个文学天才和青年意见领袖其实是一个和文学、文字、思想都没什么关系的人。但是,对韩寒的支持者来说,像韩寒这样的文学天才是不会去对自己的文字进行条分缕析的无聊解说的,他回避讨论自己的作品正能体现出他的谦逊、低调、和朴实,而他在作品出手后就将它几乎忘得精光的倾向也正符合他“酷”的作风。
那么,韩寒对自己的作品三缄其口这种行为到底应不应该受到质疑?这是他表现酷和天才的方式,还是可能别有隐情?跟这些问题紧密相关的是,韩寒究竟是怎样看待写作这个职业以及他自己的创作之路的?在本文中,我希望通过韩寒本人亲口说过的一些话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之所以聚焦在“亲口所说”上,是为了撇开代笔疑云给材料可靠性带来的复杂性问题。不管那些署名韩寒的作品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不管那些有关韩寒的报导是否对他的言行和思想进行过编造,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在采访镜头前出现的那个人是韩寒本人,而且本著相信他是“真实” 的这个想法,我们应该特别地重视他在这些实地情景中的自我表达。
二韩寒对天才和天赋这些概念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在2008年与鲁豫的访谈中,他讲述了自己在中学时参加长跑的一些经历。他告诉主持人和现场的观众,他不喜欢训练,想方设法摆脱了老师让他训练的要求,而且他连跑鞋都没有,就穿著蓝球鞋跑,但尽管如此,他在比赛中还总是拿第一。有一次跑800米,250米的跑道他才跑了两圈就误以为已经跑完了,於是停下来和同学开始庆祝,等到发现自己的错误又追了上去,结果不但拿了冠军,还破了校纪录6秒钟。另外一次在区里跑3000米的街道赛,没想到领路的警囘察带错路了,导致跑在最前边的韩寒比别的选手多跑了二三百米,但他仍然夺得了第一。在敍述完这些有趣的经历之后,韩寒总结说,“觉得自己还可以,长跑还是有一些天赋的。”
从韩寒讲述的那几则轶事里(那两次比赛的故事韩寒在别的场合,如2010年与周立波的对话中,也讲到过),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他眼里,天赋的自然展露是不可遏制的,就像他本人在长跑方面,不训练却比那些接受训练的人好,缺乏物质条件却胜过那些具有优越物质条件的人。在离开中学将近十年之后,他回忆起当年的那些故事来还是栩栩如生,细节能够具体到多少米,多少圈,和多少秒,让听众眼前立刻闪现出一个在跑道上轻轻松松地横扫对手的英姿少年的形象。
我们再来看看韩寒对待自己早期的写作成就的态度。尽管他初中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6岁那年又在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但就我所知,他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详细回顾过在他在那次比赛中的表现和体验。如果说拿到校内和区里长跑比赛第一都值得屡次娓娓道来,为什么韩寒对自己在写作上取得的如此醒目的成就显得那么无所谓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韩寒避而不谈自己当年的作文体验似乎不好用耍酷或者谦虚来解释。因为从他对自己体育成就的描述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很乐於谈论自己的天赋和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