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教育呼镇战略思维
于良芝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摘 要 文章以“职业特征理论”和“职业控制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承受的主要破坏力及其职业后果,呼吁我国图书馆职业将图书馆学教育问题提升为整个职业的问题,从全局高度对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进行职业干预。
3 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破坏性因素
生源不足
生源不足对任何职业教育都能构成严重威胁。生源减少首先导致相关专业在全校学科建设中被边缘化。考生调剂制度虽然暂时避免了专业停力、,但也带来了其他破坏性。被调拨的学生往往对调剂结果持极端消极的态度他们怨恨图书馆学系选择了他们,长时间缺乏专业学习兴趣一旦获得了双修或辅修机会,他们分给图书馆学的兴趣和精力就会更小。当教师不再得到学生求知欲的督促和鼓励,当他们的努力不再产生预期的成果,无论他们采取以下哪种行为都将是不足为奇的失去教学激情,甚至放弃教学生涯失去对职业的自信,有意边缘化图书馆学内容以迎合学生自贬图书馆职业,告诉学生图书馆学系也能培养出非图书馆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会使已经萎缩的生源和专业兴趣雪上加霜,同时还会影响教学质量。
就业
就业过程形成的对图书馆学教育的破坏力,一是来自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背离 二是来自图书馆职业实践对求职学生的背弃。学生对职业的背离是指图书馆学教育输送的职业后备军在就业时优先考虑其他领域的就业岗位,只把图书馆职业当成不得已的选择的现象。学生就业竞争力越高,他们去图书馆的可能性就越小。学生对职业的背离势必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新的打击。首先,它向潜在的报名者传递这样的信息图书馆职业不可为业,最好在选择专业时就远离她。其次,毕业生一旦背离了图书馆职业,他们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关注也将渐渐淡漠,这导致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匾乏校友支持。
图书馆职业实践对学生的背弃是指实践界在补充人才时,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相同学历毕业生,然后才考虑本专业毕业生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我国虽然不是非常显现和公开,却有很多迹象表明它至少在某些地区存在。年,本文作者的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因此受挫。 “老槐也博客”在谈到上海图书馆界的情况时也提到, “本市图书馆进人虽不少,但近 年来进图书馆学本科生从未超过人。 ”在排斥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现象背后,其实流淌着对职业知识的自贬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表征就是相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就能掌握图书馆学知识,因而他们比图书馆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有关图书馆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中,不少讨论者都提到了这种意识。例如,在“老槐也博客”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图书馆界对本专业毕业生态度的解释“据说以前图书馆很穷很穷留不住人时,馆长要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理由之一是‘留得住’ ,现在图书馆有穷也有富了,别专业的人也留得住了,这一理由就废了。 ”在同期“编目精灵博客”上,有一段更无奈的职场独白“记得去年有个全国高考状元,立志考北大—竟然是为了学图书馆学,将来做一个图书馆馆长……我当时曾想,要实现成为图书馆馆长的志向,学图书馆学恐怕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先学个实用性的专业,毕业后如果还没有改变主意,再选择进图书馆还来得及,而且比学图书馆学更容易找到好的位置,也有更多的上升空间或者先在别的学科奋斗,事业有成,却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再转往图书馆,更可一步登天,实现成为馆长的理想。 ”制度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图书馆就业市场。在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并不拥有人事自主权,用人标准例如录用本科生还是硕士生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 主要由人事部门决定。近年来,高等学校人事部门为引进人才家属预留图书馆岗位的做法,已成高等教育界的公开秘密。
四年寒窗,一片徒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人生弯路。对于那些逐渐培养了职业认同感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巨大的打击。前车之鉴,后世之师,这样的结局无疑会让更多的人在选择图书馆学专业时产生迟疑。其次,它导致图书馆学教育失去更多的校友支持 那些不得不转业的图书馆学系毕业生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淡漠他们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关注,而来自其他领域的图书馆从业者则往往缺少图书馆学教育体验,更可能产生对图书馆学知识体系和图书馆学教育的轻视。
于良芝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摘 要 文章以“职业特征理论”和“职业控制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承受的主要破坏力及其职业后果,呼吁我国图书馆职业将图书馆学教育问题提升为整个职业的问题,从全局高度对图书馆学教育危机进行职业干预。
3 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破坏性因素
生源不足
生源不足对任何职业教育都能构成严重威胁。生源减少首先导致相关专业在全校学科建设中被边缘化。考生调剂制度虽然暂时避免了专业停力、,但也带来了其他破坏性。被调拨的学生往往对调剂结果持极端消极的态度他们怨恨图书馆学系选择了他们,长时间缺乏专业学习兴趣一旦获得了双修或辅修机会,他们分给图书馆学的兴趣和精力就会更小。当教师不再得到学生求知欲的督促和鼓励,当他们的努力不再产生预期的成果,无论他们采取以下哪种行为都将是不足为奇的失去教学激情,甚至放弃教学生涯失去对职业的自信,有意边缘化图书馆学内容以迎合学生自贬图书馆职业,告诉学生图书馆学系也能培养出非图书馆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会使已经萎缩的生源和专业兴趣雪上加霜,同时还会影响教学质量。
就业
就业过程形成的对图书馆学教育的破坏力,一是来自学生对图书馆职业的背离 二是来自图书馆职业实践对求职学生的背弃。学生对职业的背离是指图书馆学教育输送的职业后备军在就业时优先考虑其他领域的就业岗位,只把图书馆职业当成不得已的选择的现象。学生就业竞争力越高,他们去图书馆的可能性就越小。学生对职业的背离势必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新的打击。首先,它向潜在的报名者传递这样的信息图书馆职业不可为业,最好在选择专业时就远离她。其次,毕业生一旦背离了图书馆职业,他们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关注也将渐渐淡漠,这导致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匾乏校友支持。
图书馆职业实践对学生的背弃是指实践界在补充人才时,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相同学历毕业生,然后才考虑本专业毕业生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在我国虽然不是非常显现和公开,却有很多迹象表明它至少在某些地区存在。年,本文作者的不少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因此受挫。 “老槐也博客”在谈到上海图书馆界的情况时也提到, “本市图书馆进人虽不少,但近 年来进图书馆学本科生从未超过人。 ”在排斥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现象背后,其实流淌着对职业知识的自贬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表征就是相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只要稍加培训就能掌握图书馆学知识,因而他们比图书馆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有关图书馆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中,不少讨论者都提到了这种意识。例如,在“老槐也博客”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图书馆界对本专业毕业生态度的解释“据说以前图书馆很穷很穷留不住人时,馆长要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理由之一是‘留得住’ ,现在图书馆有穷也有富了,别专业的人也留得住了,这一理由就废了。 ”在同期“编目精灵博客”上,有一段更无奈的职场独白“记得去年有个全国高考状元,立志考北大—竟然是为了学图书馆学,将来做一个图书馆馆长……我当时曾想,要实现成为图书馆馆长的志向,学图书馆学恐怕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先学个实用性的专业,毕业后如果还没有改变主意,再选择进图书馆还来得及,而且比学图书馆学更容易找到好的位置,也有更多的上升空间或者先在别的学科奋斗,事业有成,却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再转往图书馆,更可一步登天,实现成为馆长的理想。 ”制度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图书馆就业市场。在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并不拥有人事自主权,用人标准例如录用本科生还是硕士生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 主要由人事部门决定。近年来,高等学校人事部门为引进人才家属预留图书馆岗位的做法,已成高等教育界的公开秘密。
四年寒窗,一片徒然,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人生弯路。对于那些逐渐培养了职业认同感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巨大的打击。前车之鉴,后世之师,这样的结局无疑会让更多的人在选择图书馆学专业时产生迟疑。其次,它导致图书馆学教育失去更多的校友支持 那些不得不转业的图书馆学系毕业生会在各自的岗位上淡漠他们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关注,而来自其他领域的图书馆从业者则往往缺少图书馆学教育体验,更可能产生对图书馆学知识体系和图书馆学教育的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