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小到大,一直不怎么喜欢看书,特别是看文言文的我,在暑假,被于丹教授在中央台讲授的《论语》心得深深吸引。她以其通俗的语言,将《论语》的精神娓娓道来,听得我心旷神怡。于是,特意买了这本书,书里文字不多,但图案精美,给人一种享受。
从校园到社会,这段时间,我们总会想很多,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处世之道、朋友之道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于丹的《论语》心得刚好可以给我们一些指点。
在学校期间读了一些教育学的书,涉及到中国古代及世界其他地方名人名言。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从小到大,一直不怎么喜欢看书,特别是看文言文的我,在暑假,被于丹教授在中央台讲授的《论语》心得深深吸引。她以其通俗的语言,将《论语》的精神娓娓道来,听得我心旷神怡。于是,特意买了这本书,书里文字不多,但图案精美,给人一种享受。
从校园到社会,这段时间,我们总会想很多,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处世之道、朋友之道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于丹的《论语》心得刚好可以给我们一些指点。
在学校期间读了一些教育学的书,涉及到中国古代及世界其他地方名人名言。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的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