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地理条件、产业基础、交通设施来、城市发展来看,黔中经济区都应该成为贵州实现跨越发展的起跑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甚至决策层一直坚持提出建设黔中经济区的原因。
而作为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支撑黔中经济区和黔中城市群发展壮大的重点增长极,贵安新区成为黔中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启动点”。如果黔中经济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贵安新区则就是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引擎”。
而“产业带+城市带+经济带”,构成了贵安新区这一“引擎”的关键作用。
就产业带看,贵阳市、安顺市在产业基础和要素组配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贵阳市在空间、产业、企业等方面可向安顺市转移,安顺市则更有条件、更便利地接受贵阳市的转移。贵安新区依托两市的产业基础和要素组配,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把贵安新区打造为航空航天产业、资源深加工、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带。
就城市带看,加快贵阳和安顺两市“一体化”进程,在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旅游等设施对接共建,实行公共交通一卡通互乘、电话区号一致、资费标准统一、建立人事政策手续跨市协调受理、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无障碍旅游区和重点产业共建等政策,实现“城市规划统筹、市场同体、交通同网、产业同兴、科教同振、旅游同线、信息同享、环境同治”。将贵阳市和安顺市连接成带,以贵阳和安顺为依托,在中间地带集中打造新体制、高科技、开放型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和人文化、现代化、生态化的新型城市带。
就经济带而言,建设贵安新区,不仅仅是打造一个城市,或聚集一批产业,而是要把它作为“撬动”黔中经济区的一个关键“支点”,打造为我省经济发展新高地。贵州工业化程度不高,城市化建设滞后,通过贵安新区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产业、人口的发展扩展一些新的空间,即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带。
国发2号文件发布1个多月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安新区建设,贵阳、安顺两地不仅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而且已经启动一些项目建设。但问题不可回避,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贵安新区建设缺少一个综合管理、强力统筹规划和协调的领导机构,客观上存在着贵阳市的“贵安新区”和安顺市的“贵安新区”的状况。而贵安新区建设规模宏大,土地瓶颈成为较大的制约因素。同时,贵安新区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单靠省、市两级财力投入远远不够,鉴于目前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紧张也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
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一需要省里结合国发2号文件,加快研究、部署和推进贵安新区的各项工作,尽早编制可行的总体规划,上报国家批准实施。二需要尽快成立省级层面的贵安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力度,保障贵安新区高度协调、高效推进、高速发展。三需充分利用国发2号文件给予贵州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贵安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先行先试,用活政策,用足政策,创新政策,有效解决贵安新区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在贵州未来发展的新格局中,“贵安新区”是依托贵阳和安顺,在其中间地带集中打造的一个新区,面积大概有300至400平方公里,是加快建设黔中经济区的核心。而贵阳与安顺之间,黔中腹地,是贵州开发开放条件较为优越的区域。这一区域地势平坦,交通密集,区位优越,经济技术基础相对雄厚,产业发展已有较高水平,其发展空间巨大。
在国发2号文件把“加快贵安新区建设”作为黔中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1个月多月来,我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对这一区域的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2月5日,省政府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天河潭、党武镇,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西秀区大西桥镇开展“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的调研和座谈活动,内容涉及区域城乡规划、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路网建设、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企业入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