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出生入死,世间遭遇的一切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灾难。
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很多经历不因主动而避免,不因被动而降至;亦不因主动而逢迎,不因被动而移转。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命。既然有如此无可奈何之事,我们当如何对待。还有当我们面对内心的纷繁欲求的时候,又当如何对待。
修行大概就是由此需求而来。
在公子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两重劫,一谓魔境劫,一谓妄心劫。
在本心还未求得之时,心中欲思烦杂,异像纷呈,这些杂思乱欲在修行中引发魔境,在生活中表现为心思散漫,身心混乱。在本心稳固,所求明了之后,心中的欲求都是妄境,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意志坚定,目标明确。所以说,人在未能把握自己之前,就去把握外物,就很容易被自身的欲求所污染,直至被其绑架,受其控制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堕入魔境。在已得本心之后,欲求更为明晰,更为执着,也更加容易执妄不放。
不得本心,难言修。本心既得,待破妄。
能够不被本心的欲求束缚而堕入无间,就算是见证了本心的德一不散。入妄破妄,是修德与见证的必由之路。人心的欲求就是魔鬼的诱惑,地狱由此而来,解脱亦由此而来。所以如何实现对自我的把握,应该就是修行的目的。
那么修行之路到底怎么走。
佛说无对待,还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此连妄心都洗掉了,自然本心不失。所以佛大概是说先入妄,然后空掉这个妄,就是破妄了。
老子说无为,说的应该不是得过且过,逆来顺受,大概是一种清明自我观照下的来之安之。庄子说勿忘勿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总之是一种将本心欲求贯彻到底,返德归一的破妄之道。题外话:七叶的问题应该象当年的青帝一样,妄心难全。后来清风受明月所助,得证无伤;七叶又受诛心锁所困,进一步明晰欲求。
只是以上所说的境界都不是想的到就能做的到。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佛还是道,指引我们的道路都是自我身心的调整和修证,即便到了再高的境界,也不过是能够涉足的领域更加宽广而已。把握自己的身心贯穿了修行的始终。
我猜,任尔在世间如何颠沛流离,菩萨们其实都并不心急。因为人世间其实就是一场大妄境,你早晚都要去破除这一场。 此间的思考,得益于徐公子胜治和某位在地师吧发的 如何为人处世----关于公子书中的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