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人文吧 关注:31贴子:614

兴化名人 嘉靖七子 【宗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3-13 21:47回复
    “嘉靖七子”是指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2楼2012-03-14 10:32
    回复
      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七子”了,也就是嘉靖七子


      3楼2012-03-14 10:32
      回复
        嘉靖四年(1525)闰十二月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性耿介,不附权贵。嘉靖三十年(1551)调考功。因年少气盛,对虽“阉宦敛迹,而严嵩父子济恶”的腐败朝政深为不满,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解考功职,谢病返回兴化。旋即“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宗臣便赴京复职,以谢厚望。旋移吏部文选司,进稽勋员外郎。这时朝政的腐败更为严重;“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权势日张,以至于“诸宗藩请恤乞封,挟取贿赂。”因而“南北给事御史交章论贪污大臣,皆首嵩。”面对朝政的日益腐败,**们的恣意横行,他从不畏于权势,而予针锋相对。所以,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其《宗子相先生诗集序》盛赞其“有刚正不阿之节。”“方先生为稽勋员外郎,为严嵩所恶。”
        嘉靖三十四年(1555)春,当他得知被严嵩排挤出京的“后七子”之一梁有誉病逝的消息后,与王世贞、吴国伦“相与为位,哭泣燕邸中。”同年十月,杨继盛遭受迫害,含冤而死、宗臣不顾风险,敢冒生死,当场解衣覆尸,为之收殓,慰籍忠魂。此一震惊朝野的大冤狱,受牵连者甚众,连“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也因“倡众赙送,忤严嵩,假他事谪江西按察司知事。”宗臣当然也无例外的属于排斥之列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八月,终被排挤出为福建提学副使。此间,路过南京,游燕子矶,作《游燕子矶记》,并有“燕子矶头石鳞鳞”等诗篇。
        宗臣一到任所,广受百姓爱戴。据近人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七册有云:“臣迁福建提学副使时,移郡邑学宫弟子为约八篇,其第六为谈艺篇。”另据王先谦云:“临郡县,敝衣蔬食,屏绝供张,以躬行范诸生,见百姓疾苦,语谆谆不能休。” 宗臣到了福建的第二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便发生了倭寇犯境之事,当时的情势颇令人发指,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备倭事略》有云:“倭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几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迄今数月,其势益横。”更为可恶的是:“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遗嵩,致寇乱益甚。”不仅外敌猖獗,救援客兵亦甚非为。宗臣行军过汀州,戎马倥偬之际,作《滴水岩记》,并作《西征记》,记述客兵在汀州扰民之情景。记云:“是时,汀守徐君使使来问粤兵状,予报以尺牍,其词曰:‘归自建安则有护军之檄矣,其人咸虎而戟,日夜绳之,仅不掠涂,然亦其涂之人徙其鸡犬孥孺而内之他所,故免。足下幸传檄涂居者,毋纵鸡犬不收,毋不能一时去其孥孺以为护军使者忧也。’”又云:“其所经虽少焚劫,然鸡鸭鱼鳖门屏庐灶萧然矣,出瑞遂益大掠。而予间从舆中问父老,父老辄为予泣曰:‘吾民之苦,客兵甚于盗也。’夫当事者走千里召外击贼,岂不至急民哉,及其至,乃不肯发一矢,徒攫金而归也。”   作为护军使者的宗臣,不仅督察左右,日夜绳之,时尚暑气未消,秋阳又炽,客兵惧热,“不日驰而夜驰”,宗臣不辞劳顿,也“与之共驰,与不鸡鸣不停也。”当倭寇初入,来势甚猛,日益迫近,众皆惊惧不安,而宗臣神色自如。他一再告慰大家:“我在不忧贼也。”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他虽是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这时却俨然昂长七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身先士卒。他把自己的卧榻安置在城楼之上,颇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风度。他始终与士卒与民丁同吃同住同战斗,生死相关,休戚与共。在他的《西门记》一文中此事叙述甚详。《西门记》收入陶王廷所编《说郛续》被列入禁毁书目,故流传极少。今不妨录其一节,使我们对当时的宗臣其人及对这场战斗情况得以了然大概。记云:“戊午四月既望,予至自汀。是时,都御史阮公被逮北去,岛寇直犯闽安,省中人慌急走,而诸大夫日议守城事,遂以予守西门。西门城凡七门,而西门者,芋原、横塘、南台之所取道也。先是有司悉部勒诸父老子弟守陴,予登陴则悉罢诸所贫者、疾者、孤而懦者,留其壮。与之约曰:‘昼则家,夜则陴,击拆鸣桡而悬火陴外,不如约者以军法从事。’会明日报寇将至,六门咸闭矣,而城外人数十万大呼祈入,予遂日 西门入之。晨起辄坐城上,列健儿数十于门,人诘而入,而牛马鸡豚群群薄吾坐不问也。客有言‘ 门诚善,独奈何不虞奸人哉?’予曰:‘客休矣,予办此矣,即有奸人者,吾任之’。


        4楼2012-03-14 10:33
        回复
          于是为檄召城外百里所蓄薪谷悉徙之城中,不徙者,吾纵乱兵焚之!而壮夫有不肩薪谷而入吾门者,不得入。于是城外薪谷日以万石塞门矣,城外人食城中者不下十万。城守凡五十日,而斗米不增一钱,盖以多故……当是时,兴泉之寇已南,而镇东者尚屯海上,意扬扬甚也。会督府驰至,则檄兵数千连数十大舟刍要击之,寇轻我,辄驾大舟刍逆我,而我兵奋怒,弩驳乱发,乘风大呼,寇舟刍反出其下,遂大肆擒获,馀者沉之海中。捷至,悉罢诸所守陴之卒与外兵入援者,予亦解榻还署。而父老群然别余,泪下沾衣焉。”这时的宗臣也仅仅才有三十四岁。
          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初,宗臣卒于任所。他死时,“士民皆哭”。二月,“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闻宗臣去世的消息后,仿楚辞《九歌》而作《少歌》三章以哀悼。宗臣死后,福建的百姓们便择地而葬,备受爱戴的宗臣之墓矗立在闽赣交界而风景秀美的武夷山上。他生前所穿戴的衣冠,由福州而南京,再由南京至兴化,由他的家人和家乡父老在小南门外百花洲上筑墓埋之,所谓衣冠冢也。此后,百花洲便成为偶来兴化的名人雅士驻足流连,玄歌题咏之处。 1980年代,在江苏省宝应县黄塍乡发现其墓葬。
          小说《水浒传》最初的刻本就是施耐庵后人交由宗臣刻印的。


          5楼2012-03-14 10:34
          回复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泰州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6楼2012-03-14 10:36
            回复


              7楼2012-03-14 10:37
              回复
                文学成就
                宗臣为“后七子”之一,王先谦有云:“先生志行,未尝欲以文人名,而后之人颇多称其诗,盖方其年少,才高气锐,落笔辄拔出一时,一二有气力者相与张之,以为吾徒,结社要盟,主持夸异。”《明史》所谓“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他的创作,散文较出色。如《报刘一丈书》,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其文重点描摹了奔走权门的无耻之徒的种种丑态。对他们夤缘钻营、甘言媚词、逢迎拍马的细节,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其《明代文学》一书中,认为此文“淋漓喷薄,无复摹秦仿汉之习;而感慨中出诙诡,乃极似太史公《游侠列传》、杨恽《报孙会宗书》。”《西门记》、《西征记》则描写抗倭斗争,生动真切,指陈时弊,也颇淋漓,都是较好作品。
                他的诗歌,开始学习李白,颇以歌行跌宕自喜。表面上也追求超忽飞动,但缺乏李白诗那特有的豪迈气势和充沛感情,故作品给人以拉杂叫嚣之感,并无多少佳作。他的律诗,常有隽句而无完篇。诸如“鱼龙残夜笛,风雨急秋砧”(《闻雁》)、“秋衣下风露,夕草乱芙蓉”(《秋夜顾二丈来集》)、“愁边鸿雁中原去,眼底龙蛇畏路多”(《除前钱惟重夜至》)等,尚善于描绘眼前景色,但也有重复雷同的毛病,有人讥议其诗是“薜荔芙蓉、蘼芜杨柳,百篇一律”(朱彝尊《静老居诗话》)。他的绝句较有神韵,如“黄菊故人杯,青山游子路。匹马向垂杨,回首燕云暮”(《送吴山人》)。宗臣诗歌无论歌行今体,内容都较单薄,故创作成就不太高。 宗臣除诗文而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字有待辑佚。如民国时期印行的《五百名家注史记》一书就有宗臣的眉批。
                撰有《宗子相集》15卷,乃系嘉靖三十九年(1560),值其瘵疾危重之时,由其门人黄中等编次刊行。有明就正斋本,清《四库全书》本及其后裔手抄本,其诗格调清新,娟秀优美。


                9楼2012-03-14 10:39
                回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八月,终被排挤出为福建提学副使。此间,路过南京,游燕子矶,作《游燕子矶记》,并有“燕子矶头石鳞鳞”等诗篇。宗臣是一位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一到任所,广受百姓爱戴。据近人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七册有云:“臣迁福建提学副使时,移郡邑学宫弟子为约八篇,其第六为谈艺篇。”另据王先谦云:“临郡县,敝衣蔬食,屏绝供张,以躬行范诸生,见百姓疾苦,语谆谆不能休。”宗臣到了福建的第二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便发生了倭寇犯境之事,当时的情势颇令人发指,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备倭事略》有云:“倭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几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为之一空。迄今数月,其势益横。”更为可恶的是:“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遗嵩,致寇乱益甚。”不仅外敌猖獗,救援客兵亦甚非为。宗臣行军过汀州,戎马倥偬之际,作《滴水岩记》,并作《西征记》,记述客兵在汀州扰民之情景。记云:“是时,汀守徐君使使来问粤兵状,予报以尺牍,其词曰:‘归自建安则有护军之檄矣,其人咸虎而戟,日夜绳之,仅不掠涂,然亦其涂之人徙其鸡犬孥孺而内之他所,故免。足下幸传檄涂居者,毋纵鸡犬不收,毋不能一时去其孥孺以为护军使者忧也。’”又云:“其所经虽少焚劫,然鸡鸭鱼鳖门屏庐灶萧然矣,出瑞遂益大掠。而予间从舆中问父老,父老辄为予泣曰:‘吾民之苦,客兵甚于盗也。’夫当事者走千里召外击贼,岂不至急民哉,及其至,乃不肯发一矢,徒攫金而归也。”作为护军使者的宗臣,不仅督察左右,日夜绳之,时尚暑气未消,秋阳又炽,客兵惧热,“不日驰而夜驰”,宗臣不辞劳顿,也“与之共驰,与不鸡鸣不停也。”当倭寇初入,来势甚猛,日益迫近,众皆惊惧不安,而宗臣神色自如。他一再告慰大家:“我在不忧贼也。”这是何等的气概!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他虽是文质彬彬的一介书生,这时却俨然昂长七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身先士卒。他把自己的卧榻安置在城楼之上,颇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风度。他始终与士卒与民丁同吃同住同战斗,生死相关,休戚与共。在整整五十天的战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宗臣是如何维护民族的尊严,抗击倭寇,又如何以人为本,时时刻刻关爱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此在他的《西门记》一文中叙述甚详。《西门记》收入陶王廷 所编《说郛续》被列入禁毁书目,故流传极少。今不妨录其一节,使我们对当时的宗臣其人及对这场战斗情况得以了然大概。记云:“戊午四月既望,予至自汀。是时,都御史阮公被逮北去,岛寇直犯闽安,省中人慌急走,而诸大夫日议守城事,遂以予守西门。西门城凡七门,而西门者,芋原、横塘、南台之所取道也。先是有司悉部勒诸父老子弟守陴,予登陴则悉罢诸所贫者、疾者、孤而懦者,留其壮。与之约曰:‘昼则家,夜则陴,击拆鸣桡而悬火陴外,不如约者以军法从事。’会明日报寇将至,六门咸闭矣,而城外人数十万大呼祈入,予遂日 西门入之。晨起辄坐城上,列健儿数十于门,人诘而入,而牛马鸡豚群群薄吾坐不问也。客有言‘ 门诚善,独奈何不虞奸人哉?’予曰:‘客休矣,予办此矣,即有奸人者,吾任之’。于是为檄召城外百里所蓄薪谷悉徙之城中,不徙者,吾纵乱兵焚之!而壮夫有不肩薪谷而入吾门者,不得入。于是城外薪谷日以万石塞门矣,城外人食城中者不下十万。城守凡五十日,而斗米不增一钱,盖以多故……当是时,兴泉之寇已南,而镇东者尚屯海上,意扬扬甚也。会督府驰至,则檄兵数千连数十大舟刍要击之,寇轻我,辄驾大舟刍逆我,而我兵奋怒,弩驳乱发,乘风大呼,寇舟刍反出其下,遂大肆擒获,馀者沉之海中。捷至,悉罢诸所守陴之卒与外兵入援者,予亦解榻还署。而父老群然别余,泪下沾衣焉。”这时的宗臣也仅仅才有三十四岁。
                    宗臣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后七子”中亦可谓之佼佼者矣。王先谦有云:“先生志行,未尝欲以文人名,而后之人颇多称其诗,盖方其年少,才高气锐,落笔辄拔出一时,一二有气力者相与张之,以为吾徒,结社要盟,主持夸异。”《明史》所谓“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所撰《宗子相集》,乃系嘉靖三十九年(1560),值其瘵疾危重之时,由其门人黄中等编次刊行。有明就正斋本,清《四库全书》本及其后裔手抄本。其诗格调清新,娟秀优美。效法李白,跌宕俊逸而稍欠气势。其文“时有佳篇,为人传诵。”如果天假其年,让宗臣把学问、才情和阅历聚焦于创作的实践之中,其所欲达到的境地,决非仅仅如此而已。因为他有自己的个性与追求;他论诗文主于变化,反对模拟古作。以为“人性之文也,是时时生焉者也,非他人之陈言庸语而借之于我也。”今录其五律二首,略窥其“天才奇秀”、“语语烟霞”。其《寄元美》云:“念尔行摇落,何以堪寂寥!凌风双鬓短,畏路一身遥。薜荔乱江雨,鱼龙犯夜潮。广陵明月好,曾听玉人箫。”其《忆弟》云:“忽是青春别,难堪白日移!江山一弟远,鸿雁尺书稀。湖上又芳草,淮南多桂枝。池塘尊酒夜,知尔重相思。”宗臣之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无剪红刻翠之态,有一唱三叹之妙。”其《报刘一丈书》近人甚称是明代的《官场现形记》,而内容比其更为丰富。


                  11楼2012-03-14 10:43
                  回复
                    其摹写官僚集团内部种种丑形恶态无不毕肖尽情,锋芒直指严嵩父子,颇具十分的胆量,文章的战斗意义至今仍有其认识的价值。行文技巧,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其《明代文学》一书中,认为此文“淋漓喷薄,无复摹秦仿汉之习;而感慨中出诙诡,乃极似太史公《游侠列传》、杨恽《报孙会宗书》。”其《报许性之》一文,确系明代一流的小品,感情的流露,文字的雅洁,使人读之,甚觉别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享受。此文既不算长,也不易见,全文抄录于此,以公诸同好者:“零霜握别,倏已残春,岁序般流,离心超忽。忆昨沧洲聚首,风雨停卮,谑语雄诶,千古一快。红尘忽接,青山顿远,言念昔游,茫然兴叹。祖筵一酌,情共杯深。载锡之言,金声满楮。孤舟远情,彼此同之矣。春波正深,芙蕖渐绿,足下向所拟赋,可得遽闻乎?延结延结。”宗臣除诗文而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字有待辑佚。如民国时期印行的《五百名家注史记》一书就有宗臣的眉批。
                      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初,宗臣卒于任所。他死时,“士民皆哭”。二月,“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闻宗臣去世的消息后,仿楚辞《九歌》而作《少歌》三章以哀悼。宗臣死后,福建的百姓们便择地而葬,备受爱戴的宗臣之墓矗立在闽赣交界而风景秀美的武夷山上。他生前所穿戴的衣冠,由福州而南京,再由南京至兴化,由他的家人和家乡父老在小南门外百花洲上筑墓埋之,所谓衣冠冢也。此后,百花洲便成为后来兴化的名人雅士驻足流连,玄歌题咏之处。就艺文而言,宗臣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四十年前,他的后裔宗明观先生曾送我一副由他从杭州带回的墨拓联语,其文为“三千馀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其字体遒劲而妩媚,兼有晋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黄庭坚之长,上下联共十四字,一气呵成,潇洒自如,甚类其为人。特别是一“八”字,如雁阵凌空,展翅翱翔,使观者顿生动感。此联语乃刻于木板之上,明观先生在杭州时请人专拓数副以送友好。后明观先生定居于在徐州煤矿工作的儿子之处,此物便也随身带去。这恐怕是至今唯一所能看到的宗臣的手迹,弥是珍贵。明观先生又尝告我;宗臣亦曾自号华阳仙子,在他生命垂危之夕所作的《绝笔诗》中,特地道出“于今重返华阳洞”,这是世人之所不知者。宗臣虽然是生命短暂,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岁,而他的道德、文章足以垂范后世,使人永远把他怀念。


                    12楼2012-03-14 10:43
                    回复
                      宗臣故居
                      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山人,江苏兴化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抗倭英雄。宗臣出生于兴化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才华出众,读书十分用功,16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授刑部主事,27岁调吏部考功司。在做官的同时他还刻苦攻读前人典籍,与谢榛、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聚集成社,相互切磋,共同探求文学创作的规律,影响很大,被称为“嘉靖七之”,也称“后七子”。1552年宗臣因病请假回到兴化,在百花洲上筑室养病,读书吟诗。1554年宗臣病愈回京,调吏部文选司,升任稽勋员外郎。次年,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冒死弹劾严嵩被杀,宗臣与王世贞等人解袍复尸,撰文哭祭鸣不平,得罪了严嵩,被排挤出京,任福建布政使参议。1558年夏天,倭寇侵犯福建,宗臣负责监守福州西门,他裁汰老弱,挑选壮丁,加强训练,日夜坚守。他对城外实行坚壁清野,打开城门令城外的百姓携带粮草入城,为长期坚守积聚粮草。当倭寇进犯西门时,宗臣下令开炮轰击,倭寇伤亡惨重,败退而去,转而袭扰福建兴化府。宗臣率领数千将士攻其退路,倭寇闻风丧胆,不敢再战。平息倭寇的骚扰后,宗臣升为福建按察副使,提督福建学政。1560年因劳成疾,逝于任上,数年后归葬兴化城南百花洲。著有《宗子相集》。
                      宗臣故居位于兴化西门外大街石桥北首侯家垛上,人称“宗府”,为宗臣之父宗周所建,是宗臣出生、青少年时代生活、读书之处。侯家垛四周环水,进出有桥。宗臣故居东侧即为南北向的河流,河上有宗家桥。宗臣故居门楼朝东,系二层楼建筑,南北长约三十米,门楼上原有“世科第”匾额,大门两侧墙上有系马环。进门是深巷,原为长廊,长廊南侧有马厩。经过四道门后折转向北为第五道门,门朝东。第五道门外北侧,有一座二层的戏楼,砖木结构,屋脊两端有狮子头砖雕,楼高4.5米,面阔4.2米,进深6米。楼上为戏台,面积约25平方米,西山墙与西侧的大厅相通,南有格窗,可以装卸。楼下为化妆室,向北有门通内室。每遇喜庆、宴客之时,常邀戏班演戏。由第五道入内为天井,南为照厅,北为大厅。大厅面阔三间9.2米,进深九檩7.6米,前有卷棚,檐高3米,用材粗大,全不油漆,纹理清晰,柱下有础。大厅之后有正屋,正屋面阔三间9.6米,进深七檩5.8米,檐高2.85米。正屋西侧为花厅,面阔三间8.9米,进深七檩5.8米,檐高2.85米,照厅以南为蝴蝶厅。花厅以南、蝴蝶厅至大厅以西为花园,园内假山重叠,百花争艳。蝴蝶厅以南有家庙。庙内有前殿、正殿及两侧厢房和厨房。
                      宗臣故居所在的侯家垛现已名不符实,除西侧仍为河外,其余河流早已填废,门前宗家桥也已不见踪影。花园、马厩、家庙、蝴蝶厅已不存在,照厅、门楼亟需维修,大厅、正屋、花厅、戏楼保存尚好,保存了宗臣故居的部分原有风貌。宗臣故居现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13楼2012-03-14 10:46
                      回复



                        23楼2012-06-19 16:40
                        回复



                          24楼2012-06-20 12:34
                          回复
                            哦唴哹哪啃咯唠哓咞唓


                            29楼2012-06-22 22:45
                            回复
                              哦唴哹哪啃咯唠哓咞唓


                              30楼2012-06-23 0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