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汇集了陆、海、核、空、天、导弹等诸多兵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校。 1953年苏联对华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入选高校。[1]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以及外语系、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等4个教学系、部、中心。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270余万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十一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4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17个、重点交叉学科2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06人,教授392人,副教授484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2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各类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2012年进入“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2][3]的24所大学之一。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是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行评审权、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审权,是中国舰船领域、核工程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