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八月十四日会议上,豪格明确表达了不愿继承大统的态度后,两黄旗大臣誓死力争的并不是“必立豪格”,而是“立帝之子”,二者显然不同。其次,多尔衮在会前曾“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16]索尼是两黄旗大臣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讲话很有分量,可见还在八月十四日会议前,两黄旗部分大臣就已经表现出没有必立豪格的意思了。下述材料,更能说明问题。
“当国忧时(皇太极去世),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
瞻八人,往肃王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私相计议”。[17]
原来,两黄旗大臣拥立豪格是有先决条件的,即豪格一旦登基,必须以福临为太子。他们在坚持立帝之子(即父死子继)原则的同时,却又要求以兄终弟及为补充。不言而喻,这反映出两黄旗大旦中出现了拥立豪格和拥立福临的两种意见,将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这两种继统的方式杂糅在一起,当是双方取得妥协的产物。
两黄旗八大臣中哪些是豪格的拥立者呢?八月十四日会议上“议奉世祖(福临)即位”后,“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鳌拜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18]从图尔格和塔瞻未曾参加此次盟誓来看,多少可表露出他们为豪格未能继承帝位而耿耿于怀。豪格后来在指责索尼、图赖等将他抛弃时也说。“至于塔瞻公,乃我母姨之子,图尔格公素与我善,此辈岂忘我乎”。[19]又如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吞齐、尚善等揭发图尔格等八人“往肃王家中言,欲立肃壬为君”之前,图尔格就‘曾向肃王言,欲立尔为君”。[20]这些都足以证明图尔格与塔瞻是坚决拥护豪格的。
值得注意的是,硕托、阿达礼等人在八月十四日会议后,密谋拥立多尔衮时,硕托“遣吴丹至和硕睿亲王所,言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皆从我谋矣,王可自立为君”。[21]图尔格与两白旗诸王多尔衮等尖锐对立,自不会在福临即位后又参与拥立多尔衮的密谋,很可能是他在硕托面前发泄了对索尼、图赖等人抛弃豪格的不满,硕托曲解其原意,作为有利情况上报给多尔衮的。
在放弃豪格、拥立福临的六大臣中,图赖和索尼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巩阿岱、锡翰,冷僧机向睿王云,太宗宾天时,我等凡事皆随图赖、索尼而行”,[22]就足以说明。
豪格在两黄旗八大臣提出以福临为太子这一妥协方案时,当然会意识到来自两黄旗大臣方面的支持并不完全可靠,其中大部分人对自己有着一定程度的保留。不过,这并未过多地影响豪格争夺皇位的决心和信心,因为他立即“使何洛会,杨善谓郑王(济尔哈朗)云,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济尔哈朗“乃言我意亦如此”。[23]从代善在八月十四日会议上首先拥立豪格来看,他的态度也很明确。形势对豪格仍然相当有利。
可见使豪格在最后关头丧失继承皇位的勇气和信心的原因,当发生在两黄旗大臣去他家中表示拥立之忱后和八月十四日会议之前的短暂期间。代善、济尔哈朗的态度既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惟一的可能是索尼、图赖等六人又对豪格提出了使他难以接受的条件,双方形成僵局,迫使他决心从这场皇位争夺战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