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吧吧 关注:62贴子:768
  • 7回复贴,共1

关于弟子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1楼2012-03-21 17:26回复
    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2-03-23 21:00
    回复
      弟子规教会我们做人


      3楼2012-03-27 17:50
      回复
        学了《弟子规》 突然发现古人懂得好多我们现在扔掉的东西 古人真的挺厉害滴耶


        4楼2013-01-07 17:43
        回复
          弟子规是封建社会的学生行为规范,与新中国对当代中学生行为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与当前的十八大精神更是相差甚远。弟子规要求弟子孝顺,听话、仁德,对;老师长辈的一切教导都要绝对服从,即师道尊严。这与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岳母曾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徐庶之母也曾骂过庶儿至孝不忠是混蛋。


          5楼2013-01-14 17:32
          回复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吗?
              “晨则省,昏则定”,俗话讲“晨昏定省”,早上起来的时候问候一下,晚上回来的时候跟父母报告一下今天过得怎么样,都很好,让他也放心,所以处处让父母放心。
              有一位学校老师拿了一些《弟子规》回学校,后来打了一通电话到我们中心,他说“蔡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诸位同修,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批判,末学敢跟你打包票,批判的人连经本都没有从头看到尾,所以现在人为什么修道难?还没有入圣学,贡高我慢已经上来了。这个就是因为读书的次第搞颠倒了,不从德行下手,而从知识技能下手,搞得现在十多岁的孩子,各个都恃才傲物。真的,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不会生气,会对他很惋惜,因为我们这些长者、老师对不起这群孩子,他们没有接受圣贤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很多人在批判中国文化,你可要稳得住脚。诸位同修可能说,“蔡老师,我中国文化读没有几本,怎么办?到时候人家出招,我怎么接?”我跟你保证,你只要把《弟子规》读熟了,落实了,我保证你什么招都接住,甚至于他拳还没出来,只是动了肩膀,你就知道要挡这里了,因为你已经看到他起心动念处的错误。
              批判中国文化最多的就是“孝顺,孝顺,愚孝,父母怎么样都要顺”。诸位同修,《弟子规》打开来明明就写着“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劝父母,不能陷父母于不义。所以这一些骂糟粕的人是不是真正看过经典,经典里面没有糟粕,他们所批判的很多都不是圣人说的,现在都是群魔乱舞,人云亦云,我们当圣贤的弟子可不能随波逐流,可不能被别人转。
              所以我当下就请教他,我说:这位老师,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迟疑了一下,可能有一点不适应我马上给他接招了,他就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就请教这位老师,我说:为什么你觉得是糟粕?他说: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好,太麻烦了。诸位同修,这个时候你可不能跟他讲“怎么两次麻烦!尽孝心是应该的,两次怎么会麻烦!”你这样跟他讲话,他能不能接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圣贤人教育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心,你要把那个本质开显给他听,而不是外在的两次、三次。我们就告诉这位老师,父母无时不刻在担心、在思念他的孩子,何止是一天两次!所以早上一醒过来去跟父母请安,父母一看,“额头都发亮,昨天一定睡得不错”,父母一整天都觉得很放心。然后当儿子的又去跟父母问好,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父母一天工作的情绪可能都很高兴。下午放学回来,父母也不知道你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去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我放学回来了”,你父母一看,“精神也挺不错,在学校应该学得不错”。你早晚两次的问候能够让父母一天都很安心,所以我们为人子女,尤其在这么小的年纪,说要帮父母负担些什么生活压力是不大可能,最起码不能让父母担忧。
              当我们这一段话讲完,这位老师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是跟谁学的?你学得不错”。他这么一称赞,八风就吹过来了,可要接招,不能晕了。他一讲,我就跟他说,“没有,没有,我们也是刚开始在学习”,就稍微跟他对应了一下。突然他来了一个回马枪,你可不能得意忘形,你要马上接住,可能就要刺到鼻子了。他说“蔡老师,你没有做到,你现在有没有早晚问你妈妈两次好?”这么一问,你就“啊,嗯”,那完蛋了。“你推广经典的人都做不到,给人家看笑话,你还是下来,我来做。”这个时候我就跟他说了,我说“假如我早上打一次电话,晚上打一次电话,我一定会被我妈妈骂”,“你不知道电话费很贵吗?打回来浪费钱。”所以不能学死了,“晨则省,昏则定”是为人子要处处让父母放心,而你的方式不是你想怎么做,要父母欢喜接受,父母欢喜接受的一定是每个礼拜固定给他打一次回来就好。
              而我妈妈确实不担心我。我们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讲的,孩子要能善恶分明才不会被一些不好的因缘转掉,所以你要让你父母真正放心,不只是早晚问候,更重要的是你的德行、你的言语行为要让他真正放心,你也不能只是做这个仪式而已。所以我从海口第一次回台湾,我一进门就跟我母亲讲,我说“母亲,你修得不错”,我母亲听傻了,不知道我在说啥。我说“母亲,我去了四个月,我的内心都没有挂碍,做得非常欢喜,心里面也不会绞痛,绝对是你在台湾都没有担心我,我才能做得这么顺利”。我妈妈笑一笑。母子假如能够这样互动,那是人生的快乐。


            IP属地:上海6楼2013-12-11 10:17
            回复
              真的是那样吗?我觉得起码要问心无愧吧!为了工作忙碌忽略父母,我只有呵呵···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是真心对你不求回报


              IP属地:上海7楼2013-12-11 10: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