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后的女人
![](http://img1.douban.com/lpic/s7009912.jpg)
大多了解奎因的读者都知道。通常我们评论奎因的作品时都会把他分成四个时期,而奎因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都集中在第一时期中。例如“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在这个时期里,奎因用他那强大的逻辑推理征服了每一位读者。而从第二时期开始奎因的作品则进入一个“改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奎因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好莱坞元素,故事的叙述也不像之前那么冷冰冰的了。这些新鲜的元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可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却普遍不被推理爱好者看好。直到第三时期《凶镇》的发表,奎因才完成了他的转型。这一时期的名侦探埃勒里·奎因已经不再是《希腊棺材之谜》中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了,他稳重了,也谨慎了许多。甚至有时候他会感到绝望,会哭,会爱!虽然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希腊棺材之谜》以及《X的悲剧》那样华丽的大段逻辑推理。但是作为小说的整体质量都要高于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有时候也被一些人称为奎因的巅峰时期。可是奎因的第四时期却是相对暗淡的。没有第一时期的锋芒毕露,没有第二时期的五花八门,也没有第三时期的深刻感人。这一时期中奎因的作品似乎很少被人提起。即使偶尔被提及的,评价也不会高。而这本《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发表于1969年的《生命中最后的女人》是“莱特镇系列”的最后一部,也可以说是整个“埃勒·里奎因系列”长篇的末期(本书发表后一直到曼弗雷德·本宁顿·李去世,只发表了一篇奎因系列的作品。从此,奎因再也没有发表过以埃勒里·奎因为主角的长篇作品。)。然而,这本作品却让我读到了久违的第一时期感觉!
本书描述了富翁约翰尼·B将他的三位前妻聚在一起,并告知她们,他即将第四次结婚。并且声言第四任妻子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然而,就在当天晚上,他被谋杀了。凶手留下的线索很少。但是每一件都很要命。那分别是第一任前妻的晚礼服,第二任前妻的假发以及第三任前妻的手套。而在约翰尼死亡前,他拼命给他的好朋友埃勒里·奎因打电话求救,但是奇怪的是,无论埃勒里问他什么,他只是反覆地说“home”这个词。于是,奎因不得不面临着他在莱特镇遇到的第五桩奇案!
不知是否刻意,本书中奎因使用的各种手法似乎都在回顾前期的作品。埃勒里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年轻气盛。例如他在预感到约翰尼家将要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那种像猫见到鱼的心痒难耐被刻画的惟妙惟肖。而且他又开始对自己的推理三缄其口,不管老奎因侦探如何的反对;又例如,这次的破案关键与当年的“国名系列”一样,奎因多次告诉了大家线索,而且只通过一个明显的证物便做出了精彩的推理,找出了幕后的凶手;而本书强大的逻辑推理。使我在读完全书后,久久不能平静!
本书的亮点我认为是其中对于“死亡留言”的推理。为什么死者在能够打电话求救的时候没有直接说出凶手的名字,而是反复的再说“home”这个词?这个悬念从案件发生开始就被搁浅到哪里,后来的调查中,似乎奎因把这个问题忘了。即使在揪出凶手的时候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然而奎因毕竟是奎因,怎么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呢?所以,当大家以为故事已近尾声的时候,奎因忽然笔锋一转,将这个几乎被遗忘的问题变成了本书中最为震撼的推理!“死亡留言”在奎因的作品里可谓是“老熟人”了。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奎因居然用这种方法去推理死亡留言(不能泄底……)。而这部分写在凶手伏法之后,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逆转。
由于本书篇幅很短,所以奎因并不能像在“国名系列”中那样布太大的局。整篇小说就像一个推理小品一般。轻松活泼,又不失震撼。尤其是对于约翰尼·B不同风格的三任妻子的描写更是“各具风韵”。而老奎因探长和埃勒里之间互相信任又互相埋怨的父子戏也是很值得读者会心一笑的。
最后,说一下遗憾。本书作为莱特镇的终结是不合格的,因为他更像是其中的插曲。而奎因与莱特镇的姻缘明显还没有结束。我想如果不是李去世的早,一定还会有更多的莱特镇系列出现。可惜我们无法看到了。作为铁杆奎因迷,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