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吧 关注:402贴子:8,804
  • 4回复贴,共1

家长应怎样善待孩子的兴趣Z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如一岁左右的孩子对撕纸乐此不疲,而两三岁的孩子则热衷于玩水等。

孩子的兴趣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它更感兴趣的事物了。

孩子的兴趣还有一定的可塑性。常听父母报怨说,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经过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既然兴趣因人而异,那么,父母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的兴趣和我们的兴趣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完全是独立的。即使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还可以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孩子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试想,我们自己对某事感兴趣,但如果让我们长期沉浸其中,我们也会感到乏味的,更没有快乐可言。这如同爱吃的东西,天天吃,顿顿吃,最后也会败了胃口。将心比心,孩子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兴趣是在较大的生活背景下对其中某些事物的偏好和主动关注。趣味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最佳方式,而快乐是维持孩子兴趣的稳定剂。抓住这两个环节,就掌握了培养孩子兴趣的金钥匙。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乱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
 
蹲下来说话 
抱起来交流  
牵着手教育  
 



1楼2006-11-13 22:22回复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2、“别跑,会摔跤的。” 
    你当然是好心,作为母亲,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你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
     
    作为父母,你的责任是爱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丽丽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要记住,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2楼2006-11-14 11:05
    回复
      受教育了,谢谢


      3楼2006-11-15 17:31
      回复
        文:刘继兴 

         A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负有对孩子学习、理想、意志、志趣等诸方面综合教育的责任。实践无数次地证明,好的家教,可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可使其将来有所作为。家教空白或存在误区的家庭,子女成才率则相对要低些。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份有趣的资料:在美国有两个均已繁衍了八代的家庭。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家庭,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十三位大学校长、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学家、一位副总统和二十多位国会议员。另一个是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珠克的家庭,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三百多名乞丐、七个杀人犯和六十多个盗窃犯。 

        这份资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B 

        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母亲教育子女很有一套。在歌德童年的时候,她常常给他讲半个故事,留下后一半,让小歌德接着自己讲。这时候,小歌德凭着自己对前半个故事的理解与对后半个故事的想象,将母亲未讲完的故事继续编下去。日久天长,歌德的创作才华大有增长,青年时代便名扬天下了。 

        其实在家教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对孩子采取“半个故事”的教育方式。甚至一项手工劳作,一件难做的事情,家长都可以只帮助孩子开个头,留下“半个故事”,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的全部。不仅可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养成做一件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C 

        球王贝利生一子,人们纷纷前来祝贺。一位记者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能成为足球明星。”贝利听后不假思索地说:“他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的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却非常贫穷”。 
         
        贝利的话发人深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不愿让孩子和自己当年一样去吃苦,于是从多方面去改善孩子的学习、生活条件,使其过上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殊不知,这样的宠爱很容易产生负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愿所有的家长,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过于宽松的环境,而要让孩子吃苦耐劳,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与紧迫感,为将来的成才奠定好基础。


        5楼2006-12-27 15:25
        回复